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

鎖定
《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是2004年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迎春。
中文名
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
作    者
孫迎春
出版社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04年9月1日
ISBN
9787500112556 [1] 

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內容簡介

《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一書的出版,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是對中國傳統譯論進行梳理和現代詮釋的召喚,它的誕生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全書共由兩篇序言和七個章節組成。在序言一中,辜正坤教授首先對譯者主體性作了概念上的釐定,指出它是翻譯研究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對張谷若先生“地道的譯文與地道的原文”的翻譯藝術觀進行深化並提升到歸化與異化的高度進行詮釋,以《金剛經》的翻譯例子來佐證歸化與異化千年對陣的風雨歷程。最後他還指出翻譯家的個性可以決定翻譯策略的採納,“翻譯行為和翻譯理論的走向常常受制於翻譯者或翻譯理論創建者的個性或人格。”但他又指出無論談及歸化譯法、地道譯法,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原作”——本體不能忽視。在序言二中,孫致禮教授也列舉許多例子來證明好的翻譯需要紮實的外語基礎、必要的原作研究(包括譯者、社會、民風習俗、歷史地理等因素)、嚴謹的翻譯作風及明確的翻譯理念。 第一章中作者在王勝鈺先生廣泛收集材料的基礎上介紹了張先生的生平及其故鄉,並通過張先生長女張玲的眼中進一步説明了張先生從小到最後成為“哈代專家”的風雨歷程。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張先生的“翻譯為藝術還是科學”的觀點。作者首先引出人們對翻譯本質問題的爭論——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然後從翻譯性質研究着手,大量引用中外翻譯研究者關於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的觀點進行總結,最後得出“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的結論。此外,他還從廣義和狹義上對什麼是“翻譯學”進行了深邃的哲學思考。第三章作者主要介紹張先生髮表於《翻譯通訊》1980年第一期上“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譯文”這個具有標誌性成果的翻譯觀。孫迎春教授首先探討了“地道”的概念,並説明了張先生眼中的“地道”應是“原來是地道的語言文字,翻譯時也要譯成地道的語言文字”的觀點。此外作者還對“歸化”、“異化”這對悖論的兩面進行了深刻的探討。第四章中作者主要介紹了一般論者不大談及的翻譯中的加註。這些都是張先生對原作廣泛研究的成果,其涉及宗教、傳説、典故、習俗等,涉及面極為廣泛。作者認為正是張先生有作注的這種嚴肅的科學精神貫穿在他所有的譯作之中,與他高超的藝術相互融合,才成就了一部部堪稱經典的譯作。其後,作者還對張先生作注的條件、方法和原則也一一進行詳細例證分析。第五章中作者對中國傳統美學範疇的“意境”之於文學翻譯中的研究進行了探討,説明了譯者傳達文學作品中意境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作者在探討“意境”和“神韻”的同時,分析了張先生的“意境”“神韻”觀,並在幾個具體的層面上證明了張先生如何傳達原作神韻,如何使譯文讀者得到“啓發、感動和美的感受”。第六章作者經過對外文和漢文的比較研究後,對漢字形態的特殊性、漢語字格發展和四字格的美學特徵進行闡述,認為漢字形態的獨特審美特徵為四字格,其為文學作品作用提供了合於自然的物質基礎。作者從張先生的譯作中選用大量的例子來佐證四字格使用的審美效果,證明這也是張先生文學翻譯藝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第七章主要是對翻譯理論、技巧和方法進行界定,探討了古今中外紛繁眾多的翻譯方法及在當代的各種表現形式,並對翻譯及其層級性進行了整體的羅列,此外還探討了張先生是如何在他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上體現了他的翻譯藝術觀,如何使譯文達到爐火純青,令世人津津樂道。最後,作者還節選了張譯本中具有代表性的章節進行藝術分析和賞析。 《藝術研究》一書的出版,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拓寬了人們對文學翻譯研究的視野,不僅是對傳統譯論的梳理,也是對文學翻譯藝術觀的一次大檢閲。總的説來,本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它是翻譯家(主體性)研究中的先行者,開創個案翻譯家研究之先河。以往對翻譯主體性研究的成果中,多以論文形式出現,研究相對較為零散,系統邏輯性不強,往往就某個譯者或翻譯觀點進行研究,其橫縱向對比研究不夠深入。有時是以一本著作的形式出現對多個譯者進行集中研究,但對每個譯者的研究不夠全面具體。而《藝術研究》一書的著者則另闢蹊徑,以專著的形式對一位譯者進行研究,這樣無疑在篇幅上得到保證,信息量更大、更全面,也就保證研究更全面徹底。 第二.本書編排視角新穎。作者單獨安排了第一章對張先生生平和故里進行詳細介紹。更重要的是,該章中收集了一些關於張先生故鄉的研究材料,這些材料的特別意義在於説明膠東是一個方言狀況複雜的區域,而他所翻譯的哈代的大多作品也有許多地方方言,張先生能成為“哈代的東方知音”的原因也就在於他用類似中國方言土語進行仿譯。從這些材料的研究可以看出他故鄉對他一生的成長、發展和成功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在接下來的每一章就對張先生的翻譯觀進行説明,並將其翻譯觀進行橫向縱向對比研究。作者在第二、三和五章中的開頭,對張先生的每個翻譯觀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概念的科學涵義,其在歷史上的表現形式和意義,再具體談張先生的翻譯觀。之所以這樣安排,可以幫助讀者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是該書的又一鮮明特點。 第三.借個案分析,旁徵博引,具有古今中外譯論渾然天成的鮮明特點。該書超過了僅僅是對張先生個人翻譯藝術觀的研究範圍,而是將研究深化擴展了。如第二章中,作者就不單單探討了張先生的“為科學亦為藝術,為藝術亦為科學”的翻譯觀,而是由此引出對問題的深思,列出問題的焦點,並列出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比如談到翻譯是一門科學的時候,他引用譚載喜的話説“翻譯只是言語產物即話語的一種語際(或語內、符際)轉換過程,……而只能是技術和藝術。”⑥p35又引用美國的奈達,法國的穆南,德國的威爾斯等提出的“翻譯是一門科學”的觀點。在説到中國曆來被大家奉為圭臬的“信、達、雅”三字經時,又權引子曰、《易經》等權威經典,同時又引出西方與之相對應的“雅”、“信”等翻譯主張。 第四.具有對中國傳統譯論美學的繼承、發展和再詮釋的鮮明特徵。從文化心理的思維模式來看,中國傳統譯論美學側重的不是對客體的反映,而是對客體的評價,不是對美和翻譯藝術的屬性進行客觀的美學詮釋,取而代之的卻是以審美主體的美學規範,以價值判斷高於事實判斷的特徵。因為在中國傳統譯論中,“神似”、“神韻”和“化境”都是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評判賞析譯文特點的。在賞析文學譯品時,人們頭腦中總會無形中用“神韻”“意境”是否傳達來評判譯品的好壞,而很難用一種遣詞造句或語言特色等方面去評價它。奚永吉先生説:“張谷若不僅在賜予的翻譯上字斟句配,而且對原著的文體悉心研幾,稱量而出。”⑦p203然而,作者卻從聯想豐富而獨特的詞句和某些微言妙語、言語的弦外之音、整體的特殊氣氛和人物的特殊口吻等微觀方面,結合原作的上下文語境,給予充分的考慮從而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判。 該書是翻譯研究者對翻譯主體性研究重視的結果,也是對中國傳統譯論深入研究的結晶。作者對翻譯主體性的研究具有獨創性,既系統全面,又細緻入微,資料翔實,文筆優美。對翻譯概念追本溯源,並對張先生的翻譯藝術觀進行藝術地例證分析,由此可見孫教授在該書以及中外譯論研究上所花精力和心血。 正當21世紀西方新的翻譯理論層出不窮時,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也遭受着異樣的尷尬。在我們接受新事物、新理論的同時,還需要更好地挖掘我們自身的傳統精神遺產,把前輩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真正做到以我為主,西學為補,系統引入,詳加比較繼承與發展傳統譯學,翻譯並引入西方譯論,早日建立並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同時,該書也為我們後繼者豎立了一個風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關於我國傳統譯論中主體性研究的著作出現。

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圖書目錄

序一 翻譯主體論與歸化導化考辯
序二 譯界楷模 光照後人
前言
第一章 張谷若其人其事
1.1 青少年時期的張谷若
1.2 芝罘山海養育一代宗師_張谷若故里考
1.2.1 楔子
1.2.2 故鄉往事
1.2.3 芝罘島與秦始皇
1.2.4 芝罘島上名人多
1.2.5 一帶文脈貫芝罘
1.2.6 故鄉在大師的譯作裏
1.3 我心中的翻譯家父親
第二章 “為科學亦為藝術,為藝術亦為科學”
2.1 張谷若看翻譯行為
2.2 爭論的焦點問題
2.3 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2.3.1 相輔相成,合而成一
2.3.2 科學為“科學精神”之謂
2.4 關於翻譯學的思考
第三章 “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譯文”
3.1“地道”為翻譯的一大原則
3.2 “地道”非極端“歸化”之謂
3.3 “地道”概念探微
3.4 “歸化”為主還是“異化”為主?
3.4.1“歸化”與“異化”之悖論
3.4.2 “歸化”是翻譯的本質特徵
第四章 註釋與研究
4.1 研究的成果
4.2 張注管窺
4.3張注啓示
4.4 註釋的條件、方法和原則
4.4.1 條件
4.4.2 方法
4.4.3 原則
第五章 意境與神韻
5.1 傳統與現代互補,東方與西方相參
5.1.1 以我為主,西學作補
5.1.2 系統引入,詳加比較
5.1.3 繼承與發展傳統譯學,翻譯並引入西方譯論,二者並行,相參相照
5.2 意境研究與意境傳達
5.2.1 “意境”的內涵
5.2.2 意境説之於翻譯研究
5.3 意境的傳達初探
……
第六章 外漢翻譯中四字格的應用
第七章 翻譯的方法與技巧
附錄
參考書目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