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繩武

(皮影大王)

鎖定
(1885-1968),河北省灤南縣人。皮影藝術界和東北、華北地區公認的“皮影大王”。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倴城鎮松樹村人,原名張榮緒,號老繩。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常年給地主打長工,由於家境貧寒,僅在本村的私塾念過二年書,十二歲就給地主放豬、放牛。張繩武在皮影藝壇上從事表演藝術活動達半個世紀以上,在諸多皮影表演藝術家中,亦為佼佼者。活動範圍,遍及河北及東北的瀋陽、丹東錦州、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直到佳木斯以北的鶴立崗(現鶴崗)。
中文名
張繩武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68年
出生地
河北省灤南

張繩武生平

張繩武自幼勤奮好學。對皮影這種通俗的大眾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模仿着腔調唱起皮影來。家鄉文化藝術底藴的積澱和影響,對形成一個未來的藝術家起了很重要的啓蒙教育。當時,在本村有一個小影班,張繩武為了實現學習皮影戲的心願,經人介紹到這家小影班學唱皮影戲,並拜馬繼三為師,學唱老生。出科後,年輕的張繩武懷着興奮和探索的心情,步入皮影戲藝術實踐的領域,來到樂亭的慶豐堂影班。一連五年,邊演唱,邊錘鍊着演唱技藝,在這期間,通過學唱幾十本影卷,逐漸豐富了有關方面的皮影戲知識,也提高了文化水平,給以後深入這一藝術殿堂,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後又到樂亭的翠蔭堂影班唱影,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表演藝術實踐,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頗受羣眾歡迎。這個影班領班人是唱花小的著名皮影戲演員苗幼芝(張繩武在以後的藝術實踐中與苗幼芝合作達三十年之久),他在藝術實踐和唱技上虛心向苗幼芝學習,藝術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張繩武從藝經歷

張繩武於1907年至1917年間,在東北的瀋陽、營口等地活動。他特別在唱腔上進行了艱苦地探索和改革,創造出獨特的“呵腔”唱法,“呵腔”也稱咳腔,韻味醇厚,遒勁有力,蒼老中別具雄壯韻味,尾音一“呵”,魅力無窮。這種唱法頗受觀眾喜愛。
1918年唐山老慶光戲院的老闆慕其名,特邀請他赴唐山演出,此舉為影戲進入劇場演出開了先河。這時張繩武的演唱藝術也臻於成熟,演唱效果很好,觀眾日益增多。演出約有六年之久。居住在唐山近郊的農民,有時趁農閒和進城的機會,專門來聽張繩武唱的皮影戲,皮影戲在小山這塊土地上,盛極一時。由於他唱影的獨特技藝,農民達到酷愛的程度。於是,送他一個親暱的綽號“張老繩”,表現了人民大眾對一個皮影戲表演藝術家的崇敬和熱愛。
1924年,到昌黎的乾利堂影班唱影,這個影班裏,人才薈萃,都是一些比較著名的皮影戲演員。如苗幼芝、李紫蘭、曹輔權、周文友、孫兆祥、趙雲章、宋瑞林、龍君甫、顧豐年、張茂蘭等。其中的苗幼芝、周文友、宋瑞林、張茂蘭在皮影戲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創新;因而,這個影班興極一時,轟動了關內外。

張繩武社會影響

張繩武幾十年皮影戲藝術的實踐和改革,在廣大觀眾中產生深遠影響,時稱“影界大王”。他引起天津崑崙唱片公司的矚目,1934年該公司特邀請張繩武、齊懷、康雅亭等人灌製皮影戲唱片。這次灌製的唱片有《大封官》、《天河配》、《武家坡》、《張彥看畫》、《假金牌》、《江東計》、《唐明皇哭妃》、《花菱戲褚貴》等。唱片投放市場後,頗受歡迎。
這次灌片後,張繩武在皮影戲藝術上贏得了更廣遠的聲譽。1935年日本國寶利唱片公司和榮利唱片公司相繼邀請他去日本灌製唱片。1936年長春的勝利唱片公司也邀請張繩武去灌唱片。

張繩武貢獻

張繩武先後共灌製了57出皮影唱片。除前邊提及的唱片外,還有《呼延廷搬兵》、《渭水河》、《唐二主探病》、《劉備託孤》、《請諸葛》、《東吳招親》、《閻明經祭法場》、《夜審石崇》、《蓮花奄》、《蘆花計》、《淤泥河救駕》、《哭人頭》、《審張驢》、《雁門關》、《青鋒山》、《打棍出箱》、《連環計》等。這在皮影戲藝壇上進一步奠定了表演藝術家張繩武的“影戲之王”的地位,也標誌着他的皮影藝術達到更臻美、更完善的境界。
1940年軒乾利堂影班解散,後與影界同仁集股在瀋陽成立了共和影班,到黑龍江的鶴立崗等地演出。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後,張繩武加入了瀋陽戲劇協會。1949年又回到唐山,在天光影社唱影,一直到1958年。他的皮影藝術,在五十年代唐山廣大觀眾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是一個皮影表演藝術家的黃金時代。
1958年,他參加了唐山地區皮影戲匯演,在匯演中,他飾唱了《空城計》中的諸葛亮,獲得了演唱獎和榮譽獎。

張繩武其他信息

同年,唐山戲校成立,他被聘為教師,精心培育皮影幼苗,每天教學生念唱基本功和刻畫人物等演唱技巧。張繩武的皮影藝術,不斷提高,頗受我冀東地區、東北各地羣眾的歡迎。同時他為皮影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於他的演唱技巧和風格獨樹一幟,所以被譽為“皮影大王”,成為“灤南三枝花”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