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石銘

鎖定
張石銘(1871年-1927年),名鈞衡,字石銘,又稱適園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潯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舉人,酷愛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為南潯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
張石銘是南潯“四象”(頭等鉅富)之一張頌賢之長孫,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堂兄,居住東大街祖宅尊德堂,繼承的祖業包括絲綢、鹽業,以及上海慎大錢莊、東南信託公司和一些房地產。不過他並不親自經營,而是熱衷於收藏字畫、金石、碑刻、奇石、書籍(超過十萬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發起人和贊助人,並與吳昌碩王福庵等文人名士過從甚密,還在鄉試中考中舉人。
留下遺產“張石銘舊宅”,建於光緒25年至31年(即1889-1906年)。整個大宅由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築格局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羣組成。 位於湖州市南潯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石銘舊宅,又名懿德堂。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佔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式各式樓房150間。系江南罕見的基本保持明清歷史舊貌的豪門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羣的經典建築。 [1] 
中文名
張石銘
別    名
張鈞衡,適園主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1年
逝世日期
1927年底
職    業
商人,收藏家
主要成就
舉人,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
出生地
浙江湖州南潯
遺    產
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羣
祖    父
張頌賢
父    親
張寶慶
字    名
名鈞衡,字石銘
祖    籍
浙江省湖州南潯

張石銘人物生平

張石銘(1871年-1927年),名鈞衡,字石銘,又稱適園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潯人,系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舉人,酷愛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為南潯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

張石銘家族成員

南潯張家合照(中為張頌賢) 南潯張家合照(中為張頌賢)
張石銘是南潯“四象”(頭等鉅富)之一張頌賢之長孫,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堂兄。1887年,張石銘的父親張寶慶去世,1892年,祖父張頌賢去世,1903年,張鈞衡與叔父張寶善(張靜江父親)分家,張石銘在分家後繼承的祖業包括絲綢、鹽業,以及上海慎大錢莊、東南信託公司和一些房地產。不過他並不親自經營,而是熱衷於收藏字畫、金石、碑刻、奇石、書籍(超過十萬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發起人和贊助人,並與吳昌碩王福庵等文人名士過從甚密。1894年(光緒二十年),張石銘還在鄉試中考中舉人。 [1] 

張石銘相關史籍

南潯張氏家族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部傳奇。這個家族搖着小船一路走來,從江南古鎮南潯走進上海;又從上海走向法國、美國等西方世界,成為在上海灘呼風喚雨、對近現代歷史影響深遠的一大名門望族。這個家族在近代工商、金融方面的所做的卓越開拓,幾代人在中國文物收藏的巨大成就,以及對辛亥革命的卓越貢獻,功業多方面而非凡,非其他家族可以比肩。
江南古鎮南潯,現位於浙江省湖州市東北部,自古便是中國民間最富庶的地區之一。100多年前,這裏出了個張氏家族,在清朝末期和民國初期,勢力遍佈政、商、文化各界,權傾一時。如今,張氏家族也是堪稱人丁興旺,六代人中,記錄在家族譜系表上的後代達310多人。可惜,由於張家後人多數散居海外且行事低調,張氏一門的故事流傳並不廣泛。南潯張家常常為人所稱道的是被孫中山稱之為“革命聖人”的張家第三代、國民黨元老張靜江,以及同輩的、名噪一時的藏書家張石銘。
南潯張家,富甲天下
對於南潯張家的源頭,一個普遍的説法是:祖先是安徽休寧人,明朝末年為了躲避戰亂舉家從安徽遷居到浙江,另有一支到了江西。清康熙年間,在浙江的一支落户到了南潯。當然,張家後人有着不同説法。張石銘的孫子、現年87歲的張南琛認為,張家是從福州遷入江浙的。
張石銘 張石銘
但不論來自哪裏,張家的富庶在清朝末年是出了名的。清光緒年間,人們把發了財的富户依家財多少,分別叫作“大象”、“牛”和“小黃狗”。家財達幾十萬兩白銀,在別處可謂富甲一方,但在南潯不過是隻“小黃狗”。小小南潯鎮,當時竟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條小黃狗”,張家就是“四象”之一,資產高達千萬兩白銀。1000萬兩是個什麼概念?1889年(清光緒15年),大清帝國全年的税收也只有8000萬兩白銀。
張家人世代做生意,但真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是張靜江和張石銘的爺爺張頌賢。張頌賢生於1817年。他的曾祖父張振先、祖父張秀升只是以彈棉花為生的小手工業者,父親張維嶽也只是開個小糕團店、小醬鹽店。1843年,上海開埠通商給張頌賢帶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26歲的張頌賢抓住機遇,做起了絲綢生意,他在上海設立絲行,全力經營南潯特產——輯裏絲,創建了一條從南潯到上海的生意線。生絲從南潯一船一船地運出去,銀子從同樣的航道運回來。
張頌賢30多歲時,張家開始經營鹽業。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浙江鹽官望風而逃,一時間私鹽氾濫,各大鹽商急於將手中的“鹽票”(經營鹽數量的憑證)出手。當時,路人皆視“鹽票”為廢紙,以為大清王朝氣數已盡。張頌賢卻“獨具慧眼”,乘機吃進了10萬鹽票,並擁有了“張恆源鹽號”。幾年後,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鹽票又吃香了,張家的財富一夜間暴漲10倍。鼎盛時期,半個江南都吃張家的鹽。
張頌賢有兩個兒子。長子張寶慶長年患病,先父親而亡,未能繼承掌管家業,僅留下一個兒子張石銘。次子張寶善,也就是張靜江的父親,協助父親打理家族產業。1892年,張頌賢去世,張家也分了家。張石銘一支被稱為“南號”,張寶善一支為“東號”。
豪爽二公子的革命情緣
張家“東號”這支,代表人物是張靜江。張靜江生於1877年,是張寶善的次子,同鄉人大多叫他“二先生”。祖父張頌賢在世時很喜歡這個孫子,認為他日後必成大器。但也看他命中缺水,便給他取名“增澄”,字“靜江”。
張石銘與張靜江 張石銘與張靜江
張靜江生性豪俠。他18歲那年,有一次乘船去上海,中途船觸到石墩下沉,不少人落到水裏。張靜江因為是張家二少爺,先被船主救了上來。張靜江獲救後,朝岸上的人大喊:“誰能救出一個人,我賞他100兩銀子!”很多人都知道這位二少爺向來説話算數,於是爭相下水救人,數十人因此獲救。救人者果然立即得到了100兩銀子。而對於救了自己的船主,張靜江更是每年派人送去200元謝禮,直到他後來去了法國。
21歲時,張靜江的父親張寶善用白銀10萬兩給他捐了個二品候補道。1902年,張靜江以隨員身份,跟着清朝駐法公使去了法國。一年後,他依靠父親資助的30萬銀元,開辦了通運公司,最初只是運銷生絲和茶葉,後來發展到古董、字畫、玉器、青銅器,生意大旺。一次,他在山西用10塊銀元收了一隻宋代瓷缽,到法國就賣了1萬美金。
張靜江與“革命”發生聯繫,源自一次巧遇。1906年春天,孫中山乘船繞道前往日本,在這艘海輪上遇到了張靜江。孫中山的得力助手胡漢民回憶説:“彼時,他(張靜江)要求和國父談話,國父有戒心,迴避他。不意靜江先生在甲板上攔住國父,説‘你不要瞞我,我知道你是孫文,你不要以為我是反對你的,我卻是最贊成你的人!’……最後靜江先生與孫中山先生約定,將來如果革命起事需要錢的話,可拍電報給他,並約定暗號,如拍“A”字即是1萬元;如拍“B”字即兩萬元;“C”字則3萬元,以此類推即是。孫中山先生將他的地址記在了小本子上,當時並未很在意。”
1907年,孫中山計劃發動反清的鎮南關起義,沒有經費。忽然想起了張靜江,就對胡漢民説:“我上次在船上碰到一個怪人,約定三個字,第一字即1萬元,第二字為兩萬元,我怕此人是清廷的偵探。”胡漢民聽了則説:“反正橫豎不虧本,拍個電報試試又有何妨?”於是按張留下的地址拍了個“A”字的電報,不多時,果真1萬元匯到了。過了一些時日,又拍出第二字、第三字,錢均如數收到。不僅如此,此後只要孫中山有電報來,張靜江從不回絕。根據不完全統計,張靜江在辛亥革命前後對革命的捐款達到了110萬兩白銀,難怪孫中山會稱其為“革命聖人”。
但事實上,張靜江並非永遠是富翁。1908年,他在法國通運公司的同事因為對他漫無節制的革命捐款不滿,與他分道揚鑣。張靜江的二女婿周君梅曾講過一個故事:孫中山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時,急需錢來購買軍火。張家人中獨自繼承了一半財產的張石銘最有錢,但他已經捐了多次,不想捐了。一天,張靜江又來索要,張石銘當場拒絕,兩個人大吵起來。最後,張靜江不耐煩了,拔出裝了子彈的手槍,命令張石銘立即答應。張石銘只好同意。
與蔣介石的恩恩怨怨
張靜江與蔣介石相識於民國初年。辛亥革命後,張靜江最初住在上海南京路的大慶裏。這一時期,蔣介石也常來向他私人借錢,每次二三百元不等。每逢年終,蔣介石總要張靜江的賬房抄一張賬單給他,煞有介事地像要準備還錢的樣子,可從來沒還過。
1922年夏天,張靜江推薦蔣介石到廣州中山艦上侍奉孫中山40多天,從而使他取得裏孫中山的信任。之後,蔣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該書由孫中山題名、張靜江作序並資助出版,大大提高了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聲望。黃埔軍校成立後,張靜江再次向孫中山力薦蔣介石。蔣介石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後,開始在國民黨內培植自己的勢力,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蔣介石與第三位夫人陳潔如的婚事也與張靜江大有關係。張靜江的續絃朱逸民與陳潔如是要好的同學。朱逸民嫁到張家後,陳潔如經常到張家玩。1919年暑假的一天,陳潔如正在張家聊天,孫中山帶着蔣介石來看張靜江。不料,32歲的蔣介石對14歲的陳潔如一見鍾情,幾次三番找上門要與之交朋友。陳潔如母親堅決不同意,蔣介石只得通過張靜江,請其夫人朱逸民為之説媒。最後,還是張靜江親自登門,百般勸説才將婚事説成了。
誰想到,6年後,蔣介石如痴如醉地愛上了宋美齡。而且,這次婚姻與上次不同,“蔣宋聯姻”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此時的陳潔如已經變成了蔣介石愛情和事業道路上的絆腳石。誰來幫他搬開呢?還是張靜江。張靜江造訪陳宅,説服陳家母女,還派出他的兩個女兒陪同陳潔如一同去美國。後來,陳潔如再也不曾被蔣介石提起過,倒是張家人一直與陳潔如保持着聯繫。
張靜江在北伐前後與蔣介石一直情同兄弟,但在國民黨建都南京後,在國民建設的問題上與蔣介石反目。張靜江一心按孫中山遺囑大搞經濟建設,而蔣介石則忙於“剿共”。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搭上了孔祥熙、宋子文家族和江浙財閥,羽翼豐滿,張靜江已經沒什麼用了。很快,張靜江主持的建設委員會被蔣介石架空,手無實權。
抗戰爆發後,張靜江先避居武漢,後經香港赴瑞士、美國,寓居紐約。離開香港之前,弟弟張澹如問他:“二哥此去有無電報給蔣介石?”張靜江本半躺在沙發上,聽到這裏忽然從沙發上坐直了,憤怒地説:“為什麼要通知他?我又不吃他的飯!他管不着!”張靜江曾説:“我一生被人利用,今後將不再給人利用了。像蔣介石這種人,只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安樂,他只知為己,不知為人,並且毫無信義!”
張家後代多才子
張靜江的後半生,一直在吃齋唸佛中打發時日,於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紐約。他共有12個孩子,10個是女兒,被稱為“十朵金花”。其中,前妻姚蕙生了5個女兒,即蕊英、芷英、芸英、荔英、菁英。張芸英精於鋼琴,曾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翻譯和編輯,並把她的兒子和孫子都培養成了鋼琴藝術家;張荔英是位畫家,嫁給了孫中山的外事顧問、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陳友仁;張菁英是位服裝設計師,抗戰勝利後,嫁給了我國現代生理學奠基人、新加坡華僑林可勝。她們均生在法國,個個都是“中西結合”的大家閨秀。
而續絃朱逸民的五朵金花分別是乃琪、乃恆、乃理、乃琛和乃珣,兩個兒子名為張乃昌和張乃榮。後來全部生活在美國。
與積極入世的張靜江相比,“南號”張石銘一直過着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他以雄厚的資財和珍貴的藏書聞名於世。他的珍貴藏書,僅目錄《適園藏書志》就達16卷,其中宋版書45部,元刊本57部,還有數百部名人抄稿本。這些珍貴古籍,任何一部都足以在拍賣市場上掀起波瀾。1928年初,張石銘去世。
張石銘這支出了三代收藏家。長子張芹伯也是著名的藏書家,七子張叔馴是赫赫有名的中國古錢大王,收藏了中國最珍貴的古錢幣和古玉,在錢幣收藏界無人不知。
第三代收藏家要數張葱玉,他是張石銘的四子張乃驊的兒子。張乃驊年輕時,是上海灘十里洋場上著名的“四公子”,揮金如土,不僅喜歡收藏還精於鑑賞。張葱玉繼承了父親的藝術細胞和家藏書畫,從小就在深宅大院裏研究字畫,二十幾歲就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聘為學術鑑定顧問,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第一流的書畫鑑定大師。
張氏家族譜系龐雜、人口眾多,很多故事都遺失在了歲月的長河裏。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鄧偉志説:“與很多傳統大宅門不同的是,南潯張家沒有在一個地方盤桓,他們或讀書,或考察,或遊歷,或經商,或避難,先後有大批人出國,大大加速了這個家族的‘國際化’進程。” [1] 

張石銘發展歷程

分家後,張寶善居住東大街祖宅尊德堂,而張石銘與母親桂太夫人在張家的產業啓泰醬鹽店河對岸的南西街買下詩人董説舊宅和顧氏舊宅,興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這所大宅佔地面積4792平方米,坐西朝東,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建築面積6137平方米,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而著稱。張氏舊宅的西面原來還有佔地30畝的適園,設有碑廊,鑲嵌了很多張石銘收藏的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適園已經毀於抗日戰爭。
張氏舊宅建成後,張石銘在此只住了幾年,從辛亥革命時起,張石銘就帶着家眷移居上海公共租界中區南無錫路162號,只有母親桂太夫人在南潯居住,直到1922年去世,此後這裏基本空關。2001年,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羣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石銘
張石銘(5張)
1925年8月,張石銘在上海曾遭匪徒綁票達十餘天,後家人按綁匪要求送去鉅款才得獲救,但肩上留下槍傷。但此後張石銘精神一直鬱悶,罹患心臟病與中風,1927年底去世,享年56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