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王廟

(江西省鄱陽縣境內寺廟)

鎖定
張王廟,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鄱陽鎮激揚橋,祀唐代忠靖王張巡 [2] 
中文名
張王廟
地理位置
鄱陽鎮激揚橋 [2] 

張王廟歷史沿革

鄱陽張王廟 鄱陽張王廟
鄱陽當地史料文獻明確記載,張王廟經歷元、明、清、民國、解放時期。 但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顏真卿時任饒州刺史,將唐代愛國名將,張巡的英雄事蹟,為大家稱讚。告誡後人,弘揚其愛國主義精神,舍小家為,為大家。讓後人學習。
張王廟在鄱陽曆史上,有興有廢。最慘敗的時期有民國二十九年,日軍飛機轟炸鄱陽城,張王廟對炸燬。以及文革時期,破四舊,張王廟廟內大小菩薩都被損毀。廟內文獻資料及祭祀用品全部毀滅,無一倖免。鄱陽張王廟被毀滅,是鄱陽曆史文化上巨大的損失。
張王廟在鄱陽鎮解放街,為縣內著名寺廟,祀唐代忠臣張巡等名將。始建年不詳,明永樂八年(1410)知府李益重修。廟額橫匾上書“天地正氣”4字,系太平天國時舉人戴涵芳所書。二門有楹聯曰:“赫矣威靈唐代戰功光史冊;凜然正氣韓文書後挾風霜。”廟內原有旌忠閣、大佛殿、觀音堂、財神殿、祿姑堂、清虛堂等殿宇,前後三楹,前有戲台,中為正殿,後為夫人殿,最後為高樓。大殿正中有張巡座像,兩旁有名將南霽雲、雷萬春、姚IJ、許忠等塑像配享。民國22年(1933),縣人舒達祺募建三樓。後因風雨頹敗,改為1層。新中國成立後,廟宇改為激揚小學校。2004年,在距原址200米處建大雄寶殿、觀音堂,仍稱張王廟。

張王廟廟的由來

原來的鄱陽縣張王廟位於縣城永平關外街市東之秦家山高地,主祀唐代忠烈張巡。
張王廟 張王廟
張巡(709~757),南陽人,唐開元進士,出為清河令,後調任真源令。天寶十四年(755)冬,范陽起兵叛亂,南下攻陷洛陽。在此危難關頭,心繫國家,博通羣書,曉戰陣法的張巡,奮起勤王,率兵平叛,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協守,奉詔任職河南節度副使、御史中丞。後城陷被執,忠貞不屈,身殉國難。唐乾元元年(758),肅宗在平定叛亂後,封賞將士。張巡因有屏障江淮,為郭子儀等軍爭取了平叛戰爭的空間和時間之功,被追贈為揚州大都督,配享春秋二祭。於是大江南北多建祠以祀之,鄱陽縣城老城區因為有座張王廟,張王廟地域名也因此而得來。 [1] 

張王廟相關文化

在鄱陽老街上首,有一座氣宇軒昂的古廟,它就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鄱建的張王廟。張王廟在鄱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和老街一樣,有興有衰。
最早的張王廟毀於戰亂時期。現今的張王廟於1995年選址重修在鄱陽老街上首。
古時,鄱陽名人洪邁在著作《容齋隨筆》中寫到張巡大義感人事蹟。今時,鄱陽人流傳道:“張王廟廟會,鄱陽人的狂歡節。”從古至今,張巡都深受鄱陽人民的愛戴,尤其是老街人.其中一件最為感人的故事,就發生在動亂的年代,張王廟內存檔的文獻史料及祭祀用的器皿被毀滅。後來,一羣虔誠信徒弟子在資深居士江鳳梅、劉臘梅等帶動下,為弘揚其愛國主義精神,也是為了更好地保留鄱陽外來歷史文化,老街人民自發捐款出力重建張王廟,修成現今廟宇。就這樣,張巡愛國主義精神與鄱陽民俗文化,在老街歷史裏無生無息的延續,在鄱陽湖畔饒河流域保留至今。
張巡他不是老街人,卻讓老街人民虔誠膜拜,足以可見他在每一個老街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在鄱陽人的心中他一直是平易近人、消災除病的“神”。在戰亂中“舍小家,顧大家”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感染着老街人民。張巡在安史之亂為保護了南方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一齒咬千軍、死守睢陽、為江淮屏障的愛國愛民英雄事蹟,一直在老街人民口中流傳、讚頌。以此,每年這條老街上的人都要紀念這位英雄,自發組織、舉行一個盛大的張王出行儀式,爆竹聲、鑼鼓聲、歡笑聲使鄱陽的大街小巷沸騰起來。如今,在每年的農曆11月23日鄱陽張王廟都會舉行廟會,那熱鬧的場面,真是鄱陽人的狂歡節。
現在的張王廟對於老街人民來説,它是一座廟、一個地域名、一個鄱陽民俗展現平台、一張鄱陽商旅文化名片。張王廟它不僅僅是鄱陽人信仰的廟宇,更多的是成為鄱陽地域文化根深蒂固的代表符號,是鄱陽人民愛國愛家鄉的美好精神寄託。

張王廟廟會活動

張王廟於每年十一月舉辦廟會活動,有千人長街宴、張王廟唱大戲、美食節、書畫展等,參與人數上萬,可謂鄱陽人的狂歡節。正月初八日舉行賽神活動,儀仗隊伍綿延數里,前面依次是張巡神像、夫人神像和太子神像。
到達永平門後,夫人和太子的像返回廟內,張王的神像被市民夾道“遮留”,鼓吹喧天,香煙繚繞,晝夜不息,數日不返。“日暮新橋簫鼓沸,張王廟裏賽神來。”蔣士銓《鄱陽竹枝詞》描繪的正是這一盛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