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燮

(明代學者)

鎖定
張燮(xie)(公元1574—1640年)字紹和,自號海濱逸史。他天資聰慧,10歲通五經,兼覽史鑑百家,年輕時,文章詩歌名噪一時。張燮20歲中舉後,從父親張廷榜被無故“罷官”的一事中,深感官場競爭的劇烈。於是無心仕途,不再進京考進士走做官的路,而是定居鎮江(石碼鎮)侍奉父親。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寫成《東西洋考》。天啓年間,何喬遠薦張燮入朝編修《神宗實錄》,力辭不就。著有《文集》和《東西洋考》、《羣玉樓集》,刊刻漢魏《七十二家文選》,黃宗羲稱他為“萬曆間作手”。
別    名
萬曆間作手
紹和
海濱逸史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574年
逝世日期
1640年
主要成就
刊刻漢魏《七十二家文選》
主要作品
《東西洋考》
《文集》
本    名
張燮
籍    貫
龍溪縣石碼

目錄

張燮人物生平

明龍溪縣石碼人。張燮出生於官宦世家,曾祖張綽,進士,官至刑部郎中;伯父張廷棟,進士,行人;父張廷榜,進士,曾任太平知縣、鎮江丞。張廷榜為官清廉,30歲就退隱故鄉。
張燮受家庭薰陶,自幼通五經、覽史鑑,青年時便以文才名噪一時。他21歲中舉,但他看到明末政治腐敗,又鑑於父親因“不善事上”被降職以至“論罷”的經歷,因此無意仕進。家居期間,潛心著述,侍奉父親,並與當地名流蔣孟育等於漳州開元寺旁風雅堂組成伭雲詩社往來唱和。
明代,漳州手工業和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月港成為全國最大的外貿港口。當時,張燮受海澄知縣陶鎔和漳州府司理蕭基、督餉別駕王起宗委託,着手編寫《東西洋考》,作為漳州與東、西洋各國貿易通商的指南。
張燮編撰《東西洋考》,不僅廣泛採錄政府邸報、檔案文件,參閲許多前人和當代人的筆記、著述,還採訪舟師、船户、水手、海商,經過詳細、嚴密的考訂和編輯,並仿照宋趙汝適《諸蕃志》體例,在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寫成《東西洋考》。全書共12卷,記載東、西洋40個國家的沿革、事蹟、形勢、物產和貿易情況;記載水程、二洋針路、海洋氣象、潮汐,以及國人長期在南海諸島的航行活動、造船業和海船的組織等情況;還收錄了秦漢以來中外關係的有關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關係的有關文獻。《東西洋考》還特別記載神宗時税璫高寀在福建的暴行,以及海澄人民反抗高寀的示威運動。《東西洋考》是明代中外關係和東南亞各國曆史、地理的重要文獻,也是一部綜述漳州與東、西洋各國貿易通商的指南。它對研究中外關係史、經濟史、航海史、華僑史等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周起元為《東西洋考》作序,譽之為“開採訪之局,垂不刊之典”,“補前人所未備”,指明瞭該書的價值所在。
天啓年間(1621年至1627年),何喬遠疏薦張燮入朝編修《神宗實錄》,他堅辭不就。他為人志趣高雅,豪放博學,廣交海內名士,與黃道周徐霞客、曾學佺、何喬遠等學者名流交往尤其密切。
張燮晚年隱居漳州城南石獅巖“萬石室”。崇禎十三年(1640年)逝世,享年66歲。

張燮著作

張燮一生著述編纂的著作有15種共約700卷,黃宗羲稱他為“萬曆間作手”。其著作除著名的《東西洋考》外,又有《霏雲居集》五十四卷,《續集》六十六卷,《北海稿》一卷,《藏珍館集》四卷,《羣玉樓集》八十四卷,《閩中記》若干卷。又校刻漢魏七十二家文選和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集。(《號傳四部叢刊》,影印的《王子安集》、《幽憂子集》即用張燮的刻本。)他和劉廷蕙等人一道編纂了《漳州府志》,和蔡國禎等人一道編纂了《海澄縣誌》,還幫助何喬遠編輯《皇明文徵》。他刊刻的漢魏《七十二家文選》,成為後世刊刻這些書籍的底本。作有《喜秋賦》,見於《明文海》卷八。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撰寫的《東西洋考》出版,這是一部由漳州官方組織的通商指南。這在古代中國是很罕見的事。這部著作涉及明代後期海外貿易和交通、歷史、地理、經濟以及海洋航線的基本情況。今天,《東西洋考》是研究中外關係史、經濟史、航海史、華僑史的必讀資料,也是中國與西方航海力量在海外接觸的最早資料。這部閩人視角的世界通商指南,向人們展示了明代閩人的海上商業版圖,它的出現,呼應中國東南海洋貿易中心向漳州轉移的歷史性變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