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治銀

(南京軍區司令部原顧問)

鎖定
張治銀(1920-2008),河南省新縣人。1933年1月參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在新四軍工作,歷任淮南遊擊隊排長、副連長、新四軍第二師四旅十二團九連連長,新四軍第二師兼淮南軍區四旅十一團一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副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歷任松江軍區一團政治處主任,華北軍區二師三團副團長、團長,四十九軍一四五師四三三團團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四十九軍一四五師副師長,十五軍四十五師師長。1964年4月起,任空降十五軍副軍長,十七軍軍長。1973年3月起,任一軍軍長。1978年5月起,任南京軍區副參謀長。1984年4月任南京軍區司令部顧問。2008年7月在南京逝世。 [1-2]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張治銀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0年 [2] 
逝世日期
2008年 [2] 
出生地
河南省新縣

張治銀人物生平

張治銀,1920年6月生於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段家衝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參加紅軍第二十八軍黃安縣(今紅安縣)第三區便衣隊,在中共鄂東道委、第二十八軍工作。堅持鄂豫皖地區三年游擊戰爭。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第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任支隊警衞員。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7月任班長;8月,任安徽省定遠縣遊擊大隊第二中隊排長,後任副連長;同年11月任第四支隊特務團連長。1940年3月任第二連政治指導員、第九連連長。1941年任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第十四團連長;4月,任第三營政治教導員;10月,察覺所在第三營政治教導員陳某帶部分幹部戰士準備投敵,瞭解真相後,團結廣大幹部戰士,返回部隊。受到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張雲逸的表揚,並在《抗戰報》上報道了多次。1942年春,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幹部隊學習,並任幹部隊政治指導員。結業後於同年7月調第四旅第十一團第一營任政治教導員,第三營政治教導員。參加盤山、金牛山戰鬥,參與創建淮南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開始後,1945年9月,任黑龍江省哈東分區一團政治處主任。1946年4月,調任三團參謀長,後任副團長。參加了哈東地區的剿匪反霸鬥爭和“三下江南”的戰鬥。同年11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二師三團副團長。1947年7月,任三團團長。率部參加了遼瀋、平津戰役。在遼瀋戰役中率部在昌圖阻擊,與國民黨一個整師和一個坦克團激戰數日,完成了預定任務。戰後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的表揚。後調任四十七軍一四五師六五六團團長。部隊挺進大西南後,率部在廣西平樂地區進行剿匪反霸。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2月任第一四五師副師長。1952年赴朝鮮實習參戰,10月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5年1月後,任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師長,空降兵第十五軍副軍長,第十七軍軍長,第一軍軍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部顧問。是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08年7月25日在南京逝世。 [2] 

張治銀人物故居

張治銀故居位於新縣箭廠河鄉竹林村上段衝村民組,距寨檀公路2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故居原建於清末,後其侄兒於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分別進行2次改建,現無人居住。
張治銀故居 張治銀故居
竹林村上段衝村民組有20餘户,100多人。村口有兩口水塘,村氏房屋前後分排而蓋,錯落有致。張治銀故居位於組內中間最後一排。 [5] 

張治銀書法作品

張治銀書法作品 張治銀書法作品
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10週年,張治銀寫下了這句著名的周恩來語錄:我們必須依靠農民的組織和動員,反對土豪大户的囤積居奇,徹底地解決糧食問題。 [3] 
參考資料
  • 1.    馬洪才編著. 新四軍人物誌 第2版[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09:228.
  • 2.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編. 人物辭典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 上[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6.09:580-581.
  • 3.    王正德主編. 肝膽照千秋:紀念週恩來誕辰一百一十週年將軍書畫作品集[M]. 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2008.01:80.
  • 4.    新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新縣誌(1986-2005) 第三十一篇 人物[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2.06:842-843.
  • 5.    中共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 編. 紅色覽勝 : 信陽革命遺址 下冊[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4.09: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