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杲

(南宋名醫)

鎖定
張杲(約1149年-1227年),字季明,新安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醫家。 [3] 
張杲出身世醫之家,其曾祖父張擴、祖父張輝、父張彥仁均為醫家。張杲承家學,尤善論醫。嘗欲集古今醫案勒為一書。初擬集錄一千例,因不易完成,遂先採掇諸書,據其見聞所及,凡涉於醫者必錄,撰成《醫説》十卷。分四十七門,初成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後仍搜訪不輟,至晚年又加補充。 [3] 
張杲所著《醫説》,記載與歷代醫家、醫書、醫術有關之典故、傳説等,史料價值較高。所錄奇疾險證,亦可供臨牀治病參考。 [3] 
所處時代
南宋
出生地
新安(今安徽歙縣)
出生日期
1149年
逝世日期
1227年
主要成就
著成《醫説》10卷
主要作品
《醫説》
本    名
張杲
字    號
季明

張杲人物簡介

張杲,南宋名醫。新安(今安徽歙縣一帶)人。家中三世業醫。張杲父彥仁、祖父子發均業醫。其叔祖父張擴為宋名醫龐安時的高足。於宋淳熙十六年(1189)著成《醫説》10卷,全書49門,記載了宋以前名醫116人的醫學傳記。本書論述針灸、診斷等內容,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所蒐集的資料出處多可依據。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説:“取材既富,奇疾險證,頗足以資觸發。而古之專門禁方,亦往往在矣。”該書尚有張杲評論及其臨牀體會附之於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史傳記,社會影響頗大,曾東傳朝鮮、日本等國。 [1] 

張杲主要經歷

張杲的伯祖張擴字子充(《中國人名大辭典》作:“張擴,宋歙縣人,字子元。”今從《歙縣誌》作子充),曾受業於龐安時;聽説蜀人王樸擅長太素脈,就前往從王學習。一年後,得素書諸訣歸來,為人治病,神妙莫測。後來以醫術聞名於開封、洛陽一帶,受範忠宣賞識。張杲祖父張子發,曾受業於張子充門下,盡得其妙。父親張彥仁,繼承家學,而醫術更精。張杲又繼承家學,喜歡鑽研醫學。他從諸書聽商錄涉及醫事者,編寫成《醫説》十卷(見《直齋書錄解題》。

張杲著作

封面 封面
於宋淳熙十六年(1189)著成《醫説》10卷,全書49門,記載了宋以前名醫116人的醫學傳記,論述針灸、診斷等內容,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所蒐集的資料出處多可依據。

張杲學術內容

張杲少承家學,文化水平和理論素養也比較高,因此他一方面從事臨牀診治工作,另一方面又發揮了以儒業醫的特長,從事醫學史料和禁方秘方的蒐集整理。張杲的志願是:從南宋以前名類文史著作和其它雜著中鈎稽醫學典故及傳説,收滿1000條,加以整理成書,傳達後世。1189年,這部著作的初稿完成,以後又經過36年的增補修訂,於1224年定稿並刊刻,取名為《醫説》。本書廣泛收集了南宋以前的各種文史著作中有關醫學的典故傳説等資料。共10卷,分49門,前7門總敍歷代名醫、醫書、針灸及治療奇疾的醫案等。其中針灸門收錄針法、灸法以及驗案共37則。 [2] 

張杲臨牀應用

張杲著《醫説》,初稿撰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至杲晚年定稿,初刊於(1224年嘉定十七年),共10卷,分49門。首卷述宋以前著名醫京120餘人,繼述古代醫書、本草、針灸之由來,以及史書記載之神醫、神方、診法之事蹟,採取邊述邊議形式,廣開見聞。其次,論述各類病證,包括傷寒、諸風、勞瘵、吐血、頭風、眼疾、口齒喉舌耳、骨哽、喘嗽等內外婦兒各類疾病治療驗案,富實際臨牀參考意義,其它尚包括論中毒、解毒、奇疾、食忌、服餌、藥忌、養生、金石藥戒等論述,保存了許多當時的文人或醫家的見解,在醫生應重視醫德方面,本書有較多論述,但其中以“醫功報應”等迷信之説加以渲染,是其不足。

張杲人物評價

張杲所著《醫説》,這是我國現存最早載有大量醫史人物傳記和醫學史料的書籍,也是第一部較完整的新安醫學著作。

張杲後世影響

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説張杲所著《醫説》:“取材既富,奇疾險證,頗足以資觸發。而古之專門禁方,亦往往在矣。”該書尚有張杲評論及其臨牀體會附之於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史傳記,社會影響頗大,曾東傳朝鮮、日本等國。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林昭庚.《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人民衞生出版社,2000年1月
  • 2.    方春陽.《中醫歷代名醫碑傳集》:人民衞生出版社,2009年7月1日
  • 3.    李經緯主編;蔡景峯副主編.中醫人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第3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