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曉霞

(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

鎖定
張曉霞,女,三元集團奶牛中心科技專家。2002年她當選為市第九次黨代會代表,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張曉霞積極承擔科研項目並主持專題研究,多次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修訂、制定並取得了多項科技成果。先後撰寫和發表了 “牛精液顆粒冷凍的適宜温度試驗”、“奶牛細管冷凍精液人工授精配套技術”、“中國西門塔爾新品種選育”等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論文,連續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中國分部“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張曉霞本人曾獲“全國職工自學成才者”稱號、“全國先進女職工”稱號、北京市“愛國立功競賽標兵”和“北京市勞動模範”。2002年她當選為市第九次黨代會代表,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 
中文名
張曉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職    業
科技專家
主要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錄

張曉霞簡介

張曉霞 張曉霞
張曉霞,女,三元集團奶牛中心科技專家。

張曉霞事蹟

痴迷於事業。1977年,剛走出中學校門的張曉霞,就毅然選擇了奶牛育種事業。當時,這個行業在我國剛剛起步,從業人員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對於出身於書香門第、高知家庭張曉霞的選擇,許多同學、親戚包括家人都很不理解。再説一個女孩幹取精配種,説起來也羞於啓口。但他們哪裏知道,張曉霞的選擇來自她與養牛早就結下的不解之緣: 1957年她出生後,媽媽沒有多少奶水,而牛奶也買不到,是家裏的一隻奶羊哺育了她幼小的生命。在她即將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牛奶供應雖然有所緩解,但也只是在特定的人羣中限量供應。兒時的羊奶情結和百姓需求的渴望,在她的心靈中孕育了一個信念——立志投身祖國奶牛事業,讓更多的人都能喝上優質牛奶。張曉霞負責着150頭優秀種公牛的飼養管理。由於對牛的的酷愛,她把“一切為了公牛,為了公牛的一切”作為了工作的最高標準。編制並落實了崗位一日三餐、一年365天,全天候圍繞牛羣展開的的工作流程。幾乎所有的節假日都是與牛一起度過。在她“愛牛如子”的精神感召下,春節期間,員工們上演了身在牛舍度除夕,“先拜老牛,後拜老孃”的情景;出現了牛若狀態反常時比自己的兒女得病還着急的場面;每當雨雪天牽牛配種時,寧可自己淋着卻也要為牛擎傘的動人一幕。2001年6月,種公牛站從昌平回龍觀遷往奶牛中心延慶基地。在持續45天的日子裏,她一直在現場指揮,連孩子高考——這在很多家長視為子女前途命根兒的的大事都給忘了,更談不上親自照顧備考陪同了。
在搬遷過程中,最難運的就是種公牛。一頭成年種公牛體重達1300多公斤,一輛大卡車只能裝兩頭。桀驁不訓的公牛,時不時就會犯“牛勁”,為了保證人和牛的安全,張曉霞在準備工作中組織員工獻計獻策,利用一塊十多畝的地面挖出一條50多米長、3米多寬的坡形車道,精心設計了一條安全通道,車在地下,牛在地面,引牛上車,如履平地。搬遷現場忙而不亂,萬無一失。不但按計劃提前完成搬遷而且迅速地在新址恢復了生產。因常年一心撲在工作上,她很少回家,很難顧及家庭,甚至於連父母重病住院時,都沒能抽身回家看上一眼;作為人媳、人婦、人母的她動情的説,至今仍有一個讓她心痛的往事:兒子八歲時,曾被獨自反鎖在屋裏渡暑假。一天打開屋門,孩子大聲喊着媽媽失聲哭泣,只見他左腿皮膚上凸起數十個比蠶豆還大的潦泡,大腿上放着一塊巴掌大的凍肉已經化出了血水,沙發旁放着一碗泡透了的方便麪。原來這是孩子泡方便麪時被開水燙傷了腿,拿出冰箱裏的凍肉為自己止痛。一時間她和孩子摟在一起,哭成一團。
學海無涯,理想插上知識的翅膀。在個別人的眼裏,“一個養牛的”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可張曉霞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崗位能夠鑄就輝煌!為騰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她給自已規定每頓飯只能用10分鐘;夜晚每當人們進入夢鄉時,她卻開始了日復一日向知識高峯的攀登。就這樣她現已讀完了中國農業大學畜禽管理、北京農學院畜牧獸醫和北京農工商職工大學3個相關專業的課程,一舉拿下三科學歷。並先後到法國、美國、加拿大接受技術培訓,步步紮實地邁進了科學的殿堂。張曉霞剛參加工作時,中國在種公牛飼養和管理方面的技術幾乎是一片空白,為數不多的種公牛站均採用的是歐美飼養模式。為了填補這個空白,她在種公牛的科學飼養上,啓動了健康工程。從飼料營養、飲食衞生、休息環境等方面制定實施新的標準化體系,發展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種公牛飼養模式。為此,張曉霞吃、住全在站裏,為了摸清種公牛的生活習性,她經常是整天整宿的呆在牛舍裏,以掌握到第一手資料。牛舍裏,冬天滴水成冰,夏天牛蠅成羣,難聞的氣味幾乎讓人窒息,還得時不時提防攻擊性極強的種公牛發起的衝撞頂踢……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於我國國情的種公牛飼養及管理標準,並被國家農業部採用為部頒標準。1995年,一台專用進口設備——精液濃度光度計出現故障後無法修復,使企業生產一度陷入了困境。另行進口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遠水也解不了近渴”,面對這棘手的難題,張曉霞與站內技術人員配合,積極參加了與計算機研究所合作的精液濃度光度計的自行開發研製工作。經過夜以繼日的潛心攻關,數千個數據的驗證,一台集光學、電子、分子化學等多學科領域的BCM-535型精液濃度光度計終於誕生。其功能不僅與原進口設備相媲美,而且價格只是進口產品的1/5,投入使用後迅速推廣到全國20多個同行單位。
種公牛站全國知名,並與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合作完成了多項“九五”國家攻關課題,在活體採卵、體外受精、胚胎幹細胞克隆技術、生化標記和遺傳標記輔助選擇、繁育體系和生命體系建設等方面研究上,步入了國內學科領域的前沿。但作為技術總監的張曉霞並沒有就此滿足,又把目光瞄向了更先進的國際水平。2001-2003年她主持“改進牛冷凍精液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改革工藝創新採精方法,提升科技轉化能力,促進了企業發展。使種公牛的平均使用年限提高2.5年以上,壽命延長了2年,採精公牛精液年利用率由89.7%提高到92.4%,牛冷凍精液產量提高約10-15%,凍精解凍後精子活力顯著提高,質量檢驗合格率連續多年100%。專家鑑定認為:“技術水平、生產工藝流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種公牛飼養與凍精生產起到了先導和示範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