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掖肉牛

鎖定
張掖肉牛是主產於甘肅張掖市甘州、臨澤、高台、山丹、民樂、肅南等縣區的肉牛品種。主要包括兩個類羣,一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地域內放養的肅南犛牛,二是河西走廊南北山麓和川區養殖的良種肉牛。主要類 羣是從1970年開始引進的西門達爾牛於本地肉牛雜交後形成的具有張掖特性的、穩定和獨特的張掖肉牛良種。主要包括“活牛”和“牛肉”兩種。
中文學名
張掖肉牛
動物界
產    地
甘肅張掖市甘州
類    型
“活牛”和“牛肉”

張掖肉牛地理條件

張掖地處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上游、青藏高原與蒙新高原的交匯地帶和河西走廊中部,南據祁連山,北據巴丹吉林沙漠和合黎山,中部平疇沃野、河流湖泊、沼澤濕地、戈壁沙漠縱橫交錯,為動物防疫創造了天然屏障和隔離帶,並且處於北緯38度以北和人口密集區向稀疏區過渡地帶以及世界玉米肉(奶)牛帶的中心位置。境內地勢高亢,氣候乾燥,紫外線強烈,細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繁衍生存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良好,具備生產優質畜產品的自然條件,是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理想區域。 [1]  張掖不僅有草原3800萬畝,而且自1996年開始,玉米制種面積逐年擴大,如今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生產秸稈300萬噸以上。張玉米秸稈就能滿足100萬頭牛的飼草,這在全國也是唯一集中的草資源。

張掖肉牛形態特徵

張掖肉牛生長的區域具備水草豐富、疫病隔絕、祁連山雪水牧草無公害無污染、氣候涼爽乾燥適宜牛生長等天然地理優勢;肉牛活體壯碩、生長期短、成活率高、紫外線天然消毒疫病少;屠宰肉牛所獲淨肉率高,肉質細膩厚實、味道鮮美,無腥羶異味,食安檢測藥殘和農殘含量遠低於國家標準甚至主要檢測項目為零。 [2] 

張掖肉牛發展模式

“政府抓良種、農户抓繁殖、小區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協會抓流通、企業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發展模式。在該模式帶動下,肉牛產業發展迅速,2012年飼養量突破100萬頭,基礎母牛羣達32萬頭。著名畜牧學家、中國工程院張子儀院士評價説:“張掖肉牛發展模式開創了國內肉牛規模化、標準化養殖之先河。” [1] 
政策扶持。伴隨着 張掖市“百萬頭肉牛基地”建設,張掖市把肉牛產業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制定出台相關政策,從信貸資金、基礎母牛保護、幼犢繁育、疫病防控、養殖大户培育、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新建青貯氨化窖、建立人工授精點、鼓勵工商企業發展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採取無償劃撥養牛企業和養牛大户養殖用地、免徵土地佔用税、城市建設配套費等方式,充分調動廣大羣眾、能人大户、工商企業的投資熱情。同時,對能繁母牛進行拉網式普查,實行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健全完善養殖檔案,加強基礎母牛保護與發展。通過貼息貸款、免除凍配費用、推行“訂單生產”等方式,引導農户發展母牛生產;採取不準屠宰户宰殺母牛、不準市場交易母牛、禁止販銷外調母牛等措施,堅決遏止基礎母牛外調流失,全市基礎母牛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為肉牛養殖規模擴張奠定了基礎。並堅持引種與改良相結合,爭取省上補貼,市上配套資金,依託張掖國家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精心開展德系西門塔爾、紅安格斯肉牛凍精雜交改良、奶牛性控凍精等試驗項目,制定相關的飼養管理技術規程,認真做好資料收集、樣品採集、指標化驗等工作,着力推進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3] 

張掖肉牛養殖技術

張掖肉牛養殖特點是以養殖基地為主,農户養殖為輔。一般來説,在農户養殖過程中,主要是把小牛養到300-400公斤大小,這一階段叫做“吊架子”,然後再由養殖基地進行收購,經過3-4個月統一飼養後,出售給肉牛加工企業,這3-4個月的養殖期叫“育肥”。無論是農户的“吊架子”,還是養殖場的“育肥期”,都需要有經驗的老手選牛,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育肥,才能實現肉牛在養殖階段的較高收益。 [4] 
整個肉牛加工環節分為屠宰、排酸、分割、包裝四個環節。

張掖肉牛發展歷史

張掖有着悠久的畜牧業發展歷史,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張掖放養牛羊的畜牧業傳統和牛肉等產品的特殊品質上溯於先秦兩漢,並延續傳承至今。 [2]  自1970年開始,張掖市引進西門塔爾張掖市在肉牛產業發展中高度重視肉牛品種改良,先後建立了216個黃牛冷配改良(站)點,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肉牛良種繁育體系。由財政支持每年引進優質肉牛凍精20萬支,改良母牛10萬頭以上。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改良牛已佔到了存欄牛的85%以上。在品種改良的技術路線上,堅持以西門塔爾為主推品種,堅持採用級進雜交模式,不斷開展選種選配和羣體選育,鞏固和提高了西門塔爾良種種羣優勢。至2012年,西門塔爾雜交母牛已佔存欄母牛的95%以上,形成了以西門塔爾高代雜交改良後代為主體的基礎母牛羣體,羣體遺傳品質優秀,生產性能突出。 [5] 
上世紀末,隨着張掖市推行國務院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和生態恢復政策,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一方面農業機械化終結了牛耕的歷史,另一方面張掖形成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年制種玉米所產生的秸稈可滿足100萬頭肉牛的飼草,在此相同的地理環境和生產條件作用下,張掖市川區養殖的黃牛改良肉牛品種和肅南犛牛兩個類羣迅速轉入肉用消費品市場,統一形成“張掖肉牛”產業和品牌。2008年市委市政府順勢利導,制定和實施“張掖百萬肉牛基地建設工程”,“張掖肉牛”品牌的固有地理特徵和優勢所賦予“張掖肉牛”產品的食品安全競爭力和消費吸引力。
2012年,張掖市繼續把百萬頭肉牛基地建設工程作為全市畜牧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強基礎、擴總量、保安全、促發展”的整體思路強力推進,初步形成了養殖小區化、小區規範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效益最大化的發展格局,肉牛飼養量達到100.3萬頭,肉牛出欄26.1萬頭,能繁母牛存欄達到38.5萬頭,牛肉產量達到4.3萬噸,牛奶產量達到6.9萬噸。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