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應強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鎖定
張應強,男,苗族,博士,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院長,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學部 [2] 
中文名
張應強
民    族
苗族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明清社會經濟史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性    別

張應強人物經歷

198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1990畢業於中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2003年獲中山大學歷史系明清社會經濟史方向博士學位。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從事人類學、民族學及歷史人類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研究興趣集中在地域社會的歷史建構與文化認同等問題上,主要在中國南方特別西南地區開展田野調查工作,對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流域自清代以來的木材貿易、族羣關係及地方社會演變進行過較為深入的研究。
2023年3月28日,被聘為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 [2] 

張應強研究方向

近年研究興趣集中在地域社會變遷與人羣認同等問題上,主要在貴州清水江流域就清代以來的木材貿易、族羣關係及地方社會展開田野工作。 [1] 

張應強學術成果

張應強科研項目

《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項目負責人,2011—2016年)
《農村社會管理創新與地方傳統研究》(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負責人,2011-2013年)
《明清南方鄉村地區人口與移民的歷史人類學考察》(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負責人,2008—2010年)
《貴州清水江流域民間文書收集與研究》(日本學習院大學資助項目,聯合主持人,2006—2008年)
The conversion of chieftains – territorial gods, chieftain lineages and the retention of indigenous identity in border areas(CCKF蔣經國學術基金項目,子課題負責人,2006—2008年)
《湘、黔民族地區漢文民間文獻的收集與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2006—2008年)
《歷史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負責人, 2002—2005年) [1] 

張應強專著

《錦屏》(“鄉土中國”系列叢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6年。 [1] 

張應強資料彙編

《清水江文書》(第一輯,共13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水江文書》(第二輯,共10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水江文書》(第三輯,共10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1] 

張應強論文

The Venerable Flying Mountain: Patron Deity on the Border of Hunan and Guizhou, in David Faure & Ho Ts’ui-p’ing eds., Chieftains into Ancestors: Imperial Expansion and Indigenous Society in Southwest China,pp66-85, UBC Press 2013.
《“民族”:從理論概念到實踐工具——1980年代貴州東南部鄉村民族意識的發展》,『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る鍵概念』,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1年3月。
《湘黔界鄰地區的飛山公信仰——一個基於田野與文獻的考察報告》,王建新主編《南嶺走廊民族宗教研究——道教文化融合的視角》,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12月。
《湘黔界鄰地區飛山公信仰的形成與流播》,《思想戰線》2010年第6期。
《“棄龍就姜”——清代黔東南地區一個苗族村寨的改姓與宗族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二期,2004年10月。
《清代西南商業發展與鄉村社會——以清水江下游三門塘寨的研究為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
《清代契約文書中的家族及村落社會生活——貴州省錦屏縣文鬥寨個案初探》,《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姓氏符號、家譜與宗族的建構邏輯——對黔東南一個侗族村寨的考察》(第二作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從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3期。
《邊牆興廢與明清苗疆社會》,《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