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惠民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0軍3師9團團長)

鎖定
張惠民(1906——1943),原名張志潤,平利縣衝河張家灣人。1926年投入楊虎成部,開始他的戎馬生涯。歷任分隊長、連長、副團長、團長等職。1936年積極參加“西安事變”,擁護抗日主張。先後參加過著名的台兒莊、湖北、長沙會戰,英勇打擊日本侵略軍。1943年犧牲,後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3] 
出生日期
1905年12月25日
逝世日期
1943年12月4日
人物生平
張惠民,原名張志潤,1905年12月25日出生於陝西省平利縣衝河鄉張家灣一個破落的封建世家。曾祖父張承燮,做過資政大夫、山東臨清知州,“居官三十餘載”,喜藏書,著有《孔孟志略》、《儒先述》。祖父張祖階,做過山西鹽運使。父親張有,清末做過山東鹽運使,1931年以前任平利東第二區區長。
張惠民幼時讀私塾,1921年考入平利縣第一高級小學。為人誠樸,惠愛同學,且好學,成績優良,為師長賞重。他喜愛歷史課,特別愛聽老師講述岳飛、鄭成功等民族英雄的故事。他痛恨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他經常向同學們宣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志向。
1923年高小畢業後,張惠民不願再過那種寂寞的田園生活,意欲去西安謀事。父親以完婚來阻止他外出。由於父命難違,張惠民只好與太平河女子陳顯瑤結婚。次年春,他告別父母和新婚妻子,考入西安第二職業學校。
1926年,張惠民21歲時,鎮嵩軍劉鎮華圍攻西安,他便投入楊虎城部模範營當兵,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第二年春,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馮玉祥部)在西安開辦西北軍事政治學校(後改名西北陸軍軍官學校),張惠民遂報名參加。次年,升任步二隊分隊長。他對同鄉和外地學員一視同仁,經常關心體弱的學員,還資助經濟困難的學員。張惠民身體魁梧,體格健壯。喜愛體育活動,軍事技術嫺熟,長於劈刀刺殺,本隊沒有一個學員能比得上他。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混戰開始,學校提前結業。張惠民被分配在教導師任連長。10月,馮玉祥兵敗下野,殘部由馮部第五路軍總指揮孫連仲收容。年底,孫在河南新鄉率部投蔣,被編為二十六路軍。
第二年2月,蔣介石將第二十六路軍調往江西,“圍剿”中央紅軍。張惠民當時任第二十七師副團長。12月14日,隨部參加寧都起義,曾任紅五軍團副師長。次年春,因怕肅反擴大化和吃不下苦,離隊回家。這是他一生中政治上最大的失誤。
1932年春,張惠民回家賦閒。雖然他離開了紅軍,但對紅軍的主張還是贊成的。有一次他對遠房親戚楊子珍説:“我們中國工農業落後。俄國也是世界上的落後國家,鬧了紅軍,才成了功。”
同年7月,安綏軍第一團(團長沈璽亭)在平利黃州館辦幹部教育班。安綏軍司令張鴻遠(飛生)任命張惠民為少校團副兼教育班大隊長。教育班於8月開始籌辦,11月正式開辦。張惠民在教育班期間,對軍事訓練抓得很緊。當時日軍已佔領東三省。他常對學員講:“我們把部隊訓練好,好去抗禦外侮。”他經常關心下層軍官和士兵。他曾悄悄對何振亞、沈啓賢講,紅軍是為勞動人民的,打仗奮勇,紀律嚴明。何振亞、沈啓賢等人在教育班秘密活動,醖釀兵變,“張惠民也是知道的”。幾年後,何、沈先後率部起義,參加了紅軍。1933年3月,教育班結業。一年後,第一團改為陝西警備第二旅第四團,張惠民仍任少校團副。當年9月,第四團離開平利,移駐城固。到了1935年9月,第四團駐防藍田縣,張惠民升任第四團中校副團長兼第一營長。
西安事變前兩個月,警二旅移駐西安西郊西大營房,孔從洲接任旅長職務。在孔從洲的指揮下,張惠民在西安事變時率領第四團佔領了西郊機場。西安事變成功解決後,張惠民興奮地説:“現在好了,再不打共產黨了。”他認為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是正確的。
1937年1月初,沈璽亭、唐德楹在顧祝同派來的政客公秉藩的策動下,叛楊擁蔣,不久將警二旅改編為西安行營第一支隊。後又在河南尉氏被改編為中央軍獨立第十九旅(旅長沈璽亭),沈部擴充為四個團。張惠民升任第二團上校團長。
1938年3月,張惠民參加了著名的台兒莊會戰。兩個月後,又返回漢口。在職務被免、擔任附員期間,他後悔當初不該離開紅軍,賦詩一首:
追惜往事痛前非,
心未酸時淚已垂。
此生盡被功名誤,
壯士都隨歲月摧。
1940年8月,在第二次湘北會戰中,張惠民奉命督辦軍糧,受到傳令嘉獎。在這次會戰中,第十九團團長朱炳秋臨陣退卻被處決。10月,張惠民接任該團團長職務。同年冬,第十軍背水守長沙。在這次長沙保衞戰中,張惠民率十九團駐守長沙城南天星閣,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
1943年11月2日,日軍6萬餘人分三路合圍常德城。常德為湘西重鎮,是湘西貨物的集散地。當時國民黨七十四軍的第五十七師(師長餘程萬)駐守常德。12月2日,日軍佔領常德城,第七十四師損失慘重,退出城外。第十軍等部奉命火速前往增援。
11月27日,第十軍(轄3個師)抵達德山以南70裏的山丘與叢林,當即與日軍展開戰鬥。預十師為左翼,第三師擔任正面攻擊,第一九○師自右翼出擊。張惠民率九團為第三師之前衞,先挫敵於常德之趙家橋(在德山東南15公里)。日軍方面與第十軍第三師團與第十三師團的一部,兵力為8000人,與第十軍一經接觸,即後退30裏。
11月29日起,後退敵軍增援反撲,各線同時展開激烈戰鬥。正面周慶祥師(即第三師)在敵兵力壯大,不易即行殲滅的情況下,以第八團監視與牽制敵軍,主力(即第七、第九團)則潛進至敵後,向德山前進。11月30日夜,第七團、第九團隱蔽在德山以南八斗灣附近後,當即向德山敵兵500餘眾發動攻擊。敵人遭此奇襲,倉皇應戰,死亡慘重,便在30日下午6時渡江向北潰竄。
第七、第九兩團於30日夜佔領德山時,周師派第七團輕裝渡江,衝入常德汽車南站,應援被圍中的第五十七師。不料第七團與第五十七師事先未取得聯繫,第七團亦陷於重圍之中,力戰之後,幾乎全團陣亡。
12月1日,德山附近之敵捲土重來,將德山包圍。第八團、第九團正面守衞德山,其左右兩翼分別為第十師、第一九○師。由於各路援軍未及時趕到,第十軍“孤軍血戰”。日軍違背國際公約,大量使用毒氣彈。第十軍“損折三分之一”,當時連參謀、副官、司書、勤務亦參加戰鬥。戰鬥激烈時,師長周慶祥帶着副師長、參謀長和幾名衞士,丟棄部隊不顧,由德山附近渡河逃去。雖然前線部隊無人指揮,但第八、第九兩團官兵仍在德山浴血奮戰。
12月4日中午,張惠民得知第三營陣地戰鬥激烈,即赴第三營陣地。途中遇見第三營從陣地上撤退下來。張惠民當場訓斥營長周志清:“沒有命令,你往哪裏退!”這才穩住隊伍。張惠民親率衞士排和全營發起反攻,奪回了陣地。下午2時許,第三營長周志清陣亡,張惠民繼續指揮部隊與日軍血戰,他振臂高呼:“這正是我們報仇雪恨的時候!不成功便成仁!”話音剛落,身中數彈陣亡。張惠民率一團之孤軍,在敵人的飛機大炮轟炸下,在槍林彈雨中與日寇血戰五晝夜,壯烈犧牲,以身殉國,實現了他“求國家民族利益,犧牲個人的幸福”的誓言。
張惠民陣亡後,遺體安葬於長沙嶽麓山。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少將 [1]  。1985年5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