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志會

(研究員)

鎖定
張志會,1982年出生,河北保定人,2005年、2007年分獲東北大學本科、碩士學位,2010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哲學專業,師從中國工程院陸佑楣院士。2010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
中文名
張志會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2年
職    稱
研究員

張志會社會任職

美國工程教育學會(ASEE)會員;美國4S學會會員;中國科技史學會工程史專業委員會理事 [1] 
技術史學會(SHOT)大會資助委員會委員(2017-2019)、國際學者(international scholar,2017-2018);
中國科技史學會工程史專業委員會理事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2017年入會)

張志會簡歷

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國際經濟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獲法學學士學位;
2005年9月至2007年7月:東北大學科技哲學專業碩士學位,獲哲學碩士學位;
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中科院大學研究生院人文學院科技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
2010年8月至2014年4月: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4年4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副研究員,研究員。

張志會論著目錄

2014年4月副研以來共發表研究成果54項:
(1)獨著合共5本:
個人獨著的學術專著4本:《重大工程牽動基礎研究:理論模型與動力機制》(2023年,22萬字);《紮根大地 仰望蒼穹:俞鴻儒傳》(2023年,30萬字);《水壩工程若干問題思辨》(2015年,30萬字);《開拓者:趙九章學術軌跡研究》(2021年,39萬字)。
合作著作1本:《趙九章傳》(2020,傳記工作組成員)。
(2)學術論文共20篇:
英文論文8篇,其中SSCI第一作者、通訊作者6篇,包括Space Policy, East As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Notes and Records等期刊。
研究所認可的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2篇 (含中文C刊第一作者共5篇),論文發表於《自然科學史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科技史雜誌》《當代中國史研究》、《哲學分析》等核心期刊。
(3)學術訪談7篇:
對國際一流學者Nathan Sivin、Carl Mitcham、Gary Downey,國內傑出科學家鄭哲敏院士、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退休研究員宋正海等學者開展口述訪談,探究其治學之路、學術見解與經驗體會。文章發表於《自然科學史研究》、《哲學分析》等核心期刊。
(4)政策評論與科普文章等24篇:
國際知名政策評論期刊文章1篇;公開發表科普、報紙文章17篇;東亞科技史會議綜述1篇;書評3篇(含1篇SSCI期刊書評);譯文2篇。
論著發表 (按照年份順序)
2022
[69]Zhang Zhihui. Emigration or Retur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Theodore von Kármán’s Chinese students and associates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Notes and Records: 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accepted. (SSCI二區收錄來源期刊,英國皇家學會主辦)
[68]Zhui Zhang.Avoiding a collision course over space privilege. East Asia Forum. https://www.eastasiaforum.org/2022/06/01/avoiding-a-collision-course-over-space-privil ege/
[67]申丹娜,張志會,李立晨.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與新中國初期氣象預報工作的籌建[J].中國科技史雜誌,2022,43(01):55-66.
[66]張志會,王正國,梁思琪. 國家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的成效、問題與建議.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政策專報.
2021
[65]張志會.開拓者:趙九章學術軌跡研究[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11。
[64]Zhihui Zhang,Wei Rao*. Study on the Key Risk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a's High-End Medical Equipment Innovations based on an ANP-SWOT Model.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 2021.7.19 ,pp. 3037—3056. (SSCI收錄來源期 刊)
[63]Zhihui Zhang*,Rui Wang.The development of geophysic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the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50–1966).History of Geo- and Space Sciences, 2021(12): 21–41.(SSCI收 錄來源期刊)
[62]Zhihui Zhang*.Space Science in Chin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hinese Policy 1957–2020 and Policy Implication. Space Policy. https://doi.org/10.1016/j.spacepol.2021.101449(SSCI收錄來源期刊)
[61]Zhihui Zhang, Bruce Seely*.China’s Detonation-driven Shock Tube Wind Tunnels: A Case Study of Transnational Science in Aeronautics during the Cold War.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DOI: 10.1080/18752160.2021.1881224 (SSCI收錄來源期刊)
[60]Zhihui Zhang.Strugging between ideology and technocray: Crit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1919-1992). Gildo Manalhaes, Nuno Luis Madureira,Electric energy in history: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ssues, editora LiberArs, 2021:1-31.
[59]張志會、李振良、張新慶.機體哲學視角下的醫學人工物[J].醫學與哲學,2021,42(14):6-10.
[58]張志會.“十三五”期間我國組織或共同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發展狀況與對策[J].今日科苑,2021(04):16-24.
[57]張志會. 追懷鄭哲敏:一生波折,留些話給後人[J]. 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2021年8月31日.
[56]張志會.都江堰:天人合一、多元交融的偉大傑作[N].中國民族報,2021年7月30日,第5版
2020
[55]張志會. 俞鴻儒院士:激波管爆轟驅動新方法開創者[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20,12(05):509-522.
[54]陸佑楣,尚存良,張志會.水壩工程知識案例研究.殷瑞鈺、李伯聰、欒恩傑主編. 工程知識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3]張志會. 新安江水電站.張柏春,方一兵. 中國工業遺產示例[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20:262-267.
2019
[52]Zhihui Zhang, Bruce Seely*.A Historical Review of China-U.S. Cooperation in Space: Launching Commercial Satellit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1978–2000.2019.8.3 Space Policy. 2019.https://doi.org/10.1016 (SSCI收錄來源期刊)
[51]Zhihui Zhang*.Engineering Rationality and Public Discourses on Dam Construction in China. 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Exploring Boundaries, Expanding Connections,Springer Press,2016.
[50]Zhihui Zhang*Zisingche yu jindai Zhongguo 自行車與近代中國 [Bicycles and Modern China] The Socialist People’s Car: Automobiles, Shortages, and Consent in the Czechoslovak Road to Mass Producti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2019.09. (SSCI收錄來源期刊)
[49]張志會.新中國初期探空火箭研製與我國空間科技的起步[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9, 41 (11):67-76. (CSSCI,《新華文摘.數字版》 2020(03):928-940)
[48]張志會.蘇聯專家與新安江水電站工程建設[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9, 38 (04):383-393。(CSSCI)
[47]張志會.生態文明視野下水電工程的生態影響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建議.中 國科學院[M]. 中國科學院2018高技術發展報告.科學出版社2019:355-363.
[46]張志會.三峽工程:打造國際水利水電科技新高度[J].中國經濟週刊,2019(14):31-35.
2018
[45]張志會.20 世紀末中美航天商業發射的合作與衝突[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8,25(03):76-85+127. (CSSCI)
[44]張志會.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大科學工程的歷史與管理模式探究[J].中國科技論壇, 2018 (11):1-8.(CSSCI, 《 新華文摘. 數字版》 2009(03): 900-909)
[43]張志會.郭永懷先生在力學所的塵封往事. 中科院紀念”科學的春天“四十年活動,2018.10.25 (中科院工會一等獎、中科院京區工會一等獎)
[42]張志會.穿越千年的中國古代水壩智慧[N]. 解放日報,2018年7月6日,第10版.
2017
[41]張志會.三峽工程:打造國際水利水電科技新高度[J].中國經濟週刊,2019(14):31-35.
[40]張志會.中外水壩工程生態爭議的特徵比較[J].中國三峽,2017(11):7-11.
[39]張志會, 宋正海. 執着鑽研排眾議 勤勉治學立新説——宋正海研究員訪談錄[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3(04):1-12+125.
[38]張志會,王前.關於技術哲學的國際視野和中國特色的思考—王前教授訪談錄[J]. 哲學分析.2017,8(03):162-172.(CSSCI)
[37]張志會.侯一釗院士:從華工走出的世界一流數學家[J].今日科苑,2017(05):42-51.
[36]張志會,宋金澤.大慶油田和工程傳播.李伯聰、殷瑞鈺、翟光明主編.大慶油田的工程哲學:實踐與理論[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7:228-242。
[35]白馥蘭著,張志會譯.將歷史引入STS:中國技術文化中的變遷和延續[J].科學文化評論,2017,14(01):15-24。
[34]張志會.為美國製定空軍戰略規劃[J].今日科苑,2017(03):78-80。
[33]張志會.俞鴻儒:大音希聲.《中國科學報》. 2017-07-31.第8版印刻。
[32]張志會.侯一釗院士:從華工走出的世界一流數學家[J].今日科苑,2017(05):42-51。
[31]張志會.懷佩道故 大愛無疆——深情懷念郭永懷和李佩先生.中科院之聲,2017-04-05.。
[30]張志會.爭鳴:李佩先生有無特殊使命?[J].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2017年7月31 日.
2016
[29]Zhang Zhihui.Engineering Rationality and Public Discourses on Dam Construction in China. Diane P.Michelfelder, Byron Newberry, Qin Zhu ed. 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Exploring Boundaries, Expanding Connections[M].Springer Press,2016: 125-137.
[28]Zhang Zhihui, Xiaofeng Tang[A].The Fu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After 1949[C]//2016 ASEE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in 2014.
[27]張志會, 席文.科技史治學之路——美國科學史家席文教授訪談記.自然科學史研究,2015,34(04):515-526.(CSSCI,《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 2016(06):26-27。)
[26]王作躍、張志會.從傑出華裔女科學家到企業家—林穎珠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6,13(03):95-109.
[25]王作躍、張志會.受加州理工影響的台灣學子—吳建民教授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6,13(05):73-102.
[24]厚宇德,張志會.艾弗·哈特和他的《偉大的工程師》一書[J].科普研究,2016,11(04):89-93+98.
[23]白馥蘭著,張志會譯.技術史學會:國際化和翻譯的藝術[J].科學文化評論,2016,13(04):11-28.
[22]張志會. 一場被動的人才交換促成一雙中科院院士[N].中國科學報,2015.05.15,第6版歷史。
[21]張志會.俞鴻儒院士:我國為什麼缺少重大創造性成果?[N]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2016年5月16日。
2015
[20]張志會.水壩工程若干問題思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19]厚宇德,張志會.《物性論》中的原子運動思想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31(01):75-80 。(CSSCI)
[18]薛攀皋,熊衞民, 張志會.中國科學院學部的定位與調整—以生物學部為例[J].科 學文化評論,2015,12(03):7-27.。
[17]蓋瑞·唐尼, 張志會. 非線性STS,工程研究和工程形塑的主導性意象——對蓋 瑞·唐尼教授的訪談[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5,7(04):332-348.。
[16]張志會.第14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綜述[J].中國科技史雜誌,2015,36(04):504-508。
[15]張志會. 中科院水工研究室歷史點滴[N].中國科學報,2015.05.29 ,第6版歷史。
[14]張志會.一九五七年中科院與高教部的“雙聾奪珠”[N].中國科學報,2015.05.15 ,第6版歷史。
[13]張志會.三峽科研“大躍進”的上馬與下馬[N].中國科學報,2015.04.24,第6版.
2014
[12]Zhang Zhihui. Dams, Chinese Perspective.2014.Carl Mitcham eds. Ethic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nd edition[M].Springer Press,2014, pp.125-137.
[11]Lu Yumei, Zhang Zhihui*. Three Gorges Dam. 2014.Carl Mitcham eds. Ethic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nd edition[M].Springer Press, 2014,pp.372-376.
2014年之前:
[10]張志會.國外水壩工程爭議的邏輯演進與基本特徵[J].中國三峽,2013(01):65-72.
[9]陸佑楣,張志會.“原生態”概念批判與動態和諧的工程生態觀的構建.王大洲主編.技術、工程與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278-289.
[8]張志會.從水壩工程看我國公眾理解工程的問題與對策.王大洲主編.技術、工程與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368-385.
[7]熊衞民,張志會.加州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鄭哲敏院士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2,9(06):101-117.
[6]張志會,賈金生.水電開發國際合作的典範——伊泰普水電站[J].中國三峽,2012(03):69-76.
[5]張志會.世界經典大壩——美國胡佛大壩概覽[J].中國三峽,2012(01):69-78+2.
[4]張志會.我國水壩工程論辯的特徵剖析與幾點建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27(07):68-74.(CSSCI,《新華文摘》紙質版全文轉載, 2011(20):122-127 )
[3]張志會.世博會前後:從虹橋交通樞紐工程到“大虹橋”.李伯聰賈廣社主編.工程 哲學新觀察—從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到“大虹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169-182.
[2]陸佑楣,張志會,胡岱松.水利水壩工程的演化過程與規律. 殷瑞鈺、李伯聰、汪應洛主編.工程演化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1:313-336.
[1]張志會.從水壩工程看我國公眾理解工程的問題與對策[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0,2(03):217-227.

張志會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德中心. “新冠疫情情境下科學、工程和設計中的技術與環境問題”研討會 ,2021-2022,執行中。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重大工程牽動基礎研究的理論模型與關鍵機制研究,2017-2020。
[3]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十三五”期間國家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情況和影響研究,2020-2021。
[4]“實培計劃”學位論文學術指導,北京市教委2017-2018。
[5]中國現代水利工程史與空間科學史,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2017-2020。
[6]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十三五”重大突破項目“新中國科技史”子課題“當代中國水利工程科學史”,2016-2020。
[7]俞鴻儒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中國科協,2015-2016。
[8]趙九章傳,中國科學院院士局,2015-2017。
[9]新安江水電站工程技術史研究,中國科學院科技史青年研教人才項目 , 2015-2017。
[10]發達國家典型科技體制管理與評估研究 科技部評估中心 2015-2016。
[11]侯德封傳,中科院地質與地球所,2022-2025。

張志會獲獎情況

[1]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2018 年學術年會“學科交叉與創新獎. 2018.10。
[2]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2020年度貢獻重大產出“發表外文論文”獎, 2020.12。
[3]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2017年度貢獻重大產出“發表論文(外文)”獎,2017.12。
[4]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十二五”期間貢獻重大產出“出版專著”獎,2016.12。
[5]格致論道“SELF思想傳播先鋒”.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8.3。
[6]中科院、中科院北京分院紀念“科學的春天”40 週年系列活動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工會、中科院京區事業單位工會,2018.12。

張志會指導研究生

[1]王瑞(2018-2021),碩士論文開題良好,中期考核良好,答辯3票優秀和1票良好通過,發表SSCI英文論 文1篇,曾獲中國科學院大學優秀學生幹部、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會卓越新鋭、青少年高校科學營中國科學院大學分營優秀志願者、第39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志願者。目前已畢業,考取遼寧省公務員。
[2]李夢茹(2019-2022),碩士論文開題優秀,中期考核優秀,答辯4票優秀通過。目前已畢業。
[3]何藝(2020-)。

張志會授課情況

2015年起,連續多年在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技史導論》課程上為研究生講授專題報告《當代中國水利科技史概論》、《當代中國航天科技史概論》。
2022年春季學期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授研究生課程《生物倫理學》(與黃曉茹合作講授)。
2016至2018年 在北京化工大學講授《自然辯證法》研究生課程。
國際任職:
[1]被美國史密森學會(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任命為Smithsonian Fellow(2014年8月任命)。
[2]擔任技術史學會(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SHOT )國際學者 (International Scholar,2017-2019)。
[3]擔任技術史學會(SHOT)大會資助委員會主席(travel grant committee,2018)。
[4]擔任國際一流學術期刊Technology and Culture,Isis,以及Space Policy的匿名審稿人。

張志會國內任職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社會學學會工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會理事。

張志會會議報告

[10]2021年11月在線上參加技術史年會(SHOT)會議單元S51,並做會議報告:
S51: Infrastructure Mega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transgression of Social Rights. Zhihui Zhang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truggle among national prestige,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justice: Decision-making about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1919 to 1992.
[9]2018年11月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參加“中國和南部非洲水資源保護國際會議”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China and Southern Africa),並做會議報告“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Reflection of Sanmenxia Project”.
[8]2018年8月在澳大利亞首都悉尼參加4S學會年會,並做會議報告“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7]2016年10月10–12 , 在德國柏林的馬普學會科學史所參加“從知識到盈利?科學組織和科學的商業化”(From Knowledge to Profit?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cience),並做會議報告“From “Ivory Tower” to “Doing Busines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Silicon Valley" (1980-1990)”.
[6]2017年10月26-29日,在美國費城參加技術史年會(SHOT),並做報告“The development of sho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ast Asian Cooperation Network”.
[5]2016年5月2日至19日在德國紐倫堡參加國際技術哲學年會(fPET),做會議報告“Review and Enlightment of Debates on Three Gorges Project”;並在柏林工業大 學參加科技哲學論壇,做會議報告“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Ethical Issues on Three Gorges Project”.
[4]2016年7月16日在新加坡參加技術史年會(SHOT),並做報告“The development of SHO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ast Asian Cooperation Network”.
[3]2015年7月9日在法國巴黎參加國際東亞科學史(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ICHSEA),並做會議報告“Some Historical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ujiaxia Hydropower Station”.
[2]2014年6月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參加美國工程教育學會年會,(ASEE),並做會議報告“The Fu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after 1949”.
[1]2014年5月在美國黑堡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參加國際技術哲學年會(fPET ), 並做會議報告“The Rationality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des: The Case of Dam construction in China ”。
[1] 
參考資料
  • 1.    張志會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2023-01-01[引用日期202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