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從富

鎖定
張從富,字壽康,邢台平鄉八辛莊人。生於乾隆元年(1736)正月初一,卒於嘉慶二十一年(1817)正月初五。他是梅花拳近代史上第一位改革家。
壽康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日期
1736年
逝世日期
1817年
本    名
張從富
民    族
性    別
籍    貫
邢台平鄉八辛莊

張從富人物生平

張從富,祖輩積德行善,自幼心地善良,聰慧過人,拜本村趙學義為師習練梅花拳,習文練武十二庚,內外兼修,文成武就。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礎上大膽嘗試,獨創小架梅花拳。於是,梅花拳就有了大架和小架之分。張從富師祖集佛、道、儒三家之精義,採周易八卦之妙用,熔文武於一爐,開武教之先河。小架梅花拳表現為蹲勢、屈膝,縮、小、綿、軟、巧,神無方而拳無體,文武交融,靈活多變,以柔克剛,妙不可言。理論基礎上採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但在實踐應用上又高於傳統文化,充分反應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實質。在練拳形式上通過練招練式、練行練氣、練神練意來達到體健神豐、修心養性、 延年益壽之功效。
張從富和他的小架梅花拳繼續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傳統思想,所以,梅花拳的大架和小架也並沒有因此而分裂,這在其他拳派中是絕無僅有的。張從富也就成了梅花拳近代史上第一位改革家。
張從富師祖創立小架梅花拳後,時有南和縣善友橋村候魁元慕名舉貼拜於門下,自此,張從富師祖開始立壇收徒。“開武法在世傳留弟子,立文教度元人根招回還。論文理通上天消災去苦,要論武本來是武教天元。”(----《根源經》)他認為將梅花拳大架改為小架,就是武教的開端。所謂武教,就是用自己獨創的文理武功來教化人,使人們在思想觀念、道德領域及身體素質上都有一個全面提高。由於小架梅花拳精巧、靈活、好學易懂,更適於中國廣大農村人習練,一開始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接受。迅速以河北省平鄉縣為中心向周圍縣市傳播開來。並很快傳播到 冀、魯、豫等地。從而,使習練者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指導下,身心得到了鍛鍊,道德、修養及性格上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和昇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張從富小架梅花拳的迅速傳播,為大清打造“康乾盛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對梅花拳這一古老拳種的宏揚和發展,有着劃時代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1] 
乾隆29年,張從富為了改變眾弟子白天勞作,夜晚練武辛勤貧困的狀況,準備 在順德府西山(今邢台市西部太行山區)下開採煤礦,準備就緒後去京城辦理龍票(相當於煤礦開採證)路過明月樓時,逢一男子被數人圍追截殺,行俠 義之心頓起。施展功夫將眾人打散,使得這一男子化險為 夷 。事後方知此人便是當時大清皇帝乾隆。皇上見張從富身手不凡且年輕有為,甚是歡喜,想讓他留在京城為朝廷效力,並重賞其金銀,官授三品。但張從富稟明皇上,説自己與功名利祿無緣,拜官不拜印,只取朝服一襲,但求皇上恩准“傳道為寬”。乾隆無奈答應他的請求,並御書“雲遊天下,傳道為民”。一時間,張從富救駕之事在京城傳為佳話。至今,仍健在109歲的紫陽真人進一步證實:“此事件發生在乾隆29年,當時張從富29歲,正是血氣方剛之時,梅花拳又有伸張正義的優良傳統,所以救駕之事也變得順理成章。”張從富救駕、奉旨傳道的佳話也還在平鄉農村及眾弟子之間廣為流傳。
張從富救駕有功,皇上留其在京數日,一日,他來到京城白雲觀,參拜佛祖後與主持攀談起來,很是投緣,言談中得知主持明道人是邱祖(邱處機)龍門派與自己同宗,一脈兩支。連宗續代,通宵未眠,和守明道人將邱祖 遺 留下來的四十代輩份排譜合續至一百代:
道德通玄靜 真常守太清
一陽來複本 合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 崇高嗣法興
世景榮惟懋 希微衍自寧
未修正仁義 超升雲會登
大妙中黃貴 聖體全用功
虛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龍虎交 蓮開現寶新
行滿丹書詔 月盈祥光生
萬古續仙號 三界都是親
以使後人按字論輩。這短短的百代排譜雖然只有一百個字,但也藴藏着無限玄機。它不僅僅只是輩份排譜,而且還是一篇練神練氣、加強內丹修為的功法。
張從富在京逗留期間,正趕上朝中重臣楊天官為女兒舉行比武招親儀式。乾隆帝親帶張從富參加,張從富連勝數人,楊千金也一見鍾情。帝隨為媒擇日與楊千金玉合花燭。數日後,張從富念徒、開礦心功,隨與楊氏一起返鄉。在順德府西山辦起煤礦,率眾弟子們白天採煤,夜晚練武,眾弟子們的生活狀況有了明顯改觀,武功造詣上有了質的飛躍。數年後,張從富把煤礦交給了弟子李進友等人看管。自己便謹尊聖喻“雲遊天下,傳道為民”。開始雲遊天下,傳拳教徒,足跡遍及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等地。
一日,張從富傳拳至河北省南和縣駱駝牧村,一羣年輕人團團將他圍住,爭相讓他教自己練拳。張從富隨把眾人帶到一寬敞的打麥場上,説道:“你們中間有誰會一些拳腳功夫,不妨先練幾趟給我看,我好因人制宜、因勢利導。”言畢,眾人紛紛下場將自己所學功夫、盡力施展一番。張從富看罷,由衷地誇讚了幾句,説大家的功夫很不錯,只是缺乏內力。眾人疑惑地説道:“啥是內力呀”?張從富説道:“拳打腳踢小把戲,只有文理通天地。”眾人道“啥是文理”?張從富答道:“梅花拳是講究文理、武功的,知文理才能練得文功,文功是就練內功的心法。練成文功後即能借天地之力為我所用,心到意到,妙用無窮。”説罷,走到打麥場一邊的石滾旁,單手輕輕一按,石滾即從中間斷開,面如刀切。許久人們才回味過來,掌聲、喝彩聲不斷,紛紛跪拜 ,懇請張從富授拳。從此,小架梅花拳在此地迅速傳開,至今仍綿綿不斷。
河北省南和縣郝橋村剛剛打完一眼水井,這天,恰好張從富路過此地,看到水井旁欣喜的眾人忙碌地收拾用過的工具。張從富上前對眾人説道:“你們勿喜,此眼井水是苦水”眾人不悦,白眼不理。這時有人從井中取水一嘗,果然是苦澀難嚥。愕然萬分。
一老者抱拳揖禮道:“師傅仙鄉何處?尊姓大名”?
張從富答道“後輩封州八辛莊張從富,僥倖一言説中”。
“甜水何處?”老者追問。
“東移一步即可” 張從富答道。
過後,眾人按張從富指定位置再鑽一井,果然井水甘甜無比。郝橋村人讚不絕口,稱張從富為活神仙。後又請張從富到村中開道傳拳。説起水井之故。張從富説道“線墜一石,差一絲不傷,即為吉地,添一絲傷着即為凶地,天地變幻奧妙無窮,道也。”
至今,此地還有民謠傳頌:
郝橋有一景 一步兩眼井
一眼苦水井 一眼甜水井
嘉慶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1817年),小架梅花拳創始人張從富仙逝於故鄉。弟子杜徒飛進京,上報朝廷,嘉慶帝感其救先皇有功,立刻派人撥銀為張從富立牌坊、修墓地,為他揚名天下,以表聖恩。在八寶村東口修造一橫街牌坊,上寫“張從富故里”五個鎦金大字乃嘉慶御書,兩旁一對高大石獅,威武傳神。在村北500米處修張從富墓。設計為吊棺葬磚室結構,御賜紫檀棺,墳墓封土高5米,高大的神道碑刻立於墓地北100米處。墓前有石供桌,石刻影壁。雕刻精湛的石獅、石吼,栩栩如生地分踞神道兩側。行人至此,無不肅然神往。可惜的是後來因年久失修,日漸衷落,徹底毀壞於硝煙戰火之中。

張從富人物成就

張從富創建的小架梅花拳,雖然根植於廣大農村,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卻有着重大深遠的影響。山東大學路遙和燕子傑教授七十年代開始深入到冀、魯、 豫廣大農村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義和團”扶清滅洋活動的參與者,大都由梅花拳弟子組成的。他們不是什麼宗教,也不參加任何宗教活動。如果説信仰的話,他們更信仰自己的“拳頭”。外來入侵,握緊拳頭,抵禦外患,是他們拳拳愛國之心。歷史證明,他們的義舉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歷史上從來還沒有任何一種拳種能對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在我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新中國成立後,小架梅花拳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隨着我國政府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小架梅花拳又煥發了勃勃生機,為世人注目。它也從農村走進了城市社區、高校,大大地拓展了發展空間和傳播速度,同時也受到了國外學者、武術愛好者的青睞。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練了起來。在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以色列、日本、韓國以及港澳台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都能見到它的灑爽英姿。從1993年起,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五,在河北省平鄉縣八辛 莊村張從富墓前,都吸引着上萬中外弟子祭拜。緬懷這位中國武術界的泰斗——小架梅花拳創始人。小架梅花拳創始人張從富墓管理委員會也在今天舉辦大型梅花拳匯演。中外弟子歡聚一堂,談文論武、切磋技藝,場面極其隆重、壯觀。
近年來,河北省平鄉縣委、政府、人大、政協、體育、文化、文物等部門對小架梅花拳也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1984年以來,縣委、政府連續召開五屆梅花拳聯誼會;1991年秋,中外弟子在張從富墓立《紀念碑》二通;1992年12月8日,中外弟子共同集資立《虔誠碑》一通;1994年成立了平鄉縣梅花拳協會;1997年12月24日,張從富墓被列為平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河北省體委授予“武術之鄉”光榮稱號;2001年張從富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逝者已矣,今天,張從富創建的小架梅花拳正以嶄新的姿態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武術之壇。一位國外弟子説得好“梅花拳不僅僅是屬於中國,還屬於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內外梅花拳弟子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小架梅花拳這一武林奇葩一定會開放的越來越豔,越來越香,越來越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