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彪

(漢奸)

鎖定
張彪(1913年一1942年),原名連照章,交城縣連家寨村人,漢奸。
中文名
張彪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1942年
出生地
清源縣連家寨
一九一三年出生於地主家庭。高小畢業後,不務正業,遊手好閒,過着財主少爺的浪蕩生活。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受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影響,參加抗日遊擊隊。不久,開小差回家。後跑到太谷縣充當了日偽警察,因吃喝賭欠債甚多,又逃跑回家。一九四〇年在我軍百團大戰聲威的影響下,隱滿前段可恥的歷史,又混入我清徐抗日民主政府,在清二區當了助理員。
一九四一年秋末冬初之際,張彪被調離平川回到山區。張彪回根據地後,正逢晉綏八分區廣大軍民緊張地進行冬季反掃蕩鬥爭。頻繁的行軍轉移,艱難的戰鬥環境,困苦的生活條件,使他這個財主少爺難以適應,他經受不了這個考驗,而再次動搖了。於是,在一天晚上大家入睡後,他逃跑了。第二天到了清源城,投降了日本侵略軍,跪倒在“皇軍”腳下,充當了可恥的叛徒漢奸。在清源日本特務隊當了便衣。
張彪投敵叛變後,因他熟悉我清二區軍政幹部的活動情況,深受日本侵略軍的償識,並加以重用。派他到清二區孟封鎮敵據點,與清徐縣偽軍、警備大隊一中隊隊長潘生榮勾結在一起,施展其反革命使倆,破壞抗戰,效忠“皇軍”。他經常帶領日偽軍搜捕我地下工作幹部,破壞我地下工作,殘害廣大抗日軍民,他自己也承認在清太徐平川曾殺害我抗白軍民四十八人。在孟封村,不到半年時間,敲詐勒索大量錢財,買下房子,娶上老婆開設了糧店。他的家脊住在糧店後院,正好和警備隊隊部打對面,滿以為非常保險,萬無一失了。
一九四二年深秋,正當秋收大忙之時,我方公安局局長張解華同志,從晉綏八地委彙報完工作,回到清太徐平川,就聽地下黨員和革命羣眾傾訴張彪的反革命罪行。同時張解華同志還得到叛徒張彪即將危害我一批地下隱蔽的主要領導幹部的緊急情報,心急如楚。他想,如不當機立斷採取措施,除掉這個可恥叛徒,那將後患無窮。於是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李景文(榆太路西縣委書記)、張解華、陳昌(榆太路西區委委員)三同志親自動手,深入敵據點處死這個可證的版徒。並決定由張解華同志帶陳昌同志到東羅村,找一位地下工作者聯繫,以太谷縣日本憲兵隊便衣身份,到張彪家中熟悉情況,偵察地形。第二天上午開始行動,我地下工作者帶陳昌同志進入孟封鎮敵據點,到張彪家實地察看,熟悉道路地形。回來後,在鹼場營地下黨支部的積極幫助下,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就緒後,第二天下午四時左右,三人從鹼場營出發,去孟封鎮,約有十華里路程。李景文、張解華、陳昌以農民打扮,繞過沿途村莊,走過莊橡田瓏,黃昏時到了孟封村西。每人扛了一捆穀子,夾雜在收秋回家的農民當中,避開西門放哨的自衞隊的盤查糾纏,順利地進入敵據點孟封鎮。進村以後放下穀子,脱掉農民服裝,露出太原憲兵隊的身份,大搖大擺地向東走去。到了張彪住宅門口時,已是上燈吃晚飯的時候。按照原定計劃,由李景文同志身帶二十響快慢機手槍留在大門外放哨掩護,監視炮樓上的敵人。張解華、陳昌二同志各自身帶手槍一支,殺羊刀一把,進入糧店前院,找見掌櫃後問道:“連先生在家嗎?我們是太原憲兵隊的。找你們先生有事”。糧店掌櫃點頭哈腰地説:“連先生在後院住,我領你們去”。到了後院,西房就是張彪的住房。張解華同志推開門就問,連先生在家嗎?我們是太原憲兵隊的。張彪正在吃飯,放下碗筷就和張解華握手,説時遲,那時快,張解華同志順手一刀捅中要害,結果了這個罪惡累累的可恥叛徒。當時,張彪老婆―-梅兒,大喊大叫:“快救命啊!”陳昌同志見事不妙,出手一刀,殺死這個為虎作長的叛徒老婆。張解華、陳昌二同志迅速離開現場,同李景文同志會合,出門時對站崗的自衞隊做了工作。告訴他們,我們是八路軍,是來孟封殺漢奸的,你們是好老百姓,被迫給他們站崗、放哨,我們從南門出去,你們不能講,對日本人,漢奸應該敷衍其事,只説沒見出去,就不會追查你們了。
殺死張彪後,所有糧店人員都各自逃命。過了一個時辰,糧店掌櫃才派二個夥計,到對面玉皇閣敵堡,向警備隊潘生榮報告後,立即派出警備隊,在孟封村四處進行搜索,結果一無所獲。潘生榮暴跳如雷,大喊大叫説:“八路軍太大膽,竟敢到我們鼻尖底下來殺人,真厲害呀”!
當晚,潘生榮向清源縣的日本人報告了事件發生的情況。第二天,清源縣日本侵略軍、偽縣長張直清、警備大隊付萬坪帶領大批人馬來到孟封鎮,進行現場察看和驗户。並通知連家寨大地主張彪的父親連喜耀到孟封領户,連家用兩輛馬車把罪大惡極的叛徒、漢奸張彪和其老婆的屍棺拉了回去。周圍村莊的羣眾聞迅後,一齊擁進孟封來看熱鬧,頓時孟封街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這件事對清太徐廣大平川的人民振奮極大,有的説:“八路軍真大膽,竟敢在日軍炮樓跟前殺了漢奸;有的説:張彪惡貫滿盈,死有餘辜,早就該死,還有的説:這就是漢奸、叛徒的可恥下場。許多羣眾回到家裏點燈燒香磕頭禱告説:老天爺真有眼,可把我們清源縣一大禍害除掉了。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清徐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清徐文史資料 第1輯,,1986.12,第5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