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屋村

(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鎮下轄村)

鎖定
張屋村,位於橋頭鎮東北部,距鎮政府5千米,面積4萬平方米。該村坐落於平原地區,相鄰自然村有大圍村、圍仔江貝村。始建於明末清初,因村民均為張姓,故名張屋村。
中文名
張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鎮
地理位置
橋頭鎮東北部
明末清初,屬東莞縣歸城鄉;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豐樂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七區;1953年,屬第九區;1954年,屬橋頭鎮;1955年9月,屬橋頭區;1957年12月,屬橋頭大鄉;1958年10月,屬常平人民公社東江生產大隊;1959年3月,屬橋頭人民公社東江生產大隊;1983年10月,屬橋頭區東江鄉;1987年,屬東莞市橋頭鎮東江管理區;1999年,屬橋頭鎮東江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張姓。遷徒源流不詳。
2015年末,户籍人口559人,其中男性275人,女性284人;80歲以上17人,最年長者93歲(女)。
外來暫住人口5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28人。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橋頭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蔗、黃麻、黃豆,柑橘、荔枝、龍眼等果樹也有種植,盛產荔枝、龍眼。改革開放初期,村內有爆竹、紅磚、榨糖、碾米等加工廠。1992年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等。
傳統節慶食品有粽子、糯米餈。
村有三級古樹雅榕樹2棵、木棉樹1棵。
20世紀80年代末通電,1993—1994年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初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互聯網。
村內有廣府傳統民居20座,建於民國時期,佔地面積400平方米,已空置。
存有3座張氏宗祠,其中張氏宗祠(朝西,在村中大樹下),始建於清朝,於1980年重修,佔地面積50平方米,用紅磚、紅石甲木材料建築,佈局兩進,仍作宗祠使用。張氏宗祠(朝西,在村中財頭公附近),始建於清朝,於2013年重修,佔地面積80平方米,用青磚、紅石甲木材料建築,佈局三進,仍作宗祠使用。張氏宗祠(朝北),始建於清朝,於2013年重修,佔地面積80平方米,用青磚、紅石甲木材料建築,佈局三進,仍作宗祠使用。 [1] 
參考資料
  • 1.    張屋村  .東莞市地情數據資源庫[引用日期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