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屋村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下轄村)

鎖定
張屋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湯星村、拔頭嚇村、老圍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坪山河從村北面流過。
中文名
張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地理位置
坪山街道西南部
該村始建於清朝中期,張姓先祖遷至此地建造圍屋,謂之張屋。漸漸張姓一族發展壯大形成村落,便以屋名代村名,並沿用至今。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 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
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張姓、羅姓。張姓具體從何地遷來,已無法追溯。羅姓分兩支,一支於清乾隆年間從廣東興寧遷移至石樓圍村,後再遷移至此;另一支遷移歷程不詳。
2015年末,户籍人口89人,其中男性43人,女性46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2歲(女)。非户籍外來人口382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4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小麥、豌豆等。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張屋股份合作公司,村民成為股東。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土地出租和店鋪出租為主,廠房總面積約5300平方米,土地出租約1300平方米,店鋪出租約200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11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裹蒸粽等。
北沙路、同富路、同裕路經過該村。1972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末通自來水,1994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200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座,均為土木石結構。較有代表性的是張屋門樓,始建於清朝. 因年久失修,牆體已經坍塌了大半,門樓內雜草叢生。
張姓無宗祠。羅姓分為兩支,一支與石樓圍村羅姓同宗,祠堂在石樓圍村;另一支無祠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張姓村民帶上雞、豬、魚、素菜、水果等祭品和香紙燭蠟去坪山赤坳墓園祭祖。羅姓村民因與石樓圍村的羅姓同宗,每年八月初三,張屋村與石樓圍村羅姓族人會帶上祭品和香紙燭蠟,到坪山赤坳墓園掃墓祭拜。每年正月初二,該村羅姓子孫會帶上雞、豬、魚、素菜、水果等祭品和香紙燭蠟到石樓圍村的羅氏祠堂祭拜先祖。
羅姓村民有點燈習俗。每年正月十二,前一年有男丁出生的家庭會帶上雞、豬、魚、水果、素菜等祭品和香紙燭蠟,拿上一盞煤油燈,燈上繫上紅繩,到石樓圍村的羅氏祠堂把燈點上,擺好祭品,接着上香、放鞭炮,點燈儀式即完成。
代表性人物∶
張官生(1918—),1941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曾任惠州市商業局局長。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