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家祥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兩彈一星”功臣)

鎖定
張家祥(1932年10月30日—2019年12月29日),江蘇南京人,1951年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天體力學家,“兩彈一星”功臣。
2019年12月29日,張家祥因病逝世,享年87歲。 [1] 
中文名
張家祥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1932年10月30日
逝世日期
2019年12月29日

張家祥人物生平

張家祥作品 張家祥作品
1932年10月30日,張家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50年,肄業於同濟大學
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他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長張鈺哲,畢生從事小行星探測和天體力學軌道計算研究。
1955年,張家祥和老師張鈺哲用600mm反射望遠鏡,成為最早在中國發現小行星的中國人。
1957年,早在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之前,張家祥與張鈺哲共同研究發表了國內第一篇論述人造衞星運動理論的論文,標誌花中國人造天體軌道研究的開始。
1965年至1969年,張家祥主持制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測軌預報方案的研究工作,為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衞星順利上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70年至1972年,張家祥負責中國同步衞星軌道研究工作,提出了6萬多字的研究報告並被工程採用,為中國第一段通訊衞星的成功發射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9年9月,張家祥作為中國科學院研究“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代表之一,出席了黨中央召開的表彰大會。
2019年12月29日,張家祥因病逝世,享年87歲。 [1] 

張家祥主要成就

研究綜述
主要從事小行星、彗星的觀測、探索發現與軌道計算研究。參加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軌道設計方案論證和測軌方案制訂工作,在拓展我國發現新小行星、彗星及其軌地算研究的工作方面和在我國人造衞星發射初期的軌道研究、方案制訂方面作出了貢獻。與合作者共同發現100餘顆獲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
獲得榮譽
曾於1981年、1982年、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8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及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榮譽證書和獎章。
1991年,為表彰其在天文科學領域的成就,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台將他們發現的國際編號為4760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家祥”星。 [1] 
學術論著
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要有:《紫金山天文台初次發現的小行星》、《人造衞星的軌道問題》、《行星長期攝動研究》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