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家港話

鎖定
張家港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
張家港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張家港有五種吳語口音,包括澄東話、澄要話、虞西話、老沙話、新沙話(又稱“常陰沙話”、“崇明話”)。其中虞西話和澄東話為張家港主要口音,張家港東部為虞西話(常熟西鄉話),西部為澄東話和澄要話(江陰東鄉話)。老沙話使用人口最多,佔31.94%。 [1] 
張家港話中清濁、尖團音、平翹判然有別,有整齊的八聲調。張家港話有34個聲母,42個韻母,8個聲調。
中文名
張家港話
地理位置
長江下游南岸吳地
所在城市
張家港
五種吳語口音
虞西、澄東、澄要、老沙、崇明
分    片
吳語-吳語太湖片

張家港話地理背景

張家港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東連常熟、西接江陰、北濱長江、南近太湖。張家港本市居民絕大多數屬漢族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太湖片方言,地處蘇滬嘉小片和毗鄰小片的分界處。和北吳語的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
張家港市地處江尾海頭,南部屬江南古陸,已有八千年成陸歷史;北部屬沿江新陸,由江中數十個沙洲積漲連接而成,最早的成陸時間距今約800餘年。
1962年1月,常熟縣劃出三興、樂餘、兆豐、合興、東萊、乘航、南豐、塘橋、西張、錦豐、鹿苑、鳳凰、恬莊、妙橋等14個公社和國營常陰沙農場,江陰縣劃出晨陽、中興、大新、德積、後塍、塘市、南沙、泗港、楊舍等9個公社,合計24個公社(場),53萬人口,正式成立沙洲縣。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駐地楊舍鎮。首任縣委書記李聚茂,首任縣長夏明波。198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沙洲縣建立張家港市。
正是由於獨特的歷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張家港獨特的語言風俗文化。

張家港話音系——澄東

張家港話聲母

張家港話擁有34個聲母:

張家港話韻母

張家港話有42個韻母:

張家港話聲調

張家港話有8個聲調:

張家港話形成歷史

張家港市東南部原為常熟轄地,故東南部人多説虞西話(常熟西鄉方言);西南部原為江陰轄地,故西南部人多説澄東話(江陰東鄉方言)。
張家港北部原為堆積而成的沙地,由於土地不適合種植水稻,少有人居住。直至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受明朝廷鼓勵耕種棉花的影響,有來自靖江、鎮江、揚中等地的移民來到現張家港西北部定居種植棉花,成為老沙人。

張家港話分類

張家港方言主要有虞西話(常熟話一種)、澄東話和澄要話(江陰話細分)、老沙話、新沙話(又稱崇明話)四大類,另有少量蘇北話。虞西話、新沙話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老沙話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鄰小片;澄東話為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和毗鄰小片過度方言。
其中虞西話、澄東話、老沙話和新沙話分佈地域最廣、人口最多,成為境內有代表性的方言;蘇北話有南通話、如皋話、泰興話。
張家港南部為原住居民,北部為不同時代的移民,所以習慣上,南部的居民被稱為江南人,虞西話與澄東話、澄要話被合稱為江南話,使用人口約佔張家港人口的51.93%。北部的居民被稱為沙上人,老沙話和新沙話被合稱為沙上話,使用人口約佔張家港人口的43.89%。
張家港話分佈具體分區及其人口分佈情況為:
虞西話(常熟西鄉話,吳語)
約有22萬人,佔户籍人口的25.53%,以東南部重鎮塘橋話為代表,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與常熟西鄉方言基本一致,俗稱“常熟説話”。 分佈在鳳凰鎮的全部;塘橋鎮的塘橋地區全部,妙橋、鹿苑地區的絕大部分;楊舍鎮的楊舍東部、乘航地區的全部,塘市、東萊部分;南豐鎮的小部分地域。
澄東話、澄要話(江陰東鄉話,吳語)
約有23萬人,佔户籍人口的26.4%,以市區楊舍話為代表,為江陰東鄉話,與江陰新橋、華士、周莊、北漍,無錫港下一帶方言類似,是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與蘇滬嘉小片的過渡地帶。澄要話:港區、南沙、中興、後塍西面一小部;受澄要話影響的澄東話:後塍南部;典型澄東話:泗港,閘上;受虞西話影響的澄東話:楊舍,塘市。除後塍的澄東話外,其他地方的澄東話聽感上和虞西話很相似,只是一些字的讀音有毗鄰片的特點。
老沙話(吳語)
約有18萬人,佔户籍人口的20.76%,以德積、大新為代表。自成一體,發音上有趨近江陰市區話及靖江話的特徵,也歸入毗陵小片。分佈在金港鎮的港區、德積、晨陽地區的絕大部分和後塍北部;錦豐鎮的合興地區的絕大部分,錦豐地區的小部分;大新鎮的絕大部分;南豐鎮的小部分;楊舍鎮的泗港小部分、東萊、晨陽地區的大部分;常陰沙管理區的小部分地域。老沙話含有江淮官話的一個特徵:如“沒有”説成”沒得”。
新沙話(崇明話,吳語)
約有20萬人,佔23.13%,以東北部樂餘、錦豐為代表,與崇明、啓東、海門方言基本一致,屬於蘇滬嘉小片。分佈在樂餘鎮、錦豐鎮、南豐鎮和常陰沙管理區的絕大部分;金港鎮的港區、後塍、德積地區的小部分;楊舍鎮的東萊、泗港地區的小部分;塘橋鎮的妙橋地區的小部分;大新鎮的小部分地域。
蘇北話(江淮方言)
講蘇北話的約有3萬餘人,分佈在沿江一帶,包括如皋話(分佈在錦豐、樂餘兩鎮沿江部分,大新鎮段山村委會一帶和德積、雙山、合興、三興等鎮的少數地區)、南通話、揚中話。

張家港話總結

方言風俗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希望張家港人能夠熱愛自己的方言,把吳語傳承下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要讓地方文化在我們手裏消失。
參考資料
  • 1.    張家港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沙洲縣誌》: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850
  • 2.    《江蘇方言概述(吳語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