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孝騫

(中國科學院院士、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

鎖定
張孝騫(1897年12月28日-1987年8月8日),湖南長沙人。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16] 生前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15]  [21] 
張孝騫1921年從湘雅醫學院畢業,同年獲美國康州醫學博士學位;1923年任協和醫院總住院醫師;1932年任協和醫院副教授;1937年—1948年任長沙湘雅醫學專門學校院長;1948年任協和醫學院教授,同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6]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1]  ;1962年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1978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1987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19-20]  [28] 
張孝騫畢生致力於臨牀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 [9] 
中文名
張孝騫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長沙
出生日期
1897年12月
逝世日期
1987年8月8日
畢業院校
湘雅醫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張孝騫人物生平

1921年,張孝騫在湘雅醫學院畢業典禮上留影 1921年,張孝騫在湘雅醫學院畢業典禮上留影
1897年12月28日,張孝騫出生於湖南長沙。
1914年12月,畢業於長沙長郡中學。
1921年,從湘雅醫學院畢業,被留校成為一名住院醫師;同年獲美國康州醫學博士學位。
1923年,任協和醫院總住院醫師。
1927年,任協和醫院講師。
1932年,任協和醫院副教授。
1937年—1948年,任長沙湘雅醫學專門學校(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院長。
1948年,任協和醫學院教授;同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6]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1] 
1962年,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
1978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1987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19-20]  [28] 

張孝騫主要成就

張孝騫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81年,張孝騫(中)在北京協和醫院參加會診 1981年,張孝騫(中)在北京協和醫院參加會診
張孝騫早年在美國進行人體血容量研究。回國後繼續血容量研究,對甲狀腺機能亢進、腎病、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病的血容量作了探索。其後研究重點轉入消化系統,創建國內第一個臨牀消化專業小組,用組織胺方法對健康和患病時的胃分泌功能作了詳細探討,包括正常值、貧血、維生素A缺乏、熱病等對胃酸的影響;還對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核性腹膜炎、消化性潰瘍等,均有系統的研究和創見。 [2]  [21] 
  • 學術論著
截至1987年8月,張孝騫在中國國內外雜誌上發表有關消化、代謝、血液等方面的醫學論文50餘篇 [15]  。其他論著部分參考如下:
[1]董恩鈺,石健民,貝濂,等.超聲顯象在胰腺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內科雜誌,1984(2) [29] 
[2]虞重堅,張孝騫,陳敏章,等.測定血清胃泌素的臨牀意義[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82(6) [30] 
[3]張孝騫.基礎、臨牀、社會實踐—和首都醫大學生談如何學臨牀醫學[J].醫學與哲學,1982(09):5-6. [31] 
[4]張孝騫.談談疾病的診治—附一例的診斷經過[J].實用內科雜誌,1982(1). [32] 
張孝騫專著《西醫學習中醫論文選集》 張孝騫專著《西醫學習中醫論文選集》
[5]餘光明,張孝騫.醋唑磺胺(Diamox)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J].北京醫學,1981. [33] 
[6]陳壽波,張孝騫.Behcet氏病的一些特殊臨牀表現(摘要)[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80(1). [34] 
[7]張孝騫,朱預,劉彤華,等.間葉瘤合併抗維生素D的低血磷軟骨病一例報告[J].中華醫學雜誌1980年60卷3期, [35] 
[8]張孝騫.臨牀醫生要講究思想方法的修養[J].中國醫院,2003,007(004):27-28. [36] 
[9]張孝騫.臨牀醫生要講究思想方法的修養[J].臨牀誤診誤治,1996. [37] 
[10]張孝騫.中國醫學百科全書.40,免疫性疾病.41,風濕病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38] 
[11]張孝騫,鄧家棟.內科學及護理[M].人民衞生出版社,1961. [39] 
[12]張孝騫.臨牀醫生要講究思想方法的修養[J].中國醫院,1996,7(3):27-28. [40] 
[13]張孝騫.漫談臨牀思維[J].醫學與哲學,1984(02):3-7. [41]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27年
國臨牀研究學會年會 [15] 
美國

張孝騫人才培養

  • 學科建設
張孝騫在圖書館內查閲資料 張孝騫在圖書館內查閲資料
張孝騫先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消化專業組,第一個消化專科。 [16] 
  • 培養成果
張孝騫培養的學生大多成為中國醫療骨幹 [2]  ,如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陳壽坡教授 [3]  ,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羅慰慈教授 [5]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湯曉芙教授 [6]  ,生理學家徐有恆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彭隆祥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伍漢文教授等。 [19] 

張孝騫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16] 
1955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1] 
2019年
最美奮鬥者 [1] 

張孝騫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54年12月—1959年4月
1957年5月—1960年4月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二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13] 
1959年4月—1961年12月
1960年4月—1967年1月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14] 
1964年12月—1978年2月
1978年2月—1983年6月
1983年6月—1988年3月

國家規劃委員會醫療組副組長 [22] 

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 [2] 

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主任委員 [2] 

中華內科雜誌》主編 [2] 

國消化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20] 

張孝騫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1946年,張孝騫訪美前與家人在重慶留影 1946年,張孝騫訪美前與家人在重慶留影
張孝騫的祖父張澤邕,辦起家庭作坊,憑一台石碓舂米出售,換取微薄收入。張孝騫的父親張浚遠,是一名中學教師。6歲時,祖父就將張孝騫送到私塾,讀的是四書五經,讓他有了古文典籍的功底。張孝騫弟妹多,全家十多口人,二妹長期生病,家庭生活困難。 [20] 
  • 婚姻家庭
孝騫的妻子是周淑蓮 [42]  ;張孝騫的長子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張友尚院士 [22]  張友會是其小兒子 [11] 

張孝騫人物評價

1982年,陳雲(左)和張孝騫交談 1982年,陳雲(左)和張孝騫交談
“張孝騫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是卓越的臨牀醫學家、醫學科學家和醫學教育家,中國現代胃腸病學創始人,對內科學系建設、人才培養、醫學教育和臨牀實踐傾注了全部心血,為發展內科綜合實力作出卓越貢獻。”科學網評) [12] 
“張孝騫是中國西醫學的先驅、著名臨牀醫學家,他是‘協和’泰斗、‘湘雅’軒轅。”(《光明日報》評) [8] 
“張孝騫是著名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韓小蕙評) [10] 
“張孝騫是中國傑出的臨牀醫學家、教育家,他醫術精湛,治學嚴謹,一生更是鞠躬盡瘁,作絲為繭,為湘雅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南大學評)

張孝騫人物紀念

  • 紀念郵票
熊慶來(左上)、湯飛凡(左下)、張孝騫、梁思成(右下) 熊慶來(左上)、湯飛凡(左下)、張孝騫、梁思成(右下)
中國郵政自1988年開始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系列郵票,截至2020年9月,共發行了八組,34位科學家入選。1992年張孝騫入選第三組紀念郵票。 [7] 
  • 張孝騫大講壇
2018年,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設立了“張孝騫大講壇”,以傳承張孝騫“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行醫理念,將“求真求確,必邃必專”的湘雅精神發揚光大。 [17] 
  • 舞台劇
2021年10月18日,舞台劇《張孝騫》在中南大學首演,《張孝騫》以湘雅首屆畢業生張孝騫求學湘雅,帶領湘雅西遷,護佑湘雅的事蹟為主線,串聯起歷史上眾多湘雅先賢與進步人士的英雄羣像,鋪展湘雅醫學的建設“史卷”。 [4] 
  • 雕像浮雕
張孝騫雕像(左) 張孝騫雕像(左)
張孝騫雕像矗立於湘雅醫學院河東校區校園內。 [18] 
在湘雅醫學院河西校區校園內建有歷史文化長廊先賢牆,張孝騫的浮雕像就置於先賢牆中。 [16]  [18] 
  • 建築命名
張孝騫浮雕像 張孝騫浮雕像
湘雅醫學院河西校區教研樓命名為“孝騫樓”。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