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子全書

(2015年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張子全書》是宋張載(1020—1077)撰作品集。張載為北宋大儒,是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此編是張載一生著述的合編,包括《西銘》一卷,《正蒙》二卷,《經學理窟》五卷,《橫渠易説》三卷,《語錄抄》一卷,《文集抄》一卷,《拾遺》一卷,宋元諸儒所論及行狀為《附錄》一卷。編輯者為明人沈自彰。成帙萬曆年間。所收與《宋史·藝文志》所載《橫渠易説》三卷,《正蒙》十卷,《經學理窟》十卷,《文集》十卷不合,沈氏所輯蓋非完帙。並有所選錄所致。
中文名
張子全書
作    者
[宋]張載
譯    者
西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01月
ISBN
9787560435374
定    價
128 元
開    本
12 開
裝    幀
精裝
創作年代
宋代
文學體裁
作品集
字    數
540千字
編    輯
劉學智、方光華
校    注
林樂昌

張子全書內容簡介

《張子全書》 [1]  十四卷。
通行的《張子全書》中《東銘》、《西銘》、《正蒙》為一至三卷,《經學理窟》為四至八卷,《易説》,為九至十一卷,《語錄》為十二卷,《文集》為十三卷,《附錄》為十四卷。《全書》中除《經學理窟》、《語錄抄》、《文集抄》及《附錄》世無單行本外,餘皆有單刻本行世。
【英文】The Whole Works of Zhang Zai

張子全書作者簡介

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學者稱橫渠先生。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至同知太常禮院。因是關中人,其學派稱“關學”。為宋理學四大學派之一,與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並稱“周、張、程、朱”。張載在政治上主張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以緩和土地問題的矛盾,均貧富有利於民。在哲學上,張載提出“太虛”為萬物之本的觀點。他説:“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緼”,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説:“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太和》)。載所謂的“太虛”就是氣,世界沒有“虛無”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以為“虛者,天地之祖,天地從虛中來”,“天地之道,無非以至虛為實”。又認為“萬物皆有理”,“理只天道”,“事無大小,皆有道在期間”,並以“眾人之心同一”為義理,而“天下義理,只容有一個是,無兩個是”(參見《太和》)。在社會觀上,主張通變,“變而通之以盡利”,“功業見乎變”。在認識論上,主張窮理盡性,以為“窮理亦當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如此可盡物之性”。又以客觀事物作為認識的來源,主張“人本無心。因物為心”。張載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同程、朱唯心主義理學在思想體系上截然不同。他的學派,是宋代理學中的唯物主義的學派,對後代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後人將其《西蒙》、《正蒙》、《禮説》、《易説》、《語錄》等編為《張子全書》,《附錄》一卷。

張子全書張載簡介

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字子厚,長安人,徙家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雲巖令。遷著作佐郎,籤書渭州軍事判官。神宗熙寧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賜諡明公。
事見《張子全書》卷一五附宋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張子全書張載思想

張載是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張載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氣。他説:“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氣有聚散而無生天,氣聚則有形而見形成萬物,氣散則無形可見化為太虛。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浮與沉、升與降、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他還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係,説:“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認為兩與一互相聯繫、互相依存,“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別,見聞之知是由感覺經驗得來的,德性之知是由修養獲得的精神境界,進入這種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在社會倫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別,主張通過道德修養和認識能力的擴充去“儘性”。他主張温和的社會變革,實行井田制,實現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貧者“不失其貧”。
張載還提倡“民胞物與”思想。他在《西銘》中説:“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稱,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於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張子全書內容體系

《正蒙》是張載的最為重要的著作,原來只是數萬言,而其弟子蘇炳將這部書分為十七篇,相續成為今存本的樣子。這是一部哲學著作,它與《西銘》、《易説》構成了張載的哲學體系。《經學理窟》,是反映張載社會思想的著作,他不講理學而講《周禮》,把井田、宗法等改良思想都寫在這部書中。《張子語錄》是他講學的語錄,其中哲學、政治、倫理思想都有反映。張載的著作在流傳中有存有佚。《詩説》、《孟子解》、《春秋説》等,史志皆有著錄,其中的《孟子解》、《春秋説》宋代的晁公武曾親自讀過,現已佚傳。據朱熹《近思錄》所引用張載的書目有《正蒙》、《文集》、《易説》、《禮樂説》、《論語説》、《孟子説》、《語錄》七種,其中史志沒有著錄的有《禮樂説》、《論語説》二種,説明這二部著作早在南宋末已經佚亡不傳。《易説》、《經學理窟》、《祭禮》、《孟子解》四部書,諸志著錄卷數不盡相同。這説明張載的著作版本不同,流傳得也廣。如《易説》,《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三卷,可見,宋代社會上就流傳着《易説》的十卷或三卷的兩種本子。現存的張載著作的卷數除個別的《正蒙》有單行八卷本之外,其餘的皆為《張子全書》或《張子抄釋》中的卷、篇數。
《經學理窟》一書,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同北宋時期的其他學者一樣,張載亦十分推重《周禮》,並企圖借《周禮》所論來改良北宋時期的一些制度,特別是土地制度。在《理窟》中,作者提出了“並田”和“封建”兩項政治主張。他認為,實行《周禮》式的“井田制”,司以解決當時的貧富不均問題,具體作法是,將土地收歸國有,然後分給農民,“先以天下之地□布畫定,使人受一方”,取消“分種”、“租種”的辦法。關於“封建”,他説:“井田卒歸於封建乃定”,作者看到了過分集權的弊病。特別是當時邊防的無力,他認為一切都由中央朝廷來管,必有許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實行“封建”,“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聖人必以天下分之於人,則事無不治者”。張載所講的“井田”,主觀上是解決土地不均;所講“封建”,主觀上是為調整中央與地方權限,在封建制度下,絕不可能付諸實現,僅是一些空想方案而已。但這些空想方案,卻具有十分積極的進步意義。《理窟》中作者還對儒家經典《禮》、《樂》、《詩》、《書》及學校、宗法、喪祭等進行了精審的論述。在《語錄》中,作者提出“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何所感”的命題,指出“人本無心,因物為心”,‘強調窮理,“萬物皆有理,著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作者所言的“理”,是客觀的,“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理”是事物的理,不在人的內心。這些都是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張子全書刊刻版本

張載的著作,有的是自己寫的,有的是後人蒐集的,有的是後人編纂的。《橫渠先生語錄》就是宋人蒐集並刊刻。《經學理窟》據晁公武所見本有題金華先生,以及內容似語錄,並混有程頤語錄,可見也是宋人蒐集的。《張子全書》通行本是何時、何人編輯問題,《四庫提要》曾記載:“此本不知何人所編。”張岱年考證為明萬曆間沈自彰編纂的,此説可信。但後來《張子全書》諸本又不盡相同,有的是尊沈本,有的則把朱熹注的《西銘》《正蒙》編入全集,通稱朱熹本。至於開始蒐集《張子全書》或《張子抄釋》的是元吳澄,因為元虞集作吳澄《行狀》時曾説過:澄“校張子之書,契《東西銘》於篇首,而《正蒙》次之。”這種編次既與《張子全書》或《張子抄釋》相似,説明《張子全書》或《張子抄釋》早在元代就有人編纂,並非起自明代沈自彰或呂楠,可惜吳澄本諸志皆未著錄,早已佚失。其版本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沈自彰鳳翔府官刻本為最早刻本《國學基本叢書》排印本。清康熙元年(1662)李月桂刻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中華書局排印、縮印《四部備要》本。其中明萬曆本,清初宮刻本,康熙本皆為善本。
總之,《全書》是研究張載儒學思想最全面、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明萬曆四十八年刻本為現存最早版本,清康熙七年(1668)新安汪氏據《古今逸史》刻《秘書二十一種》本題《張橫渠先生文集》,析作十二卷,1978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前有張岱年《關於張載的思想和著作》一文,正文以萬曆四十八年版為底本,參校□縣本、朱軾本、《正誼堂叢書》本及《張子抄釋》等,對原來《全書》中的卷次與篇目作了若干改動,把《西銘》歸入《正蒙》中,把朱熹注刪除,並增補了各書書序、書目提要等有關材料,為目前最好本,並題作《張載集》。

張子全書張載著作

張載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橫渠易説》、《經學理窟》、《張子語錄》等,明嘉靖間呂柟編有《張子鈔釋》,清乾隆間刊有《張子全書》,後世編為《張載集》。
關於張載的著作,有些問題需要進行考察和説明。《近思錄》的《引用書目》中所列“橫渠先生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説》、《禮樂説》、《論語説》、《孟子説》、《語錄》。晁公武《郡齊讀書志》所著錄的張載著作,有《橫渠春秋説》一卷、《信聞記》、《橫渠孟子解》十四卷、《正蒙書》十卷、張橫渠《崇文集》十卷。趙希弁《郡齊讀書志附志》及《後志》所載,有橫渠先生《語錄》三卷、橫渠先生《經學理窟》一卷、《橫渠易説》十卷。陳振孫《直齊書錄解題》中著錄的有《易説》三卷、《理窟》一卷、《正蒙書》十卷、《祭禮》一卷。魏了翁《為週二程張四先生請諡奏》中説:“張載講道關中,世所傳《西銘》、《正蒙》、《理窟》、《禮説》諸書,……”《道命錄》卷九引這些都是宋代人關於張載著作的記述。其中一個疑問是:《近思錄》的《引用書目》中沒有《理窟》。《郡齊讀書志》中有一條説:“《理窟》二卷,右題曰金華先生,未詳何人,為程張之學者。”而趙希弁《郡齊讀書志附志》中,則著錄有橫渠先生《經學理窟》一卷,魏了翁講張載的書,也以《理窟》與《正蒙》並提。但何以《近思錄》的《引用書目》中沒有《理窟》呢?疑朱熹編輯《近思錄》時尚未見到《理窟》,或者雖見到而以為不足依據而不取。今存的《理窟》,內容和趙希弁所述目次相同,但其中有些是程頤的《語錄》,而從大部分的題材語氣來看,又確像張載的話。疑宋代《理窟》有兩個本子,一題金華先生,一題橫渠先生。金華先生可能是編者。這本書當是張載程頤語錄的類編,後人因其中張載的話較多,所以算作張載的書了。書中只是門人的記錄,不是張氏手著的,不完全可信。
《正蒙》、《易説》和《文集》中的文章是張載自寫的著作,其餘都是他歷年講學的記錄。《易説》可能是早年著作。《程氏外書》中記載尹焞的話説:“橫渠昔在京師,坐虎皮説《周易》,聽從甚眾。一夕二程先生至,論《易》,次日橫渠撤去虎皮。……”《二程全書》卷三十七祁寬所記尹和靖語張載在開封講《易》時,可能已經開始寫《易説》了。在《易説》中,他的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已經具備。《正蒙》是晚年著作對於唯物論學説又有所發揮,但也添加了不少唯心論的觀點。《西銘》的寫成,當在《易説》之後,《正蒙》之前,後來也編入《正蒙》中。《西銘》講“民胞物與”,與程顥“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點一致,所以深受二程的讚賞。
張載的一部分著作,到元明時代,就逐漸散佚了。二程的著作,經過朱熹的整理,完整無缺。王安石的著作,除《文集》外,也大部散佚。這裏可以看出程朱學派的態度和影響。
通行本《張子全書》,編於何時,編者何人,過去很少人注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説:“此本不知何人所編。”《四庫提要》的作者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只是以不了了之。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明呂柟在嘉靖五年編著《張子抄釋》,序文中説:“橫渠張子書甚多,今其存者止《二銘》、《正蒙》、《理窟》、《語錄》及《文集》,而《文集》又未完,止得二卷於三原馬伯循氏。”可見當時還沒有《張子全書》,而《張子全書》中的《語錄抄》、《文集抄》是直接沿用呂柟所摘抄的,可見《張子全書》的編纂在呂柟之後。
清乾隆年間宋廷萼刊本《張子全書》卷首有宋廷萼《附記》説:“張子撰著,明以前散見他書。萬曆中都門沈芳揚芳揚,自彰先生字也守鳳翔,蒐集為《全書》,説見原刻張某序中。”宋氏所説,當有所據。今存萬曆刊本《張子全書》,有袁應泰序、張能鱗序,都未談到這個問題。袁序中僅説:“郡伯沈公表章理學,……為建橫渠書院,肖像以祀之,並刻其《全書》而屬序於餘。”順治刊本《張子全書》喻三畏序,有幾句話很值得注意。他説:“遂求先生全集於文獻之家,而鄉先達果進予而言曰:先生著作,雖傳今古遍天下,惟吾郡實為大備。前都門芳揚沈太公祖尊先生教,搜索殆偏,壽之木以廣其傳,至今家弦户誦,衍先生澤使之靈長者,沈公力也。根據喻三畏和宋廷萼的説法,我們可以斷定:《張子全書》是明萬曆年間沈自彰編纂的。明末徐必達刻《張子全書》,是在沈自彰以後了。
《張子全書》有許多缺點,它沒有采用宋本《張子語錄》而採用《語錄抄》,《文集》也沒有參考《宋文鑑》,僅採用《文集抄》,這都是不足之處。呂柟沒有提到《橫渠易説》,《全書》保存了《易説》全文,這還是優點。現在這個新編《張載集》,參考了《宋文鑑》,採錄了宋本《語錄》,又查考了《周易繫辭精義》,應該説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本子了。
《正蒙》艱深難懂,初學須看註解。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最有名,但他的注也不易懂。比較淺顯易懂而且也比較完備的註解,有王植的《正蒙初義》乾隆刊本,可以參閲。此外還有明劉璣的《正蒙會稿》明刊本,清刊本,明高攀龍、徐必達的《正蒙釋》明刊本,清李光地的《正蒙注》康熙刊本,楊方達的《正蒙集説》雍正刊本等。但這些註解都有曲解誤釋之處,這也需要注意鑑別。
張載的著作中,有精華,有糟粕。他提出許多卓越的思想,也有大量的糟粕,這應該分別觀之。可以説,張載開闢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哲學的一個新階段。後來,經過王廷相,到王夫之而達到中國樸素唯物論的高峯。在張載的體系中,理是從屬於氣的,但他沒有來得及批判二程的理一元論。王廷相發揮張氏的觀點,比較明確地批判了程朱“理能生氣”的客觀唯心論。王夫之高度讚揚張氏的哲學,認為“張子之學……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張子正蒙注序論》,他全面地批判了程朱“理在物先”的客觀唯心論和陸王“心外無物”的主觀唯心論。戴震以“氣化流行”為道,也是張載學説的繼承和發揮。所以,張載的哲學確實有深遠的積極的影響,對於他的哲學著作確實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

張子全書四庫提要

《張子全書》·十四卷、《附錄》·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張載撰。考載所著書見於《宋史·藝文志》者,有《易説》三卷,《正蒙》十卷,《經學理窟》十卷,《文集》十卷。虞集作《吳澄行狀》,稱嘗校正張子之書,以東、西銘冠篇,《正蒙》次之。今未見其本。此本不知何人所編,題曰全書,而止有《西銘》一卷,《正蒙》二卷,《經學理窟》五卷,《易説》三卷,《語錄抄》一卷,《文集抄》一卷,又《拾遺》一卷,又採宋、元諸儒所論及行狀等作為附錄一卷,共十五卷。自《易説》、《西銘》以外,與史志卷數皆不相符。又語錄、文集皆稱曰抄,尤灼然非其完帙。蓋後人選錄之本,名以全書,殊為乖舛。然明徐時達所刻已屬此本。嘉靖中呂柟作《張子抄釋》,稱文集已無完本,惟存二卷。康熙己亥,朱軾督學於陝西,稱得舊稿於其裔孫五經博士繩武家,為之重刊。勘其卷次篇目,亦即此本,則其來已久矣。張子之學,主於深思自得,本不以著作繁富為長。此本所錄,雖卷帙無多,而去取謹嚴,橫渠之奧論微言,其精英業已備採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