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大新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鎖定
張大新,1949年3月生,漢族,河南省遂平縣人。九三學社社員。1981年底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河南地方戲研究所所長,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
中文名
張大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49年3月

張大新個人簡介

張大新教授 張大新教授
從事高等學校古代文學教學工作近三十年來,先後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國家級權威社科期刊上發表論文60多篇,獨立撰寫出版過《沉淪·憂思·求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等多種戲曲研究專著,主編出版大型戲劇文獻《樊粹庭文集》(全六冊(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全國高校文科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精讀》(全二冊)(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擔任過《20世紀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修訂版《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的主要撰稿任務。1993年以來,先後獲得河南省高等學校首屆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河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陸續獲得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戲劇獎·戲劇理論獎1項、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河南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主持完成過《中國古代戲曲與民俗文化關係研究》、《宋金時期中原俗文化的發展與古代戲曲的成熟》、《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與河南戲劇的變革》等國家及省、部級社科規劃項目10項。近期受聘為國務院二十一世紀重大系統工程《中華大典》編委、《戲曲典》副主編。目前的科研主攻方向是河南地方戲的整理與研究。

張大新名師簡評

誰持彩練當空舞
見到張大新教授時,他剛從西安出差歸來。儘管旅途勞頓,但他指着影印的十幾個“樊戲”劇本,既興奮又不無遺憾地説:“雖不虛此行,但時間太短,還有一些沒有蒐集到。”為了蒐集、整理樊粹庭戲劇集,利用假日四處奔波,這對於他來説已經是習慣了。
熟知張大新教授的師生,無不稱讚他和善樂觀的性格。他是一個感情色彩很濃的人,很容易被外界觸動。做起事來不但有韌性,更充滿激情。而在平常生活裏,張教授平易近人,為人謙和,總是就着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從來沒有什麼教授的架子。周圍的師生常親切地叫他“大新老師”,張教授也很樂意答應。
人的性格形成與經歷大有關係,這一點張大新教授表示認同。在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歲月裏,他既有兒時貧窮危苦的辛酸記憶,也有過考上大學後的舒心和愉悦,既體會過跋涉書山的艱辛,也享受過獲得成功時的欣喜,其中滋味,至今仍讓他唏噓不已。1949年3月,他出生於河南省遂平縣文城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學和初、高中都是在飢餓和屈辱中度過的。1966年,他以全優成績高中畢業,正趕上十年動亂,不僅使讀名牌大學的幻夢化作泡影,更因為是當地僅有的幾個讀過高中的學生,不斷遭遇到難以逆料的磨難。所幸在擔任鄉村民辦教師期間表現出色,1971年通過嚴格測試選拔,被錄用為公辦教師,調入遂平一中,主動要求承擔起當時叫作“工業基礎知識”的化學課的教學任務,並在1973年以後“智育回潮”期間擔任了理化教研組組長,多次在地、縣組織的教學觀摩中獲獎。1977年,在粉碎“四人幫”之後首次召開的縣、地級英模大會上,被評為“教育戰線標兵”,受到嘉獎。1977年,高考恢復,考入開封師範學院(即今河南大學)中文系。1982年初畢業後分配到信陽師院中文系任教,並先後擔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和系業務副主任.。1996年,時隔15年之後,調回河南大學文學院任教。
正是因為經歷如此坎坷,所以張大新教授常以己推人,真誠待人,尤其對自己帶的研究生,更是視若己出,關愛有加。在鼓勵學生讀書上進的同時,更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相關研究工作中去,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在他的關心指導下,近年來,他帶的研究生中有多人考取了國內知名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每次給研究生新生上第一節課時,張大新教授總會引用朱熹的名言激勵學生:“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在參照先賢的經驗和見解的基礎上,張大新教授意在提醒學子,學術之路絕非坦途。
張大新教授投身學術絕非偶然。進入大學後,圖書館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面對十多年知識中斷帶來的嚴重空缺,他通過刻苦學習,摸索着奮力前行。他廣泛涉獵名著和文獻典籍,並認真做讀書札記。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大學三年級時,張大新參與河南大學文學院唐詩研究室的全唐詩整理工作,發表了兩篇學術論文,同時他還改編了明初傳奇劇本《荊釵記》,在遂平縣排練演出。在參與上述活動過程中,他逐漸對學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學畢業本已確定留校任教的他主動要求分配到立校不久的信陽師範學院,任教該校中文系。後師從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李修生教授,選定近古文學作為研究方向。1992年被審定為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首批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993年獲河南省優秀教師光榮稱號。三十年來,他植根三尺講台,潛心治學,先後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新華文摘》、《中國戲劇》等國家級權威社科期刊上發表論文五十多篇,獨立撰寫出版過《沉淪·憂思·求索》、《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等多種戲曲專著,主編出版過河南省高校文科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精讀》、承擔過《20世紀遼金元文學研究》、《中國分體文學·戲曲卷》的主要撰稿任務。1995年以來,先後獲得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河南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一項;主持完成過《中國古代戲曲與民俗文化關係研究》、《宋金時期中原俗文化的發展與古代戲曲的成熟》、《元人心理與創作關係研究》等國家及省、部級社科規劃項目等6項。
從一名大學教授,到一位地方戲保護守望者,張大新教授身處校園,心繫鄉野,直接站到了文化遺產保護者的行列裏,為保護河南地方戲曲吶喊着……是什麼原因讓他如此痴迷於戲曲研究,不辭辛勞輾轉各地進行調研,傾心致力於搶救和整理河南地方戲呢?
河南大學的發展歷程中,曾活躍過盧冀野、陳治策、蔡嵩雲、邵瑞彭、孫作雲、華鍾彥這樣一批著名的戲曲史家和文化學者,培養過像樊粹庭、張長弓、馬可等眾多的戲劇家、導演、民俗學家和戲曲音樂家。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李春祥、王壽庭在戲曲史、戲曲音樂等領域都曾取得過突出的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張大新教授在研究宋元雜劇的同時,把目光投向河南地方戲的發掘和保護工作,申報成立了河南地方戲研究所,並以紮實的功力和敏鋭的眼光,贏得了學術界前輩和同仁的認可和尊重。2005年3月,在張大新教授的多方努力下,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聯共同主辦了樊粹庭百年誕辰紀念暨豫劇發展學術研討會,並在河大禮堂舉辦了“樊戲”與祥符調精品專場演唱會。2005年4月,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大學召開,與會專家對河南大學在戲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對於傳統文化來説,只有當人們普遍認識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關注時,傳統文化才能得到重視;同理,對地方瀕危戲曲來説,只有當大眾認識到這是精粹,值得今天的人們去欣賞、瞭解時,地方瀕危藝術才能得以保護和弘揚。2005年7月,河南大學文學院組織的“地方戲曲調查實踐服務團”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讓張大新教授喜憂參半:喜的是,師生們通過採取走訪、考察、收集、調研等形式,對河南地方戲曲的淵源、現狀進行了系統性的專題調研;憂的是,作為“戲曲之鄉”的河南省,曾經流傳甚廣的60多個劇種,目前大都已滅絕或瀕臨滅絕。
看着學生們送來的報告,張大新教授深有觸動:“河南的地方戲曲本來就‘先天不足’,現在後天又‘營養不良’。搶救河南地方戲,我們地方戲研究所應當有所作為!”於是,他帶領研究生們開始在省內各地進行廣泛調研,通過走訪老藝人,先後蒐集整理“樊戲”劇本42部、“懷梆”劇本85部、“大弦戲”劇本32部、靈寶皮影戲道情劇本8部、“柳子戲”劇本6部。除此之外,他和學生還掌握了河南地方戲曲大量的資料,為深入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得益於專業成就在學術界的影響,2006年10月,張大新教授受聘為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重點古籍整理項目、國家‘十一五’重點社科規劃項目《中華大典·藝術典》編委,並擔任其分典《戲曲典》的兩副主編之一。他介紹説,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藝術,戲曲滲透在歷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戲曲典的資料蒐集不僅包括各類戲曲專著、野史方誌,也將涉及載諸史籍的其他各類文本文獻和散見於各地的戲曲文物。“河南地方戲的傳統劇目有很多出,時間縱貫上千年,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和豐富的思想內容。應當趕快整理這些瀕危劇種的劇目,同時研究其中藴涵的文化背景、社會意義,這樣也更有利於加大保護力度。”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如今在河南省,通過像張大新教授這樣一些堅韌的文化學術工作者的艱苦努力,河南省的地方戲曲保護勢態正在發生着效能的轉變。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三項普查”活動,正在對所有保存的劇目進行數字錄音錄像的工作;河南設立“文化遺產日”,豫劇、曲劇、越調等地方劇種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河南文化遺產”正作為知名品牌進入人們的視野,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發揮文化產業的“軟實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張大新科研成果

張大新論文

1.《明理·圖貌·傳神·寫心》,《文學評論》1992年第2期
2.《金元文士之沉淪與元雜劇的興盛》,《文學評論》1994年第6期
3. 《元雜劇興盛的思想文化背景》, 《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4.《元末雅俗文化的交融與戲劇形態的蜕變》,《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
5.《〈西遊記〉創作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明清小説研究》2004年第1期
6.《論元初散曲以俗為尚的審美追求》,《河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7.《元雜劇——雅俗文化交融整合的時代瑰寶》,《藝術百家》2004年第5期
8.《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遺產》2005年第4期
9.《樊粹庭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在河南大學舉行》,《中國戲劇》2005年第5期
10.《瓦舍勾欄與宋雜劇的蟬蜕》,《河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11.《金政權南遷與北雜劇的成熟》,《文藝研究》2005年第12期
12.《宋金都城的繁盛與古典戲曲的成熟》,《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
13.《元末雅俗文化的交融與戲劇形態的蜕變》,《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鑑》(2004年度)
14.《宋金都城的繁盛與古典戲曲的成熟》,《新華文摘》2006年第16期
15.《傳統道德規範與人格範式的顛覆、消解與重構》,《戲曲研究》第76期(2008年9月出版)
16.《傳統人格範式失衡境遇下的悲怨與風流》,《文學評論》2008年第6期
17.《獰厲之愛與怨悱之痛的悲幻扭結》,《東南大學》2008年第5期
18.《金政權南遷與北雜劇的成熟》,《中國學術年鑑·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9.《關於豫劇祥符調歷史與現狀的若干思考》,《文化遺產》2009年第1期
20.《現實的失落與解脱的困惑》,《文學遺產》2009年第3期
21.《放浪情慾與仕婚理念的錯位整合》,《求是學刊》2009年第3期
22.《論元代前期歷史劇的民族意識與時代精神》,《文學評論》2010年第4期
23.《關於戲曲遺產保護與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幾點思考》,《中州學刊》2012年第1期
24.《中原文化與民族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文藝研究》2012年第8期
25.《醉眼狂態寫春秋——重論關漢卿雜劇的精神意識》,《文學評論》2012年第6期

張大新著作

1.《沉淪·憂思·求索》,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4
2.《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4
3.《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修訂版主要撰稿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4.《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精讀》(全二冊),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5
5.《樊粹庭文集》(編校,全六冊),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2.11 [1] 
以上只是創作著作的一部分

張大新項目

1.《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 》 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十五”重點圖書規劃出版項目(已結項);(本人承擔《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元雜劇作家心理與創作關係研究》(01JD750.11-44003), 2001年度教育部人文
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立項項目(2001-2004)(結項);
3.《宋金時期中原俗文化的發展與古代戲曲的成熟》(2002BZW001), 2002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2-2006)(經費:0.5萬元)(結項);
4.《元雜劇的發展與元代社會心理的變遷》(99750005), 1999年度河南省教育廳重點立項資助項目(1999-2002)(經費5000元)(結項);
5.《元雜劇作家心理與創作關係研究》(107-CH—750),2001年度河南省教育廳立項資助項目(2001-2004)(經費5000元)(已結項);
6.《20世紀元代通俗文學研究述論》, 2000年度河南大學立項資助項目(2000-2002)(已結項);
7.《中國古代戲曲與民俗文化關係研究》(04BZW033)(主持),2004年度國家社科規劃項目(2004-2007)(經費8萬元)(已結項);
8.《中華大典·戲曲典》(副主編),國家二十一世紀重大工程,2006年立項(2006-2010),已完成承擔部分初稿,經費合計60萬元。
9. 《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與河南戲劇的變革》(11JJD75002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11年10月立項(經費20萬元);
10.《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與河南戲劇的變革》(2012BWX021),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2012年9月立項(經費1萬元)。
以上只是主持項目的一部分
獲獎情況
1.《沉淪·憂思·求索》(專著),獲2002年度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獲獎時間:2003年9月)。
2.《元末雅俗文化的交融與戲劇形態的蜕變》(論文),獲2004年度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獲獎時間:2005年5月)。
3.《金政權南遷與北雜劇的成熟》(論文), 獲2005年度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獲獎時間:2006年6月)。
4.《宋金都城的繁盛與古典戲曲的成熟》(論文),獲2006年度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獲獎時間:2007年7月)。
5.《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專著),獲2007年度河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獲獎時間:2008年9月)。
6. 《元末雅俗文化的交融與戲劇形態的蜕變》(論文),獲2004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獲獎時間:2005年6月)。
7. 《宋金都城的繁盛與古典戲曲的成熟》(論文),獲2006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獲獎時間:2007年9月)。
8. 《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專著),獲2007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獎時間:2008年9月)。
9.《傳統道德規範與人格範式的顛覆、消解與重構》獲第三屆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時間:2010年10月。頒獎單位: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
以上只是獲獎情況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