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地村

(福建泰寧縣大龍鄉下轄村)

鎖定
張地村系泰寧縣大龍鄉轄區,位於縣南部,在秀麗大金湖畔,距泰寧縣城64公里,距鄉所在地17公里,轄五個村民小組,四個自然村,669人,151户。
中文名
張地村
處    於
泰寧縣
特    產
竹筍、茶葉等
民    風
善良、熱情

張地村村容風貌

本村人地善良、熱情、厚道,有着優美的自然環境,美麗的八仙崖就坐落在此地,滳水巖、藏棺巖也在離村1公里之處。

張地村物產經濟

竹筍、茶葉、錐慄等資源豐富。 [1] 

張地村張地村藏棺巖

張地村在泰寧城關西南部。其相當規模的藏棺數量,在當地名氣很響。而藏棺的紫雲巖就在公路邊。遠遠看上去,赫然排列着整齊的棺材,數量在數十具左右。棺木上有的上了油漆,有的還沒有上,露出木材的原色。一些棺木上還貼着福、祿、壽字樣,也因此,那些棺材看起來並不會讓人驚心。
奇怪的是,放置棺材的巖洞裏,有嘩啦的水流聲傳來,細尋,才知就在棺材底下有一暗河。陪同我們的村民老張説,放在巖穴中,恰巧雨淋不着,日照不到,而且底下又有水流,這樣可以保持着一定的濕度,而且山高多霧,所以壽棺保存百年都完好無損。老張説,他們張地村男丁出世到三四歲之間,家裏人就得為他做好一具棺材放在紫雲巖巨大的洞穴中藏匿,村裏代代相傳的説法是,這樣可以使人長壽。等去世後,再取出棺材,安葬在別處。至於為何有這樣的民俗,老張也説不出個道道來。
據老張介紹,目前由於該地區實行了火葬,這種藏棺的民俗活動前幾年就開始停止了。目前紫雲巖裏的棺材數量還有88具。“現在這些真的成為活化石了。就是給外地人蔘觀及專家們研究用的。”

張地村專家解讀泰寧巖穴

多年來,泰寧縣旅遊局陳欣局長對於泰寧岩石穴文化有着深入的解讀,縣旅遊局陳寧璋副局長甚至在他的一篇影響頗大的學術論文中,即是以泰寧岩石穴文化作為研究方。對於古人之所以選擇在巖穴裏讀書,陳欣認為,除了因為環境幽雅外,古人還強調一種環境與心靈的融合,才能儘快實現人生目標,達到自己的志向。而為什麼選擇那麼高難度的巖穴,可能是古人都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信念。
陳欣眼中的泰寧丹霞巖穴,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形成包含了千百年來泰寧歷史與人文的長期積累。它的形成特點與文化本體的獨特之處可以用六大性來概括:
連貫性:在歷史發展的軌跡中,閩越遺風、漢唐流源、兩宋風采、明清民居建築和丹霞巖穴奇觀有機地融為一體,具有五彩斑斕的連貫性。
簇集性:作為一個文化系統,泰寧巖穴逐步形成藴涵多種文化特性的“萬花筒”,其包羅萬象的有效溶解方式值得進一步探討。
機緣性:在千百年來,泰寧重要歷史人物的出場及影響泰寧歷史進程的很多方面,都與巖穴有關。這是看清泰寧歷史的一個機緣。
神秘性:獨特的巖寺現象背後説明泰寧人對洞察世界、禪悟自然的渴望。一些神話傳説和附會故事充當了這個角色。
陰柔性:表現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自由文化觀,這種立身處世的終極理想與多雨多霧的南方天氣特徵是有關的。
戲謔性:泰寧人把丹霞巖穴人格化,進而神化,為家族與小農經濟組織的倫理道德、個人的科舉及命運等説教開闢了一種新的次序,也能算是文化中的戲謔成分。 [2] 

張地村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愛衞辦列入“福建省衞生村”擬命名公示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