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友鸞

鎖定
張友鸞 (1904─1990),字悠然,筆名悠悠、牛布衣、草廠、傅逵,安徽安慶人。中國知名報人,先後擔任《國民晚報》社長、南京《民生報》、上海《立報》和《新民報》總編輯,創辦《南京早報》《南京人報》等。張友鸞辦報堅持“有趣”,“九一八”事變後,羣眾要求政府抗日,他擬標題為“國府門前鐘聲鳴,聲聲請出兵”。政府為士兵募集冬衣,他題為“西風緊,戰袍單,徵人身上寒”。而報道貧富差距,他又取標題叫“難民不能求一飽,銀耳蔘茸大暢銷”。1990年逝世於南京
中文名
張友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90年
畢業院校
北京平民大學新聞系
職    業
新聞工作者
主要成就
《南京人報》總經理
出生地
安徽安慶

張友鸞個人簡介

張友鸞 張友鸞
張友鸞 (1904─1990),字悠然,筆名悠悠、牛布衣、草廠、傅逵,安徽安慶人。

張友鸞個人經歷

1922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學新聞系。在校期間曾為邵飄萍所辦《京報》主編《文學週刊》。畢業後,於1925年受聘於《世界日報》,為總編輯。
1926~1933年先後擔任《國民晚報》社長、南京《民生報》和《新民報》總編輯。
1934年自辦《南京早報》。次年任上海《立報》總編輯。1936年,與張恨水合辦《南京人報》,任副社長兼總編輯。
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重慶《新民報》主筆。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南京,重新開辦《南京人報》,不遺餘力地呼籲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
南京解放後,繼任《南京人報》總經理。他不僅編出高質量的報紙,而且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與張恨水張慧劍趙超構並稱為“三張一趙”,名重報界、文壇。
自1952 年《南京人報》停刊,張友鸞自此與報紙無緣。
這位力求報紙“有風趣”的總編輯,漸淡漸遠,即使新聞專業學生,也不再知曉他的名字。直到即將辭世,家人回憶,他已失明的眼睛忽然顯得明亮起來,“時而喃喃自語,時而拈鬚大笑,似乎在同老友傾談”。離開報業已近40 年的這位“辦報全才”,嘴裏依稀説着“新聞”、“發稿”、“出版”等詞語,卻已講不出連貫的句子。
1953年奉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古典文學研究、整理及編著工作。80年代中後期回南京定居,直至逝世。著有小説《白門秋柳記》《秦淮粉墨圖》等,編注有《史記選》《不怕鬼的故事》等,與人合譯有朝鮮名著《春香傳》。
為堅持報紙應該“有趣”,張友鸞被扣了右派的帽子。其時他本已脱離報界,安心擺弄着古典文學研究,然而1957 年的一次談話上,他終於坐不住。他批評當時新聞寫得公式化,“好像有一個套子”。而更令他惱火的是,報紙的標題刻板僵化,“今年是五一盛況幾十萬人遊行,明年還是五一盛況幾十萬人遊行,年年都是五一盛況幾十萬人遊行”。這番言論顯然不是憑空而發。張友鸞本人,在近30 年的報界從業經歷中,設計標題歷來是以用心、精緻著稱。即使一則普通氣象新聞,他所取標題也別有趣味。一次,南京連日陰雨,張友鸞聽完氣象預報,提筆寫出新聞標題:“瀟瀟雨,猶未歇,説不定,落一月。”令許多人過目難忘。
一則諷刺國民黨官員的新聞,他擬標題為“前方吃緊,後方緊吃”。而他最為人稱道的標題,則是抗戰結束後,郁達夫在南洋逝世,夫人王映霞不久卻嫁給某輪船公司經理,他將兩件事同在《新民報》刊出,並加標題:“王映霞買舟東下,郁達夫客死南洋。”在《新民報》任總編輯時,他對社會新聞、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變後,羣眾要求政府抗日,他擬標題為“國府門前鐘聲鳴,聲聲請出兵”。政府為士兵募集冬衣,他題為“西風緊,戰袍單,徵人身上寒”。而報道貧富差距,他又取標題叫“難民不能求一飽,銀耳蔘茸大暢銷”。
同時代人把他稱為“最有風趣的報人”。時人評價,張友鸞“熟知民國史事及掌故軼聞,夜間編務之暇,一煙在手,濡筆為文”,“情韻連綿”,“妙語如珠”。他記事懷人,文章雖小,卻“令人忍俊不禁,於笑聲中每有所得”。
1948 年4 月1 日,《南京人報》報道了一位老道人,能算世間萬事,連附近幾名“國民大會”代表所得票數也算得出來。老道以金屬充飢,當場把一把鑰匙嚼碎吃掉。報道刊出第二天,近千人前去拜訪這位老道。報社不得不刊出聲明説,這是愚人節的一個笑話,並警醒大家:“越是不盡情理的謊言,越會使人容易受騙。”
他主持過的報紙,先後有4 家被查封,他自己也曾經遭到地方當局驅逐,稿件被扣,報紙“開天窗”也是家常便飯,他卻一概“倜儻不拘”。從照片裏看,他“銀髯飄飄,有世外之至”,雖然歷盡坎坷,卻“總帶着睿智而寬容的微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