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厚安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鎖定
張厚安(Zhang Houan),男,1928年元月出生,湖北省漢川市人,漢族。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現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顧問、政治學教授,湖北省基層政權建設促進會副會長、湖北省政策研究會顧問。張厚安教授長期從事社會科學理論教學和研究,是"文革"後全國最先致力於政治學學科重建的少數學者之一。從1980年代以來一直專注於中國"三農"研究,被譽為"走向鄉土大地的學者"。他主持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三個國家規劃社科重點項目。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6]  [20] 
其著作《中國農村政治穩定與發展》獲得1996年第五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獎、《關於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系列論文獲得1995年湖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7-18] 
中文名
張厚安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省漢川市
出生日期
1928年元月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

張厚安學術生涯

張厚安 張厚安
張厚安先生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中國農村問題研究的知名專家。1949年考入中原大學,1951年選派到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專業學習,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畢業後回到華中師範大學(當時稱華中高等師範學校)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工作。其曾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現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顧問。張厚安先生長期從事社會科學理論教學和研究,尤其是在文革後,是全國最先致力於政治學重建的少數學者之一。主編和撰寫政治學著作11部,農村問題方面著作8部,主編“村治書系”3部,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5項,其中,撰寫的“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系列論文”獲一九九五年湖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一等獎。 [19] 
重構政治學學科 率先開設政治學課程
政治學
政治學(6張)
1980年到1986年,張厚安老師一直在參與或主編政治學的相關著作。從承擔《簡明政治學》中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部分的寫作,到參與《政治學辭典》的主編,再到擔任《通俗政治學》的主編,直至獨立主持《政治學》專著的編撰,張厚安老師在這些著作中不僅對奴隸制國家政治、封建制國家政治、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國際政治等進行了思考和詮釋,並在政治學通俗化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和努力。除了編寫著作之外,1982年,在多方協助下,張厚安老師在華中師範大學政治系開設了政治學課程。此後,張厚安老師還利用全國高校政治學學者雲集華師的機會,主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治學講習班。許多高校教師受到此次講習班的啓發,紛紛在各自學校開設了政治學課程,將其從“國家與法”的課程中正式分離出來。 [19] 
創建農村問題研究機構率先開展農村問題調查
農村研究院
農村研究院(5張)
20世紀80年代中期,尚在華中師範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政治學研究室工作的張厚安老師便開始從事農村基層政權研究;1990年,華中師範大學在張厚安老師的提議下成立了“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基層政權研究中心”,張厚安老師任中心主任;1995年,該中心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農村問題研究中心”;1999年,由於擴大了對農村問題研究的範圍,又將其改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張厚安老師繼續擔任中心主任;2000年,中心經評審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張厚安老師擔任中心顧問、徐勇任中心主任、項繼權任副主任。2010年中心經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並於2016年獲教育部重點基地測評總分第一,四個單項中學術、管理、諮政服務也是第一名。 [19] 
張厚安先生是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的開創者、政治學發展的領路人。在他的直接推動和影響下,華中師範大學形成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領域,並在這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國內外社會影響很大。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理是成為了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簽約智庫,華中師範大學的政治學科成為了國家重要學科。 [19] 
確立理論務農思想理論 指明中心發展方向
理論務農
理論務農(7張)
1982年,張厚安老師在湖北省政治學年會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理論務農”的口號,將政治學研究的視野投向農村基層。隨後,張厚安老師的《三個面向、理論務農》一文發表在當時國家教委一個刊物的首頁,該文闡述了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立足於農村改革實踐,服務於農村改革實踐。在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過程中,張厚安老師又進一步提出了“三個面向、三個結合、三個服務”,即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農村;與農村的改革實踐相結合、與政府的決策相結合、與我們培養研究生的任務相結合;為農村改革服務、為政府決策服務、為培養合格人才服務。張厚安老師提出的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這一思想,轉變了以往的教條主義學風,朝着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邁出了一大步。目前,基地圍繞這一理念開展了“中國百村十年觀察”,中國農村區域性村莊調查,家户制度調查,農民口述史、生命史調查以及海外實地調查等多項農村調查工作,並在這些實證調查的基礎上為國家涉農決策提供了重要支撐。 [19] 

張厚安主要成就

近十多年來專注於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基層政治組織和村民自治的研究,並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國內外有很大影響,被報刊譽為“走向鄉土大地的學者”。主編和撰寫的主要著作,在政治學方面有:《通俗政治學》(獲省優秀成果二等獎)、《政治學》、《簡明政治學》、《政治學辭典》、《簡明行為學辭典》、《政治學考試綱要》、《科學社會主義》(獲國家教委教材一等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地方國家機構概要》(獲省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材獎)、《政治學叢書》等,是《大百科辭典政治學卷》的撰搞人;在農村問題方面有:《中國農村基層政權》、《中國農村基層建制的歷史演變》、《中國鄉鎮政權建設》、《中國縣以下層次區劃模式》、《中國農村政治穩定與發展》(被評為1996年‘五個一工程’的一本好書並獲一等獎)、《中國特色的農村政治——"鄉政村治"的模式》、《山東省萊西市村級建設“三配套”的實踐》、《鄉村政治制度建設》等。由他主編的“村治書系”,《中國農村村民自治》和《中國農村村級治理——22個村的調查與比較》已經出版,《民主、法制與內動力——水月庵村村治試驗》等書也將陸續出版。他撰寫的“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系列論文”獲一九九五年湖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一等獎。

張厚安文章及座談會

“鄉政村治”農村基層新的 “政治模式”
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7張)
“鄉政村治”作為治理鄉村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的政治模式,是我國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活動並同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鄉政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具有高度的行政性和一定的集權性;村治則以村規民約、村民輿論為後盾,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民主性。就村治對鄉政的作用而言,村治是鄉政的基石。“鄉政村治”就是中國特色的農村政治。(此文是張厚安先生2005年發表在《中國農村研究》的一篇長文《社會主義中國農村走向何方》的第三部分。) [8] 
深化改革:再從農村出發
農村改革板塊對於中國整個改革系統具有巨大意義和功用。農村改革的豐富經驗都決定了探討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離不開對農村改革軌跡的深刻總結,決定了回顧和展望中國的農村改革之路對於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中國農村改革的破題之作是土地制度改革,“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06期) [9] 
三個面向理論務農
三個面向理論務農:社會科學研究的反思性轉換。
在我國農村,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於1983年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政府,1987年試行村民自治以來,政治體制的改革實際上也從農村基層拉開了序幕。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伴隨農村經濟、政治體制變革的進程,近20年來在“理論務農”口號的引導下,經過艱苦努力,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回顧近20年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所走過的歷程,希望通過對我們研究工作的反思,能對我國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所裨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10] 
村民自治:中國農村基層民主之路
村民自治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環節。村治二十年,意義重大、成就斐然,民政部門在此項工作中功不可沒。同時,對村民自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不可低估。文章特別強調要搞好村民自治,在村一級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必須有鄉鎮以上各級政府部門的配合,形成上下互動;必須有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為支撐;必須實現工農業和城鄉之間發展的良性互動。(本文是張厚安教授在華中師大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舉辦的“村民自治與新農村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 [11] 
台灣歸來話台灣
台灣,正是在這個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土地、二千三百多萬人囗的地區,這個美麗的寶島上天天演義着一幕幕精彩的政治連續劇。藍綠的對立、族羣的分裂、‘立法院’ 內的爭鬥、扁家貪腐大案;特別台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頻繁舉行的、大大小小各種選舉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繚亂。台灣政治是一本很難讀懂的、實踐中的政治學;也是一部沒有結尾的電視連續劇。人們對這部政治連續劇的評論不斷、有喜有憂;好、歹、是、非,眾説紛雲。根據對台灣政治長期的關注和這次近距離的觀察,我想談以下幾點感受。(2009年5月4日於華中師大桂子山上) [12] 
社會主義中國農村走向何方(上)(下)
我的後半生在學術上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參與了全國政治學學科的重建,並使華中師大政治學課程在全國得以領先開設。二是從七十年代末就轉入重點研究農村問題,並創建了華中師範大學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二十年前我提出了“三個面向,理論務農”的口號,即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理論工作者也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所謂理論工作者要“務農”就是要使我們的理論研究立足於農村的改革,服務於農村的改革。要改變過去那種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教條式、經院式的研究方法。要深入實際,特別是要深入農村。 [13-14] 
把“理論務農”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農村研究院)建設20週年。在這個有記念意義的時刻,我想談點自己的想法,這也算是寄語學院年輕的老師和全體研究生同學們吧。(本文是張厚安教授為農村研究院建院20週年寫的一篇發言稿。後因疫情,紀念會一直未能召開。)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