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冀牗

鎖定
張冀牖(1889-1938),男,安徽合肥人,民國著名教育家。1918年由滬遷居蘇州。1921年創辦私立蘇州樂益女校,1925年又創辦平林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樂益女中停辦,張冀牖避居合肥西鄉。1938年去世。 [1] 
中文名
張冀牗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出生地
安徽合肥

目錄

張冀牗人物生平

張冀牖(1889—1938),原名英麟、譜名武齡,又名吉友,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出生於肥西聚星張老圩,祖父是淮軍名將兩廣總督張樹聲,父親是曾任川東道張華奎。張冀牖8歲時起在合肥龍門巷(在今淮河路安徽日報社宿舍區)居住,一直到他娶妻生子都沒有離開。幼年讀書,課餘喜讀新書報,使他開闊了眼界,接觸了新思想。他覺得合肥太小,封建勢力強盛,難以成就事業;也怕那些陳舊陋習浸染自己的孩子,不利於孩子們成長,遂於辛亥革命後舉家遷移上海。不久,他和夫人帶着兒女來到蘇州,並從此定居下來。張樹聲巡撫江蘇時置下不少產業,加上肥西張老圩大量田產,張冀牖的名下財產甚多。然而他卻不同於一般封建大財主,潔身自好,不賭、不嫖、不抽大煙、不娶姨太太。家庭連一副麻將、紙牌也找不到。張冀牖為人仁厚,性好學,博覽羣書,熱心地方教育事業。
五四運動後,受新思潮影響,於1922年在蘇州創辦了樂益女子中學,先設於憩橋巷,後於王廢基(今體育場路)興建新校舍40餘間,操場一所,添置設備儀器、鋼琴圖書、運動器械等。同年,又於三多巷辦平林男中一所。當時,學校年收入不足2千元,而全年需支付教職工工資和校工伙食、辦公費等共有7千餘元。儘管支大於收,每年還設有十分之一的免費生,招貧寒人家的女子入學;對於品學兼優、家境貧寒的學生,給予減免學費。張冀牖的這些奇舉、善舉,開了蘇州紳士辦義學的風氣。
張冀牖辦學思想很新潮,學校開設了體育、圖畫、外語,時常舉辦運動會。學生都剪短髮,還演話劇。當時主要演出郭沫若的《棠棣之花》,也用英文演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樂益成為當時有名的學校,張也成為著名的教育家。
張冀牖雖然自己對教育所專不深,但能虛心向教育行家蔡元培、馬相伯等請教,又聘請吳中知名人士擔任樂益女中校董。並聘請進步教師葉天底來校任教。曾親去松江,敦聘侯紹裘為樂益女中校務主任,主持校務,兼及平林中學校務。紹裘來後,又陸續聘請張聞天、王芝九、張世瑜,徐誠美來女中執教。侯、葉、王、張(聞天)等均為共產黨員,因而即在樂益學校建立地下中共蘇州獨立支部。張冀牖還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蕭楚女有過交往。
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中共蘇州獨立支部書記侯紹裘以樂益女中為基地,發動蘇州羣眾,聲援上海工人罷工,張冀牖平素深受侯思想影響,亦積極參與。樂益師生在他們的影響下廣泛開展愛國宣傳、募捐活動,並在學校設台義演,此乃蘇州女子初次登台演出,轟動全城。同時聘請京劇名演員馬連良來蘇演出,話劇界名人於伶亦來蘇協助,一切費用均由張冀牖負擔,將義演、募捐所得,全部送上海支持罷工工人。據當時《申報》記載:“組織募捐,樂益女中最優。”罷工結束,餘款退還蘇州,築成“五卅路”,以志紀念。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樂益女中停辦。後因日本侵略者大舉進犯,舉家逃難趕往故鄉張老圩,未久於1938年10月13日逝世,年僅49歲。 [2] 
參考資料
  • 1.    張冀牖(1889-1938)  .蘇州黨史.2009-12-17[引用日期2014-07-24]
  • 2.    肥西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肥西縣誌 (1986-2005)》(下冊),黃山書社,2011年,第820-8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