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克鎮

鎖定
張克鎮,男,山東人。北京泰濟堂中醫醫院總院長,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共青團中央首批五四獎章獲得者,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醫藥技術能手稱號。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網、中國網、中國醫藥報等做專訪或專題報道;多次應邀在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大學、國防大學、人民大會堂等授課或演講,並於2013年5月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著名學府講授中醫思想和理論。
2018年應《Science》雜誌社總部、梅奧診所、明尼蘇達醫學院等邀請赴美訪問介紹其醫學思想體系並分別做主題演講。
2020年3月5日,在《Science》國際合辦期刊《Research》上發表題為《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ological Spaces in the Body and Its Medical Implications》(《人體中的空間及其醫學意義》)科學學術論文,是當前醫學基礎理論突破性創新及中醫科學性論證的重要發現。 [1] 
中文名
張克鎮
國    籍
中國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山東
代表作品
《生命空間論》
榮    譽
中國共青團中央五四獎章獲得者
職    務
北京泰濟堂中醫醫院總院長

張克鎮人物簡介

張克鎮,北京泰濟堂中醫醫院總院長。首創“生命空間學説”,從人體空間的視角認識生命結構及生理病理規律,將傳統中醫理論用現代科學方式進行解讀與發展,建立起“循源醫學”體系,即從疾病原因入手尋找解決疾病的方法。代表專著:《生命空間論》《革命健康–我們為什麼離健康越來越遠》《生病的真相》《醫之正道》《醫療的背後》 [2] 

張克鎮學術專著

張克鎮.《革命健康:我們為什麼離健康越來越遠》,2004.
北京泰濟堂中醫醫院院長 張克鎮先生
北京泰濟堂中醫醫院院長 張克鎮先生(12張)
張克鎮.《生命空間論》,2007.
張克鎮.《生病的真相:張克鎮祛病解碼》,2010.
張克鎮,《醫之正道》,2012
張克鎮,《醫療的背後》,2016 [3] 

張克鎮人物活動

2018年應《Science》雜誌社總部、梅奧診所、明尼蘇達醫學院等邀請赴美訪問介紹其醫學思想體系並分別做主題演講。 [9] 
2020年3月5日,在《Science》國際合辦期刊《Research》上發表題為《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ological Spaces in the Body and Its Medical Implications》(《人體中的空間及其醫學意義》)科學學術論文,是當前醫學基礎理論突破性創新及中醫科學性論證的重要發現。 [10] 
2020年9月18日參加中關村論壇,發表題為“中醫發展到今天,從沒有離開過數據”的演講。 [11] 
2020年10月27日,應邀新華網思客人物專訪,對“空間”中的生命做了完整詮釋,並提出“中醫要守正,更要創新”。 [12] 
2020年12月5日,參加由新華網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提出對企業家健康的新要求。 [13] 
2021年12月,參加由新華網主辦的2021年新華網思客年會,發表了“治未病--循源醫學體系與疾病的防治”主旨演講。 [14] 

張克鎮社會任職

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張克鎮創新成果

首創“生命空間學説”,從人體空間的視角認識生命客觀運行規律、人體結構及生理病理規律,並將傳統中醫理論用現代科學方式進行發展與創新。在此基礎上,指出醫學界奉行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仍然存在缺陷,這也是導致醫學理論不足及診治方法錯誤的重要原因,鑑於此,首次創新提出“生命—社會—自然醫學”模式和認識生命與疾病規律的“宏科學觀”觀點。
圖1合併圖冊
圖1合併圖冊(2張)
在臨牀實踐方面,將生命空間學説與傳統中醫理論相結合,建立起更為安全效捷、便於操作的全新針灸模式——“元通針法”,拓展了針灸治療的理論與臨牀範圍。在中醫診斷方面,創新並完善了“尺膚診斷法”,即利用前臂部位的各種變化判斷全身疾病,避免了病人因受藥物等因素干擾造成脈象診斷的誤差,提高了診斷準確率。該診法曾在2007年全軍中醫藥大比武現場演示,受到高度評價,並獲得解放軍中醫藥技
術能手榮譽稱號。該診法也是所有參賽選手中唯一自主創新的成果。
圖1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為張克鎮院長頒發的“軍隊中醫藥技術能手”稱號獎牌。
圖1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為張克鎮院長頒發的認證與榮譽證書,以表彰院長在促進人類健康與通過傳統中醫對醫學知識進行探索上作出的貢獻。

張克鎮科研成果

張克鎮介紹了自己首創並研究多年的“生命空間理論”,稱人體是由實體與空間共同構成,該理論基於經絡的本質,用現代醫學語言科學清晰解讀中醫理論。2020年3月5日,在《Science》國際合辦期刊《Research》上發表題為《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ological Spaces in the Body and Its Medical Implications》(《人體中的空間及其醫學意義》)科學學術論文,是當前醫學基礎理論突破性創新及中醫科學性論證的重要發現。 [4]  他強調,應充分重視人體中的空間在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 [5]  。如果從人體空間的視角看,很多疾病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正是正常空間逐漸被實體佔有的結果,通過空間視角進行疾病的診斷和干預,我們能在早期發現疾病徵兆,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治未病 [5] 
臨牀上,以生命空間學説與傳統針灸理論相結合,建立起更為安全效捷,便於操作的全新針灸模式——“元通針法”,拓展了針灸治療的理論與臨牀範圍。
中醫診斷方面,創新並完善了“尺膚診斷法”,即利用前臂部位的各種變化判斷全身疾病,避免了病人因受藥物等因素干擾造成脈象診斷的誤差,提升了診斷準確率。該診法曾在2007年全軍中醫藥大比武現場演示,受到高度評價。
循源醫學,是由張克鎮先生首創的理念,是指診治疾病過程中針對疾病源頭對疾病進行預防、診斷、治療的醫學體系。循源,是指遵循生命結構、病因要素、諸要素在生命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這三者的規律來尋找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循源醫學是通過研究形成疾病的三大要素為基礎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研究與尋找解決方法的醫學理論與實踐體系。形成“三辨”診治模型:辨證、辨因、辨體。 [6] 
循源醫學、生命空間論等在國際上得到了極大的認可,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尺膚診斷法、元通針法也受到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關注, [7]  他與國際醫療機構,如梅奧中心,與國際高等院校,如哈佛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展開了越來越多的交流 [7]  。為了讓國際同行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中醫學,張克鎮嘗試用“系統論”的模型來闡述中醫理論和自己的《生命空間論》等思考,得到了國外同行的良好反饋 [7] 
通過對人體空間的深入研究,有助於科學地解讀當前存在的一些醫學疑難問題;有助於正確地診治並更有效防治疾病,特別是對醫源性疾病的預防; [2]  從人體空間的視角對經絡的研究,有助於揭示經絡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更合理地解讀中醫與針灸治療原理,使之符合現代科學研究的規律,有效 [8]  ,促進中西醫學的溝通與融合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