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俐娜

鎖定
張俐娜(1940年8月14日-2020年10月17日),籍貫江西萍鄉,出生於福建省光澤縣,高分子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俐娜長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 [1]  。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63年至1973年在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工作;1973年調任武漢大學化學系講師;1985年至1986年獲日本學術振興會獎學金(JSPS)赴大阪大學做客座研究員,從事高分子溶液理論研究;1986年12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8年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晉升為教授,同年創建了武漢大學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實驗室;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9年6月退休。 [2] 
據楚天都市報報道,2020年10月17日晚8時,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3] 
中文名
張俐娜
外文名
Lina Zhang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西省萍鄉市 [4]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17日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出生地
福建省光澤縣
代表作品
《天然高分子科學與材料》
《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

張俐娜人物生平

張俐娜
張俐娜(11張)
1940年8月14日,張俐娜出生於福建光澤,籍貫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梽木山)。小學畢業後考入江西省南昌一中初中部。
1955年,張俐娜初中畢業前夕,適逢國家擴大中等師範學校招生,她響應號召,填報了師範學校,但是初中老師馬叔南向校長舉薦説張俐娜是塊當科學家的料,校長遂以“組織決定”要張俐娜改填江西省第一高級中學(1958年改為南昌市第五中學 [5] 
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1985年,獲日本政府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JSPS)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
1993年,晉升為武漢大學教授,同年擔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專業委員會高分子表徵學科組副主任。
1993年,創建了武漢大學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實驗室,並一直領導該實驗室工作 [6] 
2011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5] 
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7]  。9月受聘為廣西大學雙聘院士,指導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天然高分子材料團隊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2015年7月,廣西大學舉行了張俐娜院士工作站(“高分子功能材料綜合利用技術”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
2020年10月17日,楚天都市報從武漢大學相關人士獲悉,2020年10月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3] 

張俐娜主要成就

張俐娜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俐娜突破了高分子加熱溶解的傳統方法,利用NaOH/尿素水溶液低温成功溶解了纖維素和甲殼素,開創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術及新機理;在此基礎上,創建出一系列基於纖維素和甲殼素新材料,並闡明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由此開闢了構築天然高分子材料新途徑;在高分子物理研究方面,建立和健全複雜多糖在稀溶液中分子尺寸和鏈構象計算公式和模型,進一步完善了聚多糖類大分子稀溶液理論;系統工作為可再生高分子材料的應用打下了基礎 [8] 
  • 承擔項目
截至2020年10月17日,張俐娜先後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863、國際合作等重大項目20多項。 [2]  [9] 
項目時間
項目來源
項目來源/擔任職務
2018年01月至 2020年12月
海洋生物質基纖維素納米晶須先進材料研究
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負責人
2017年01月至 2021年12月
海洋生物質大分子的鏈結構表徵及功能材料構建
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負責人
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
基於生物高分子的新材料構建及其構效關係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
2010年01月至2014年12月
綠色新溶劑與纖維素高值化材料構建
國家“973”項目(2010CB732200)子課題
2009年01月至 2011年12月
甲殼素的低温溶解及其新型吸附材料研究
負責人
2007年09月至2008年10月
腫瘤生長的相關結構和構象分析及其技術
國家“863”項目(2006AA02Z102)
2006年11月至 2009年12月
秸稈生產可降解性纖維素膜和無紡布的無污染新技術設備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F02A09)
2006年01月至 2009年12月
菇類多糖在溶液中的分子尺寸和鏈構象對生物活性的影響及作用機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
2005年01月至2007年12月
耐水性大豆蛋白塑料的結構與性能研究
負責人
2003年07月至2005年12月
生產高強度纖維素纖維的無污染、低成本新技術和工藝
國家“863”項目(2003AA333040)
2001年01月至2003年12月
多糖在水溶液中聚集和解聚的形成及機理
負責人
  • 學術著作
截至2020年10月17日,張俐娜主編專著15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0餘篇,被他人引用近兩萬次;獲准專利100餘項 [10]  [2]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5.10
《新型纖維素、甲殼素水凝膠的構建、結構和性能》
常春雨,張俐娜著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4.09
《《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叢書》
張俐娜總主編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06
《基於生物質的環境友好材料》
張俐娜,等編著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7.04
《天然高分子科學與材料》
張俐娜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12
《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及應用》
張俐娜主編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3.07
《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
張俐娜等編著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 期刊論文
1. Cai, J.; Zhang L.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19, 2007,821-825;
2. Cai, J.; Zhang L. Biomacromolecules, 7, 2006, 183-189;
3. Chen P.; Zhang L. Biomacromolecules, 7, 2006, 1700-1706;
4. Ruan D.;Zhang L. et al. Macromol. Rapid Commun., 27, 2006, 1495-1500;
5. Cao X.;Zhang L. Biomacomolecules,6,2005,671-677;
6. Peng X.; Zhang L. Langmuir,21,2005,1091-1095;
7. Lu Y.; Weng L.; Zhang L. Biomacromolecules, 5,2004,1046-1051;
8. Weng L.; Zhang L. et al., Langmuir,20,2004,2086-2093;
9. Zhang X.; Zhang L. et al., Biopolymers,75,2004,187-195;
10.Gao S.; Zhang L. Macromolecules,34,2001,2202-2207.
  • 學術交流
截至2017年,張俐娜已經50多次被中國國外邀請出國講學,在國際學術會議作邀請報告、大會報告及擔任分會主席 [10] 
  • 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12年
基於天然高分子的環境友好功能材料構建及其構效關係 [11]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8年
低温快速溶解纖維素的綠色技術及其應用 [12] 
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5年

湖北省級自然科學一等獎

張俐娜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張俐娜主講本科生的《高分子物理》和研究生的《高分子近代研究方法》等課程。
  • 指導學生
截至2014年9月,張俐娜已培養57名博士(含1名外國留學博士),1名外國博士後(印度)和25名碩士。
  • 成果獎勵
1993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10] 

張俐娜榮譽表彰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及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2012年度入選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其研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1993年“全國優秀教師”、1996年中國婦女英文版封面人物、200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被學生評選為2017年“武漢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榮獲2019年“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傑出貢獻校長獎”等榮譽。
2011年,獲得國際可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併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2013年獲得武漢市科技重大貢獻獎(100萬元獎勵)。 [13] 
2015年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istry World”刊物對張俐娜院士進行了專訪並評價她為“中國‘綠色’化學的先驅和鬥士”。
2019年,張俐娜入選湖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最美芳華·70年70人”人物。 [2] 

張俐娜社會任職

張俐娜是中國化學會纖維素專業委員會發起人,曾先後兼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專業委員會分子表徵學科組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環境材料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第十、十一屆評審組委員、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九屆民盟中央委員、第八屆湖北省政協常委。
擔任美國化學會刊物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副主編,《高分子學報》、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Cellulose、Bioactive Carbohydrates and Dietary Fibre等多個國內外學術刊物編委。 [2]  [10] 

張俐娜個人生活

張俐娜、杜予民夫婦
張俐娜、杜予民夫婦(2張)
張俐娜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後擔任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母親是一名中、小學教師 [7]  ,堂伯父是張國燾 [14]  。丈夫是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杜予民 [15-16] 

張俐娜人物評價

作為我國天然高分子科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張俐娜院士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為中國化學學科特別是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張俐娜院士身上體現的以德執教、求真求新、淡泊名利、勇於開拓、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武漢大學評) [2] 
對張俐娜科學業績的評價主要有四點:其一,她成功開發了一系列諸如NaOH/尿素低温水溶液體系的環境友好型新溶劑,突破了纖維素傳統的高温高能耗的溶解方法,並提出了纖維素低温溶解新機理,這是一種真正的“綠色”工藝,是纖維素加工技術上的一大里程碑。其二,通過將纖維素進行低温溶解,成功製備了一系列新型纖維素等生物可降解功能材料,部分成果正在進行工業化試驗;她還系統研究了材料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其三,製備了一系列擁有廣闊應用前景的功能材料,這些發光或磁性的膜、絲以及微球都是通過纖維素基體中的微納孔結構作為微反應器合成無機納米粒子而得到。其四,成功地從香菇中提取出b-(1®3)-D-葡聚糖,首次證明了它在水溶液中為三螺旋結構,並弄清了其結構與生物活性之間的關係 [17] (美國化學會的專家評)
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18] (安塞姆·佩恩獎評委們認為)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