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亮

(雲南大學副教授)

鎖定
張亮,雲南大學副教授、社會學系主任。
中文名
張亮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專業方向
人類學
職    務
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張亮教學任務

民族學通論,社會人類學,民族社會學,民族學理論歷史與流派等。 [1] 

張亮教育背景

時間:(2003年9月——2012年7月)學校名稱:中山大學 專業:人類學 [1] 

張亮學術成果

論文:《清真:常識與解釋》,載鈴木貞美,劉建輝編《近代東亞學術概念的形成和知識空間》,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所,2011年3月。獨著。
論文:《清真:知識體系與生活方式——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街為例》,載《開放時代》2011年第2期。獨著。
論文:《都市裏的神聖空間——呼和浩特市多元宗教文化的生產與共存》,載《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第二作者。
論文:《三亞回族研究的人類學意藴》,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獨著。
論文:《進步與發展的當代表述:內蒙古阿拉善的草原生態與社會發展》,載《開放時代》2012年第6期。第二作者。
論文:《從“番客”到主人:三亞回族社會實踐中的歷史記憶》,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十一輯。獨著。
論文:《慶典的再造與海南少數民族社區建設——以三亞市鳳凰鎮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為例》,載《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獨著。
論文:《“生意人”的抉擇:三亞回族的內髮型發展策略》,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獨著。
論文:《從占人後裔到國家公民:試析三亞回族的身份認同》,載《開放時代》2015年第4期,獨著。
論文:《試析三亞回族的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的再生產》,載《思想戰線》2015年第5期,獨著。
論文:《堅守“主道”:宗教集體意識與三亞回族的社會團結》,載《雲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獨著。
論文:《城鎮回族穆斯林人口宗教活動管理研究——以雲南省河口縣和海南省三亞市兩個鎮為例》,載《雲南統一戰線理論研究論文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獨著。
論文:《三亞回族的跨海認同》,載《山海之間——從華南到東南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獨著。
論文:《進步與發展的當代表述:內蒙古阿拉善的草原生態與社會發展》,載《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二作者。
論文:《家庭策略與三亞回族的內髮型發展》,載《社會轉型與家庭策略》,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6年1月,獨著。
論文:《三亞回族非正規經濟活動中社會關係的調適與重構》,載《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第一作者。
論文:《清真:知識體系與生活方式——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街為例》,載《呼和浩特回族史料》,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Book Review, " New Ethnography Experimental Series(10 books)",Asian Ethnicity Published online: 08 Oct 2015(SSCI)The DOI of paper is: 10.1080/14631369.2015.1090381
"Qing Zhen": Embodiment of Islamic Knowledge and Lifestyle, Gui Rong(eds): Hui Muslims in China,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2016
諮詢報告:專家建議關注緬甸果敢難民安置後續工作中的兩個突出問題,被中央辦公廳、雲南省委辦公廳採納。第一作者。2015年10月。
諮詢報告:雲南大學學者認為我對緬外交不能“押寶”權力制衡與立體外交是合理選擇,被中央辦公廳、雲南省委辦公廳採納。第二作者。2015年10月。 [1] 

張亮著作文集

專著:《南海回村——三亞回族的時空觀念與社會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9月。
參著:麻國慶編著《文化生產與民族認同:以呼和浩特、銀川、烏魯木齊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2月。參著
參著:《第六章 族內社會交往與族際互動》,載載饒明勇、何明主編:《普洱景邁山古茶園古村落文化多樣性研究》,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16年5月。參著。
參著:吳重慶、麻國慶等編《從城鄉統籌到城鄉一體化——以人為本的廣東經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參著。 [1] 

張亮獲得榮譽

2014年6月,入選雲南大學中青年骨幹培養計劃;
2015年8月,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民族問題研究論文類)。
2016年5月,被評為雲南省“優秀信息智庫專家”(全省僅評選 3名) [1] 
參考資料
  • 1.    張亮  .雲南省民族研究院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引用日期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