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乃千

(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韓國國立江原大學美術系兼職教師)

鎖定
張乃千,女,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畢業於韓國國立江原大學文化藝術大學院(雕塑、陶藝碩士)、韓國國立江原大學人文大學院(美學博士),現就職於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立足本土化、放眼全球化,積極從事雕塑、陶藝、公共藝術、繪畫等專業教學與創作、鄉村文化遺存設計與保護,探求藝術發展的新轉向。以學科化與跨學科、傳承性與迭代化的視野,致力於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文化與社會美育研究,探尋藝術史的新書寫、藝術教育的新路向。以持續的研究項目與藝術活動為依託開展人才培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等項目7項,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項目5項,在《美術觀察》《태동고전연구》(韓國《泰東古典研究》)等國內外專業權威雜誌上刊發代表性論文10餘篇,在國內外權威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2部(50餘萬字),舉辦境外專業作品展6次,作品參加國內外專業競賽多次獲優異獎項,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指導學生參加藝術學科競賽成績突出。 [2] 
中文名
張乃千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甘肅張掖
出生日期
1988年11月
畢業院校
韓國國立江原大學(강원대학교,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學位/學歷
博士/博士研究生
職    業
高校教師
專業方向
雕塑、陶藝、公共藝術、美術理論
學術代表作
《하오(好)》+《어릴적에(小時候)》+《재(才)》+《介入》+
主要成就
古代石窟造像藝術與文化研究+美術教育
職    稱
副教授

張乃千人物經歷

2011年考入韓國國立江原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師從韓國著名雕塑與陶瓷藝術家、文化藝術大學院양재건(梁再建)教授。2014年獲韓國國立江原大學美術學(雕塑、陶藝)碩士學位。同年,考入韓國國立江原大學師從韓國中國學會會長、韓國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會長、韓國江原大學人文大學院哲學系著名教授고재욱(高在旭),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在讀碩博期間,多次榮獲“優秀外國人獎學金A等”“成績優秀一等獎學金”。2017年以優異成績取得韓國國立江原大學東洋哲學(美學)博士學位。2018年,作為引進學術人才任教於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承擔了《環境雕塑》《裝飾雕塑》《景觀雕塑設計》《陶藝製作》《綜合材料壁繪》《水彩畫》《水彩材料與技法表現》等課程教學工作。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多人次獲得優秀,本人獲學校“優秀實習(設計)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2] 

張乃千藝術活動

1. 2013,雕塑作品《Inclusive》參加Soomokwon road2013展覽(韓國,國立水木園)。 [1] 
2. 2013,雕塑作品《웃었나요?》參加거푸집(模具)紀念雕刻形塑展覽(韓國,春川美術館)。 [1] 
3. 2013,雕塑作品《guessing》參加Between the red millet field展覽(北京,鏡畫廊)。 [1] 
4. 2013,雕塑作品《In bloom》參加Between the red millet field展覽(北京,鏡畫廊)。 [1] 
5. 2014,參加韓國尼泊爾建交40週年文化藝術作品特展及學術研討會(尼泊爾)。 [1] 
6. 2014,舉辦 나,張乃千個人展,(韓國,柏領美術館)。 [1] 
7. 2014,雕塑作品《介入》榮獲天津美術學院2014年雕塑系年度展“優秀作品”獎。 [1] 
8. 2015,雕塑作品《재(才)》參加2015 KOSA space Gallery 7 th,展覽(韓國,首爾仁寺洞)。 [1] 
9. 2016,雕塑作品《하오(好)》參加2080세대교감전展覽(韓國,春川美術館);雕塑作品《어릴적에(小時候)》參加 2016보내고展,(韓國,春川文化藝術館)。 [1] 
10. 2019,參加“一帶一路”國際陶瓷論壇(重慶)學術會議。 [1] 
11. 2021,《安富民居改造計劃》公共藝術作品入選重慶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20百校百村百藝: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 [1] 
12. 2021,版畫作品《機械與工人的模樣》參加百年風華 百花齊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第八屆重慶市美術作品展(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重慶市美術家協會)。 [1] 
13. 2021,指導學生作品《新時代的康巴少年》獲第二屆美育杯重慶市高校師生美術作品展一等獎。 [1] 
14. 2022,作品《糾結》(綜合材料)、《彼岸》(綜合材料)參加“2022中芬國際文化藝術交流雙年展”。 [2] 
15. 2022,指導學生作品《黎錦·孚念孚》(綜合材料)、《翹袖折腰》(綜合材料)獲2022 ICVA Awards,暨第五屆國際視覺藝術理事會獎。 [2] 
16. 2022,指導學生作品《雨季》(油畫,銀獎)、《樹的後邊》(油畫,銀獎)、《軍大衣》(油畫,銅獎)獲2022年安徒生(國際)藝術獎(H.C.Andersen Art Awards)。 [2] 
17. 2023,指導學生參加 2022年第二屆“青年·創意·力量”青年創意文化大賽 ,《黎錦·孚念孚》(繪畫造型類 二等獎)。
18. 2023,作品《宋代寶頂山石窟空間視像的藝術表達》參加第七屆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國賽專業組(論文類)非命題賽場,獲一等獎。 [2] 
19. 2023,作品《禮制與逾制:宋代冠服制度與巴蜀石窟菩薩寶冠紋飾設計》參加第七屆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國賽專業組(論文類)非命題賽場,獲一等獎。 [2] 
20. 2023,指導學生作品《瓊州故里》(綜合材料)參加第七屆海南省優秀美術作品展,獲銅獎。 [2] 
21. 2023,指導學生作品《瓊州故里》(綜合材料)參加第七屆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本科研究生組非命題賽場,獲國賽三等獎。 [2] 
22. 2023,參加第二屆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與“東方·經緯”──第十四屆中韓國際雕塑展。 [2] 
中韓雕塑家合影 中韓雕塑家合影 [2]

張乃千研究方向

古代石窟造像藝術與文化、雕塑、陶藝、美術教育。

張乃千個人作品

張乃千作品
我
我發現了我的才能 我發現了我的才能
我愛祖國 我愛祖國 [2]

張乃千社會任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CAHE)會員、中國教育學會(CSEEDU)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CSAA)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CNACS)雕塑專業委員會高級會員、重慶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韓國春川美術家協會會員、千藝千訓(重慶)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重慶市專家服務團隊(服務基層示範項目團隊)成員,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重點建設學科“社會學”、重慶市人文社科示範研究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重慶文理學院重點特色優勢學科“社會學(西南民藝與教育傳承研究)”學術骨幹、重慶文理學院校級A 類重點學科“藝術”學科學術骨幹,環重慶文理學院創新生態圈創新創業導師。 [2] 

張乃千科學研究

代表學術論文:
1.중국 불교 석굴 조각연구——맥적산 석굴조각의 조형분석(中國佛教石窟造像研究——麥積山石窟造像藝術解析)[J/OL].韓國:riss學術論文網。
2.a study of the china majishan grottos on modelling style(中國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J].조형예술연구 논문집(KCI,韓國조형예술연구소主辦,藝術學期刊《造型藝術研究》第19期)。
3.A Study of Aesthetic Meanings and Humaniza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Grotto Sculpture(中國佛教石窟雕塑的世俗化與美學意義研究)[J/OL].韓國:riss學術論文網。
4.The Creation of Maiji Mountain Grottoes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麥積山石窟的創建與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J].인문과학연구(KCI,韓國社會科學期刊《人文學科研究》)。
5.川中石窟藝術中的“乾闥婆”與“緊那羅”,《美術觀察》(CSSCI,北大核心期刊)。
6.巴蜀摩崖石窟羣的空間佈局,《美術觀察》(CSSCI,北大核心期刊)。
7.鄉村民居環境升級營造與文化構建——以重慶羅家溝為例《美術大觀》(北大核心期刊)。
8. 萬緣於心 皆由心造:寶頂山大佛灣摩崖石刻造像羣的思想主題,태동고전연구(KCI,韓國《泰東古典研究》雜誌,46집,翰林大學校、泰東古典研究所主辦,韓國社會科學期刊)(該文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舉辦的2021“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國賽中獲全國教師組優秀論文獎)。
9.宋代寶頂山石窟空間視像的藝術表達,《美術觀察》(CSSCI,北大核心期刊)。
10.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Art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國際開源期刊)。 [2] 
代表學術著作:
1.중국석굴조각의인성화소원(中國石窟造像世俗化溯源)좋은 땅 편집인(韓國良田出版社)出版發行。
2.古代巴蜀石窟的裝飾設計與形態研究(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代表授權專利:
一種陶藝雕塑用模型展示裝置(專利號:ZL202020799305.4,實用新型,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代表科研項目:
1.《古代巴蜀地區摩崖石窟造像羣的空間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
2.《古代巴蜀石窟的裝飾設計與形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3.《基於“學、做、創”理念的美術教學實踐條件和基地建設》(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2] 
4.《產學研合作提高大學生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的實現機制研究》(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 [2] 
5.《巴蜀石窟造像羣的空間觀研究》(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博士項目)
6.《佛教心法與趙智鳳石刻藝術思想研究》(重慶市社科規劃一般項目)
7.《大足石刻中植物紋樣形式語言演變特徵及應用研究》(重慶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項目)
8.《城市電影中的重慶建築形象與城市空間意象研究》(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
9.《生態美學視野下文旅融合的重慶傳統村落景觀設計研究》(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 [2] 
10.《石窟造像的藝術形式與審美藴含研究》(重慶文理學院引進人才項目)
11.《“新時代美育”語境下本科專業“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的探究》(重慶文理學院重點教改項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