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一荃

鎖定
1981年,張一荃榮獲中國科技大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留學時,他的畢業論文因獨創性的發現和精闢的論點,得以在最具權威的物理雜誌《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發表,導師稱讚他是“我任教以來唯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學生”,他在博士後期間發明的“神經網絡算法”,在1991年全美國同類算法測試比賽中名列第一,精度比第二名高出一倍多。1989年獲取博士學位。
中文名
張一荃
別    名
一荃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6年2月
主要成就
榮獲中國科技大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

張一荃個人履歷

1956年2月,張一荃出生於温州樂成鎮一個書香門第。1973年温州樂清中學高中畢業後留校在校辦工廠當鉗工。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等離子物理。1982年考取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研究生,仍然攻讀等離子物理專業。張一荃博士畢業後繼續在馬里蘭大學人工智能研究室做博士後一年。此後在美國硅谷和維吉尼亞州多家網絡安全公司、醫療儀器公司任高級工程師、資深科學家,開發網絡安全和醫療儀器軟件。1997年與友人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合辦RIS公司,近年又與杭州某集團公司聯手開發“全程醫療影像管理系統”RlS/PAcs系統
在中國科技大學,同學們送給一荃一個雅號:教授。稱張一荃為“教授”,一是由於他能“把書讀活”,有創新精神;再是他幫助同學出了名,不論自己班裏的同學還是別班的同學,只要需要,他都幫。

張一荃成就及榮譽

張一荃家庭背景

在東海之濱的樂清市樂成鎮,穿城而過的銀溪西畔,一座小院陳設簡單卻透着濃郁的書香,這就是張家姐弟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樂清市樂成鎮,提起蔡冠娥和她張家五子女,凡是熟悉他們的人無不交口讚譽。
在他們的家庭中,其父母親為子女的成才,含辛茹苦,嘔心瀝血;個個子女不辜負長輩和國家的希望,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品學兼優,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勤奮工作,做出了平凡而又可喜的業績
父親張龍光先生才華橫溢,生前長期擔任文教部門的領導。母親蔡冠娥知情達理,深明大義,勤儉治家。
張家姐弟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困難時期物質供應匱乏,買不到宣紙,父親張龍光就在薄如蟬翼的劣質棉紙上揮毫作畫;那時交通不便,下鄉歸來的父親總是帶回一臉風塵、兩腿泥巴和一疊速寫畫稿,那是他在處理下鄉公務的間隙,見縫插針地用畫筆描下的創作素材。60年代,他們的父親患了當時無法根治的原發性血少板減少症,醫生再三囑咐他要絕對卧牀休息,但他從不放下畫筆和刻刀,儘管累得眼球滲出鮮紅的出血點,還是筆耕不輟。父親常説的一句話是“學無止境,藝無止境”。
張家姐弟也不會忘記,在困難時期,為了減少家庭支出,母親蔡冠娥自己紡棉花織粗布,千針萬線做布鞋;為了補貼家用,母親做花邊、縫登山鞋、搓草繩打草包;糧食供應不足,母親揹着大家用蕃薯葉、米糠充飢,將大米稀飯讓給年邁的外公和幼小的孩子。
父親早年就投身於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平時登門交流和求教者絡繹不絕,對投身藝術的有志青年,他總是傾其所能進行輔導,有時甚至是手把手地教。現在樂清市的一大批中年畫壇骨幹,在那時都曾得益於他的教誨。
父親對同志滿腔熱情,而對邪惡卻天生一副傲骨。文革期間,在他身患重病又被打成“反動文人”受到衝擊的時候,依然豁達而樂觀。那時,他最愛畫梅花、刻《魯迅》,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跡。
沒有冗長枯燥的説教,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卻是活生生的。長輩自強不息的求學精神,泰然面對逆境的高風亮節,無私奉獻回報社會的高尚美德,無不如潤物無聲的細雨,漸移默化地滋潤着張家五姐弟的心田,使他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學習的意義,懂得了自強和勤奮,懂得了奉獻和愛心,為他們的成長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家五姐弟中,大姐張一秀在國營樂清機械廠工作,是聞名遐邇的“描圖高手”,因工作積極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大哥張一謙任樂清市電影公司書記等職,曾獲國家級單項先進,還有一手養盆景的絕活,他的盆景曾獲得全國一等獎。老三張一人,幼教高級教師,現在樂清市教育局資料管理站工作,工作表現突出,曾獲浙江省先進個人榮譽。老四張一荃,博士,現任美國維吉尼亞州RIS公司首席技術執行官。老五張一平,任樂清中學教務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樂清市政協常委,兼任樂清市僑聯副主席、留聯會副會長,温州市中學物理教學委員會常務理事。
然而,張家五姐弟的成長之路並不總是充滿陽光,在那崇尚“白卷”、摒棄知識的年代裏,父親受到衝擊,病貧交加;姐弟們也被迫放下了心愛的學業。暫時的坎坷,並沒有動搖他們自學成才的決心,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自學。
1977年初夏,積勞成疾的父親匆匆離開了人世。數月後,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張家姐弟都躍躍欲試。面對家庭的變故,年紀稍長的大姐、二姐和大哥當仁不讓地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與母親共同挑起家庭的重擔。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一荃也告訴母親:他要賺錢養家,不考大學了。母親深情地望着老四一荃和老五一平,語氣平緩而擲地有聲地説:“讀大學是為國家學習本領,怎能只考慮個人?你們父親在世時不正是盼望着這一天嗎?家中有你們的哥姐幫襯,再大的困難媽也能對付!”深沉的母愛和親人的希望化為強大的動力,一荃、一平兩人終於在當年,以優異的成績分別考取中國科技大學和浙江師範學院

張一荃事蹟

張一荃的小學後期和中學期間,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學校備受衝擊,不時“停課鬧革命”,但他總是自強不息,勤學不輟。
張一荃不僅藐視當時交白卷的“英雄”,還不滿足於僅僅在考試中得高分。他要的是掌握真實的學問,學以致用,有實際操作的能力。比如:老師講了濕度計晴雨表,他回家也模仿做了一個。去電影院看了電影放映機,他回家又做了一個幻燈機。學了無線電,他就設計線路自己裝個收音機。他想拉胡琴,爸爸從温州買了一把京胡,他又用爸爸木刻的廢棄材料製作了一把二胡。一次生物課後,他在低矮的閣樓中,用馬糞紙做的鏡筒和玻璃條燒成的珠子作透鏡,居然做成了能放大20倍的顯微鏡。由此他一發不肯歇手,又製作了放大50倍的,100倍的,最後做了能放大500倍的,居然能看到植物的細胞組織。他又突發奇想,要觀察更多嚴密的動物機體組織機構,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東西做切片,竟狠狠心割破自己的手指,將鮮血滴在玻璃片上,經過稀釋,終於在鏡頭下看到浮動着的圓圓的、鑲着金邊的紅血球。
後來一荃從美國回鄉探親,曾先後應邀到母校樂中和實驗小學作報告。談到學習經驗,他總是強調培養學習興趣很重要,説它是學習的驅動力,天長地久而不衰。在寫給母校的一封信中,他説:“中學階段,各門功課是否全面發展,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影響甚大。要真正把書讀活,真正理解書中的意思。理解了,最好還要動手實踐一下,實踐中最好帶點創新精神……學會提問題很重要,問題提不出來,也就談不上解決問題了。”
張一荃的成長不都是沐浴在明媚的春日陽光裏。眾所周知,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是多災多難的,十年動亂更使他家面臨許多難以跨越的溝溝坎坎。曾先後任縣文教局副局長和樂中副校長的父親,被掛上“反動文人”的黑牌拉去批鬥,佩戴紅袖章的造反派不時衝進他的家門。他感到迷惘、委屈,從此變得沉默寡言。但他沒有氣餒,仍然揹着書包上學,作業簿上的字跡和以往一樣端莊、工整。
高中畢業,一位好心的老師介紹一荃到離家不遠的一所農村小學當代課教師。幾個月的教學工作,充分顯示了他的才幹。三尺講台上,他廣博的知識,嚴密的邏輯,獨到的見解,加上講解清晰,板書漂亮,深深贏得學生的喜愛。但不多久,由他代的“正式教師”到任,他“代課”的飯碗就敲掉了。萬般無奈,他只得接受樂中領導與教師的同情,作為學校照顧的“困難户”,到校辦工廠當學徒,學鉗工。
這期間,張一荃每天提前上班,中午和晚上在家自學。學徒期滿,廠裏進行技術操作考試,他得了第一;年終,又被評為先進生產者。在學習方面,他積累了大量理工知識,而且動手做了不少出色的實驗。
“學生教授”的由來
1977年秋天,恢復高考的消息驅散了積壓在張一荃心頭的陰雲,他不禁雀躍準備應考。誰能料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父親積勞成疾,不幸去世。家庭的頂樑柱倒了,主要的經濟來源斷了。張一荃從極度的悲傷中醒悟過來,堅定地告訴母親,他要賺錢養家,不考大學了。母親愁雲滿面,語氣平緩而又擲地有聲地告訴他:“讀大學是為了國家建設學本領,怎麼可以只考慮個人?家裏你不用顧慮,再大的困難媽也能對付。”就這樣,張一荃懷着沉重的心情去參加高考,結果成為樂清唯一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的學生。
大學四年,他夜以繼日,奮鬥不息,取得優異成績。而且他一再發揮他獨特的想像力,一次又一次把有些既抽象又難記的公式,化為各科圖像,使之便於記憶,加深理解。更難得的是,他總把自己的收穫,點點滴滴,供同學共享。在一次學習會上,張一荃談了以圖像體現抽象原理的做法,一位同學情不自禁地叫他“教授”。這個稱呼得到大家的認同,很快不脛而走,傳遍校園。
樂於助人的義務修車工
1982年初夏,中國科技大學決定選送張一荃到美國馬里蘭大學深造。
在這七年的留學生涯中,張一荃的多才多藝,深得同學們的敬佩。在中國留學生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他的一曲二胡《春江花月夜》引發在場同學無限思鄉之情。在中國留學生的婚禮上或生日聚會上,他引吭高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給大家增添不少歡樂。
他還是那麼樂於助人。他連當年在樂中校辦工廠學到的知識和鉗工的看家本領也派上用場,成為出色的汽車修理工。因為中國的留學生買不起豪華名牌轎車且不説,廉價車多數還是二手貨,使用時常常出故障,為了省錢,聽説張一荃會修車,就求他幫忙。於是在星期天,他就成了義務修理工。
要説各門功課的成績,張一荃都優秀,這並不稀奇,因為其他中國留學生的成績也都很好。研究生的物理實驗課才是最難的,這就有了高低之分。甚至當年每年開學時,講民主自由的老外沒有能耐對付實驗課,都會有十幾個研究生聚集在物理系示威,要求改革實驗課。但張一荃學這門課時,卻創造性地對所做實驗作一些合理的調整,能用較簡陋的設備,做出很好的實驗。事後他的指導師在系裏的會議上,介紹他做實驗的創新和效果,稱讚他是“我任教以來唯一讓我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學生”,並把張一荃的實驗報告印發給大家看。後來他幾本物理實驗課的實驗報告,都被複印存放在物理實驗室裏,作為後來學生的課程參考讀物。
長期的工作中,張一荃仍然熱心給周圍的人提供各種幫助。尤其是1992年以後,華盛頓周邊地區,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中國留學生和他們的眷屬前來就業的人也日益增多,當他們在學習上或工作上碰到疑難問題的時候,都少不了張一荃這位“教授”的指點迷津。
新世紀來臨,張一荃又奔波於中美兩國之間,在杭州選擇了一家公司,聯合開發PAcS/RIS產品,把自己在美國開發出來的技術,推廣到中國來,報效祖國。近幾年來,他回鄉探親,常到家鄉的企業走一走。他深情地説:“只要家鄉的企業需要幫助,我願把一切技術貢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