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弱小馬先蒿

鎖定
弱小馬先蒿(Pedicularis debilis Franch. ex Maxim.)為列當科馬先蒿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於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4,0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林緣。
中文名
弱小馬先蒿
拉丁學名
Pedicularis debilis Franch. ex Maxim.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列當科
馬先蒿屬
弱小馬先蒿

弱小馬先蒿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干時變黑,低矮或略略升高,可達20釐米,僅有微毛。
根莖黑色,略伸長而彎曲,節明顯,上有宿存的卵形膜質苞片數對,併發出絲狀成叢的鬚根,長達5釐米。
莖單出,不分枝,基部有卵形至披針形的鱗片數對,節很少,除花序外僅1-2枚,節簡遠距,達8釐米以上,有極微的毛線2條,在花序中毛較明顯。
葉基出者未見,下部的1-2對有長柄,柄長可達2-4.5釐米,細弱,兩邊有狹翅,基部稍稍膨大膜質;葉片小,卵形至長圓形,長14-18毫米,寬8-13毫米,裂片每邊3-7枚,長達4-8毫米,寬1.5-4毫米,寬卵形至披針狀卵形,自身亦作羽狀淺裂或有缺刻狀重鋸齒,基部狹於其片而作柄狀,因相距很近故其兩個裂片的小裂片或鋸齒常互相接觸,而使其在狹縮的基部之間粗成圓形的孔隙,緣平坦而幾不反捲。
上面幾光滑,背面無毛而碎冰紋的網脈明顯,中部或中上部1對葉子最大,卵形至長卵形,長達22毫米,寬15毫米,裂片每邊可有7枚,柄亦較短而寬,長僅1-1.7釐米,其餘相似。
花序頂生,亞頭狀,或有時在相距達5.5釐米的苞片(上葉) 腋中尚有花1對;苞片下方者葉狀,上方者變粗而為三角狀卵形或菱狀卵形,基部寬楔形。
花梗在上葉腋中者極長,可達8毫米,在花序中者較短;萼多少卵狀圓筒形,長5.5-7毫米,外面有極疏的毛或幾光滑,膜質,常有紫紅色之暈,網脈無或極微,主脈5條,次脈3-5,均粗凸而後者較細,沿萼齒的三角形基部有橫行之脈1條將其串連,萼齒5枚,多少緣色,但亦透明,內有疏網脈,後方1枚大針形而細,短於其他4枚,後者中以後側方1對為最大,自三角形基部狹細而作線狀披針形而端僅略略變粗,全緣,或在某些植株中為披針形而寬,達0.8毫米而端有1-2鋸齒,前側方1對則稍較小而同形。
花冠紅色而盔則深紫紅色,管長約8.5毫米,端不擴大,下唇長寬均約1釐米而為三角狀卵形,或寬過於長而達13.5毫米,多少具不整齊的齧痕狀齒,有時極分明而尤以各裂片的主脈伸出而成之齒可高出邊緣0.2毫米,使裂片成為具有稜角,並有極長的椽毛,中裂較側裂小一半至2/3,大部凸出於前方,寬卵形而端多少兜狀,但不甚強烈,盔的直立部分前緣高約3-3.5毫米,面有明顯的腺點,端約以直角但多少緩緩地轉向前方成為地平的部分,其中合有雄蕊的部分長約4-4.5毫米,前方漸細為喙,額部僅稍稍凸起或幾不凸,喙相長,達5.5-6.5毫米,指向前方而稍偏下方或中部以上多少上翹,極偶然有向下弓曲者;雄蕊着生於子房頂稍上處的管部內壁上,2對花絲均無毛;花柱略伸出。
弱小馬先蒿線稿圖 弱小馬先蒿線稿圖
蒴果未見。 [1]  [3] 

弱小馬先蒿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000米的林緣。

弱小馬先蒿分佈範圍

為我國特有種,產自雲南西北部。

弱小馬先蒿亞種

弱小馬先蒿極弱亞種
這一亞種與前一亞種之別,在其體高僅5-8釐米,其葉較圓,開裂較淺,約裂至1/3-1/2或更深;花冠下唇緣邊之齧痕狀齒較不分明,但仍存在,各裂片中脈亦伸出成三角形之齒。
產我國雲南西北部。
這一亞種被潘納爾氏認為系彭蒂氏的 P. nudicaulis Bonati, 又因 “nudicaulis”這個性質名稱已被 Koch 氏在1843年佔用,所以重新名之為 P. liana Pennell。其實 P. nudicaulis Bonati 經證實至少部分地為 P. remotiloba Hand.-Mazz. 的異名,而潘氏所據以定名的 Yu 12446則與弱小馬先蒿在花部構造上很少區別,所以把它作為一個亞種,實與彭氏的種無關。請參閲245。費爾氏馬先蒿後面的論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