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洛伊德學派

鎖定
弗洛伊德學派(Freudian school)是指西方現代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19世紀末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廣義既指治療神經症的方法和理論,亦指一種潛意識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常作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學説”、“弗洛伊德學派”的同義語。狹義指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社會文化的理論,即依據動力學和泛性論的觀點,揭示精神(潛意識)的東西是人類歷史、道德、科學、宗教、國家、法律、戰爭等發生的根本原因。是20世紀20年代精神分析在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哲學領域中的擴展和應用,遠超出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的範疇,幾乎成為一種世界觀,範圍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神話學、宗教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語言學、法學、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 [1] 
中文名
弗洛伊德學派
外文名
Freudian school
性    質
心理學術語
弗洛伊德晚年試圖建立應用於一切心理狀態的綜合心理學體系,稱心理玄學或元心理學。這種社會學化和哲學化,並趨於一種意識形態的精神分析打破理性定義的傳統,肯定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社會文化領域中重視心理動因和心理分析之先河。但亦將人自然化,將社會心理學化,將心理生物學化,陷入心理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主要著作有《圖騰與禁忌》(1913)、《超越快樂原則》(1920)、《羣體心理學和自我分析》(1921)、《自我和本我》(1923)、《一個幻覺的未來》(1929)、《文明及其缺憾》(1930)、《為什麼有戰爭?》(1933)、《摩西與一神教》(1939)及文學藝術方面的一些論著。參見“精神分析”。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