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式(拼音:sh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最古形體為篆文,也見於先秦著作《詩經 [7]  。“式”的古字形由工(表示工具、規制)和聲符“弋”組成,本義指事物依據的規矩、標準。引申指示範、榜樣;還引申指特定的規格;又引申指特定內容、程序的儀式;也引申指某些學科中表示關係或規律的符號組合,如公式、算式。另外,在語法上,表示説話者的主觀態度與方式,如命令式、啓發式。 [3] 
中文名
拼    音
shì
部    首
弋、工
五    筆
AAD(86);AAYI(98)
倉    頡
IPM [1] 
鄭    碼
HSBI [1] 
筆    順
橫、橫、豎、提、斜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349)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4] 
總筆畫
3+3
筆順編號
112154
四角號碼
4310₀ [1] 
統一碼
5F0F [1] 
造字法
形聲字(內形外聲)
字形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右上包圍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形聲字。根據已有的出土文物來看,“式”最早出現於秦統一天下前後,商周古文未見。圖1為小篆,左下為形符“工”,右上為聲符“弋(yì)”。隸書(圖2、3、4)、楷書皆承小篆而來。式、弋上古音同在職部,讀音相近。“式”的形符“工”,其字形究竟取象於何物,尚無定論。《説文解字·工部》:“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矩)也。”楊樹達認為:“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蓋工即曲尺也。”規矩、曲尺雖不一定是“工”的本義,但據《説文》的解釋,至少是曾經出現過的意義。“式”字產生較晚,以“工”為形符,取其規矩之義來表示本身“法”的意義,是較為可信的。
“式”的本義是“法”,即言行所依據的法度、準則。如《詩經·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信,誠信),下土之式。”鄭玄解釋説,此句意為:如果王者崇尚誠信,那麼天下就會以誠信為準則。“式”由“法”的意義引申出楷模、榜樣的意義,即由抽象的準則轉而指人。如《尚書·微子之命》:“世世享德,萬邦作式。”意思是微子可以作為萬國的榜樣。此義近代仍有使用,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幼學詩》:“伊(尹)周(公)堪作式,秉正輔朝綱。”
“式”又引申出規格、標準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這一意義的“式”是個構詞能力非常強的詞素,構成了許多雙音詞,如式樣、樣式、格式、模式、款式等等。
不僅物有一定的“式”,説話、做事也有一定的方法、形式,這是“式”的又一引申義。如生活、工作、鬥爭、生產都有一定的“方式”,舉行活動有一定的“儀式”,如開幕式、入場式、閲兵式、畢業式。
在古代漢語中,“式”可活用為動詞。作為學習的一方,是效法,如:師五帝而式三王。作為被學習的一方,就是示範,作榜樣。 [3]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ì
名詞
準則;法度。
law;rule
《詩經·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一曰祭祀之式……九曰好用之式。”
法式;程式
楷模,榜樣。
example;
model
《尚書·微子之命》:“世世享德,萬邦作式。”
東觀漢記·鄧彪傳》:“(彪)以廉讓率下,為百僚式。”
樣子;規格。
《禮記·仲尼燕居》:“樂得其節,車得其式。”
唐·柳宗元《斬曲幾文》:“末代淫巧,不師古式。”
模式;格式;樣式;款式;西式
方式,形式。多指説話做事所採取的方法或形式。
唐·元稹《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吏部罷書判身言之選,設三式以任人:一曰校能之式……三曰任賢之式。”
儀式;典禮。
ceremony;
ritual
葉聖陶《文心》三二:“你們的畢業式在何日舉行?大概已經確定了吧?希望早日告訴我。”
開幕式;閲兵式分列式
自然科學中表明某種關係或規律的一組符號。
formula
公式;方程式;分子式
一種語法範疇,表示説話者對所説事情的主觀態度。
敍述式;命令式;條件式
古代車廂前面用來扶手的橫木。後作“軾”。
《周禮‧考工記‧輿人》:“輿人為車……參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
《禮記‧曲禮上》:“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
通“栻”。古代占卜用具。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漁者舉網而得神龜,龜自見夢宋元王,元王召博士衞平告以夢龜狀,平運式,定日月,分衡度,視吉凶。”
動詞
效法;仿效。
follow
《後漢書·崔駰傳》:“必欲行若言,當大定其本,使人主師五帝而式三王。”
清·方苞《己亥四月示道希兄弟》:“吾兄弟篤愛如此,子孫其式之”
示範,作為榜樣。
明·劉基《〈季山甫文集〉序》:“季君山甫文集若干卷,體格嚴正,文詞典雅,真可以式後學、傳來世,不可磨滅者也。”
用;施行。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我將欲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
用。以,以此。
《尚書·盤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表,做標記。
《漢書·揚雄傳上》:“敦眾神使式道兮,奮六經以攄頌。”
通“軾”。以手撫軾。為古人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
《論語·鄉黨》:“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
《荀子·大略》:“禹見耕者耦,立而式。過十室之邑必下。”
通“拭”。擦。
《荀子·禮論》:“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
副詞
用於下對上或平輩之間,表示尊敬。
宋·王安石《賀呂參政啓》:“果膺夢卜之求,式受鈞衡之任。”
助詞
語助詞,用於句首。
《詩經·大雅·蕩》:“式號式呼,俾晝作夜。”
《舊唐書·文宗紀下》:“載軫在予之責,宜降恤辜之恩,式表殷憂,冀答昭誡。”
式微
形容詞
通“慝”。惡。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式勿從謂,無俾大怠。”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工部】賞職切(shì)
法也。從工弋聲。 [8] 

説文解字注

法也。𢊁部法作“灋”。灋,㓝也。引伸之義為式用也。按,《周禮》八灋、八則、九式,異其文。注曰:“則亦法也。式謂用財之節度。”
從工,弋聲。賞職切,一部。 [9] 

廣韻

賞職切,入職書 ‖ 弋聲職部(shì)
式,法也。敬也。用也。度也。又姓,出何氏《姓苑》。 [10]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弋部】 式;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3
《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並音識。《説文》:法也。《韻會》:為法也。《書·説命》:百官承式。《微子之命》:萬邦作式。《詩·大雅》:式是南邦。
又《韻會》:取法也。《詩·大雅》:古訓是式。《後漢·崔寔傳》:師五帝而式三王。
又《廣韻》:用也。《詩·大雅》:維此良人,作為式穀。箋:式,用也。賢者在位,則用其善道。
又《廣韻》:度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註:式謂用財之節度。
又《增韻》:制也。《前漢·宣帝紀》:樞機周密,品式備具。
又《增韻》:㨾也。
又車前木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為車,參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疏:式謂人所憑依而式敬,故名此木為式也。
又《廣韻》:敬也。《韻會》:乘而俛首致恭曰式。義取憑式也。《書·武成》:式商容閭。疏:式,車上之橫木,男子立乗,有所敬,則俛而憑式,遂以式為敬名。
又發語辭。《詩·邶風》:式微式微。箋:式,發聲也。
又式道𠋫,官名。《前漢·百官表》:式道左右中𠋫。註:應劭曰:式道凡三𠋫,車駕出還,式道𠋫持麾至宮門,門乃開,師古曰:式,表也。
又姓。《姓譜》:見《姓苑》。
又與栻通。《史記·日者傳》:分策定卦,旋式正棊。註:索隱曰:式即栻也,旋轉也。
又《集韻》惕德切。音忒。惡也。
又《集韻》蓄力切。音敕。佔文也。古者大出師,則太師主抱式。
又《韻補》葉式吏切。音試。《詩·大雅》: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後式。既愆爾止,靡明靡晦。
又葉施灼切,音鑠。蘇軾《司馬温公銘》:二聖忘巳,惟公是式。公亦無我,惟民是度。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1]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工”的末筆橫改提。“弋”從上、右包圍“工”。首筆橫起筆偏左,略向上斜,在橫中線上方;“工”居左下格,短橫在橫中線下側,第三筆提起筆偏左。㇂(斜鈎)起筆高,收筆低;從豎中線上端左側斜向行筆,經田字格中心,至右下角鈎出。 [16]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ək
先秦
王力系統
ɕ
ǐə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ɕ
jə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tʰ
jiə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th
jək
西漢



東漢





jək


jə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ə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ɕ
ǐə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ɕ
jə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ɕ
ie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ś
jək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ɕ
ǐə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全清
賞職切
ɕjək
集韻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次清
式吏切
ɕie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次清
設職切
ɕiek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次清
蓄力切
ȶʰiek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次清
惕德切
tʰək
禮部韻略

入聲





設職切

增韻

入聲





設職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傷以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施只切
ʃi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16]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1-01]
  • 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02-203
  • 4.    平水韻 十三職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1-01]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582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193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60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47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712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25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99
  • 12.    式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01]
  • 13.    式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01]
  • 14.    式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01]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12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