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弁髦

鎖定
弁髦,拼音為biàn máo,漢語詞語,釋義:
1、弁,黑色布帽;髦,童子眉際垂髮。古代男子行冠禮,先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後加爵弁,三加後,即棄緇布冠不用,並剃去垂髦,理髮為髻。因以“弁髦”喻棄置無用之物。
2、引申為鄙視。
3、謂剛成年。 [1] 
中文名
弁髦
拼    音
biàn máo
注    音
ㄅㄧㄢˋ ㄇㄠˊ
釋    義
鄙視

目錄

弁髦釋義

1、喻棄置無用之物,2、引申為鄙視。3、謂剛成年。 [1] 

弁髦出處

《左傳·昭公九年》

弁髦例句

1、喻棄置無用之物
《左傳·昭公九年》:“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清·李漁《奈何天·助邊》:“為何把皇家功令視若弁髦。”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一:棄等弁髦,蓋率履則有餘,考鏡則不足也。 [3] 
康有為《敬謝天恩並統籌全局折》:“藐王言如弁髦,視綸音如草莽。”
郭沫若在《創造十年續編》中有:“清朝末年漫無法紀,民國成立以來雖有約法,但屢經譭棄,等於弁髦”。
2、引申為鄙視。
明·王世貞《顧母查太宜人述》:“若奈何食先文康之澤而弁髦之。”
醉醒石》第一四回:即如王敦、桓玄干犯名義,謀反篡位,先時戕害僚友,繼而弁髦君上 [2] 
清·錢謙益《微臣仰祈聖明洞鑑疏》:“何敢於弁髦明旨,而肆無忌憚也。”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與諸弟書》:“若不信此三語,便是弁髦老兄。”
3、謂剛成年。
唐·王維《京兆韋公神道碑銘》:“弁髦署吏,抱拜授封。”趙殿成箋註:“右丞用其字,蓋取始冠之義。”
蔡東潘《民國演義》第二十四回“總統尊嚴,不若君主,長官命令,等於弁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