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設性破壞

鎖定
建設性破壞主要指為了城市的建設,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大肆破壞原有的歷史遺址,導致歷史文化的斷裂和消失。
中文名
建設性破壞
目    的
城市的建設
做    法
破壞原有的歷史遺址
危    害
歷史文化的斷裂和消失

建設性破壞城市建設

建設性破壞表現

大拆大建
正像《北京憲章》所指出的那樣,20世紀是一個“大發展”和“大破壞”的時代,人類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破壞已經危及自身的生存,“建設性破壞”始料未及,屢見不鮮。
對老城區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推倒重建,這是一種最原始、最簡單、最不科學、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價值的建築、設施、古木、風貌等隨之灰飛煙滅,永遠的消失了。難怪有人説中國城市建設正在經歷一場砸爛一箇舊世界,開創一個新世界的“文革”。這種更新方式會給城市留下永久的遺憾和創傷。
各類保護建築遭到破壞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將保護建築視為獲得眼前利益的捷徑,千方百計的恣意蠶食、侵佔、破壞和拆毀,情況相當嚴重,且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如福州發生拆毀三坊七巷和朱紫坊歷史街區事件;定海古城被毀事件就是較典型的例子。
城市的特有風貌正在消失
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漸趨衰微,建築文化的多樣性遭到扼殺。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於不注重傳統街區、傳統風貌的保護和繼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風貌遭到破壞,並被一些低級和趕時髦的東西所替代,使人們對所居住的城市和環境產生了一種陌生感,喪失了認同感和歸屬感。城市在爆炸式的發展中,正在喪失它的形態、地標、識別性、特徵。
城市的文脈被切斷
城市文脈是一座城市在長期的發展建設中形成的歷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觀的氛圍和環境,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積澱。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層次的簡單城市更新,不注重保護和延續城市的文脈,使城市的文脈受到破壞和人為的割裂。
著名建築師黑川紀章曾講過,建築是本歷史書,在城市中漫步,應該能夠閲讀它,閲讀它的歷史、它的意韻。把歷史文化遺留下來,古代建築遺留下來,才便於閲讀這個城市,如果舊建築、老建築都拆光了,那我們就讀不懂了,就覺得沒有讀頭。這座城市也就索然無味了。
城市正在走向雷同
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領域交流的擴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應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的設計理念,大大促進了城市更新的進程和步伐。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它也使城市更新中出現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地域的、文化的、傳統的、多樣化的特色,建築正在失去個性,正在失去靈魂

建設性破壞原因

理論落後
中國在城市更新與保護的研究方面投入少、研究成果少,在城市更新與保護的理論研究上相對比較落後,缺乏—套完善的能指導實踐的理論體系。
觀念落後
城市更新和保護觀念比較陳舊和落後,把城市更新簡單地理解為拆舊的,建新的,且拆除得越徹底越好,在更新中重視硬件的更新,講究規模,追求高、大、洋,缺乏有機的、自然的、歷史的、連續的更新理念。而且保護的觀念十分淡薄,普遍缺乏保護意識,在歷史文脈、傳統風貌、城市特色保護的認知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方式原始
採取的最普遍的城市更新方式是大拆大建,似乎拆的越徹底,舊的建築、設施一點不剩,才是建設、才是更新、才是政績。
這種城市更新改造方式是一種原始的、落後的方式。歷史上,中國各朝代每當改朝換代時,大多要將前朝的都城等代表性的建設毀掉重建,造成多少歷史文明在這一過程中失落。
這種原始的、單一的更新方式,根本談不上什麼保護了,在更新中有保留價值的建築、設施、古木、街道、景觀等消失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標誌也隨之消亡了,城市的歷史被割裂,展現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氛圍和環境消失了,城市的豐富感和厚重感喪失了,城市更新和建設變成了趕潮流,趕時髦,人們看到的城市象是剛從地下冒出來的一座新城,使人感到陌生和不安,缺乏認同感。
人們沒有認識到城市發展各時期遺留物的價值,沒有認識到城市豐富多彩的重要性,一旦失去了才會認識到,但是悔之晚矣。例如,國內大多數城市原來都有城牆,而如今只剩下平遙、興城等少數幾個城市留下了完整的古城牆,它們被視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在上個世紀這些城牆卻被視為城市發展的障礙,大力加以拆除,最典型的是北京古城牆的拆毀。導致北京只剩下零星、殘破的城牆遺址了,只能用建皇城根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的方式挽回些遺憾,找回些歷史的記憶,但找不回的卻是那永久的創傷和歷史的遺憾。

建設性破壞風景區建設

導致“建設性破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體制上看,風景名勝區和旅遊度假區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疊”現象,即同一地塊,既是風景名勝區,又是旅遊度假區。前者屬於建設部門管理,後者屬於旅遊部門管理,不同的主管部門在地塊上重合,勢必帶來矛盾。風景名勝區不同於旅遊度假區,它是包含着優美珍貴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一塊國土,應嚴格保護、合理開發、統一管理、有序利用。而旅遊是一項產業,面向國內外遊客,其投入建設更強調經濟效益。為獲得合理的回報,旅遊度假區就要投資賓館、飯店等商業設施。前者重保護,後者重開發,在管理和功能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應嚴格區別對待,否則,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就會出現旅遊度假區“侵佔”風景區的現象。
其次,從技術上看,風景區不是不可以開發景觀房產,但要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有山有水的風景,蓋房儘可能離水岸線遠一點,密度不能太高,隨着山形錯落有致,儘可能使房產與整個景區和諧統一。另外,很多行政領導在考察風景區幹部政績時,着眼於“看得見的建設和作為”,這是一個誤區,實際上,保護好風景區的自然風貌,就是幹部最大的功勞。 [1] 

建設性破壞旅遊環境

在風景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導和有力的管理措施,在賓館、電力、供水、通信、交通道路、商業點等設施建設時,對風景區環境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破壞。主要包括在景區內亂砍亂伐、開山取石,從而破壞景觀,並造成水土流失;在景區內大興土木,修建各種設施,侵佔風景區;新老建築佈局不合理,風格不同,質量、色調不協調,破壞原有景觀,影響視覺效果。建設性破壞的產生,一是因規劃不合理或缺乏統一規劃;二是因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忽視風景區建設的長遠目標。對旅遊景觀的破壞往往是難以補救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