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州三衞

鎖定
建州三衞,是明代在東北地區建州女真聚居地設置的三個地方軍事行政機構的合稱。包括建州衞建州左衞建州右衞。委任各部首領,俾仍舊俗,各統其屬。
中文名
建州三衞
活動區域
明代東北地區
性    質
行政機構
組    成
建州衞、建州左衞、建州右衞。
從屬關係
歸明朝中央政府管轄的行政機構

目錄

建州三衞設置背景

明初,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處的女真人胡裏改部和斡朵裏部開始向東南遷移。胡裏改部遷至原渤海故地,今綏芬河流域。永樂元年(1403),明政府在此置建州衞,委該部首領阿哈出(明廷賜名為李承善,《李朝實錄》作於虛出)為指揮使。斡朵裏部遷至圖們江流域,九年又遷至綏芬河流域,依附建州衞住牧。據《明實錄》記載,不遲於十四年明政府在其地置建州左衞,委該部首領猛哥帖木兒(《滿洲實錄》等作孟特穆)為建州左衞都指揮使後兩衞輾轉遷徙。正統三年(1438),建州衞遷至渾河上游的蘇子河流域,以今新賓縣老城鎮為中心住牧。五年,建州左衞亦遷至此地。七年,明政府從建州左衞中析出建州右衞。委猛哥帖木兒子董山掌左衞,委猛哥貼木兒異父弟凡察掌右衞。建州三衞由此形成。

建州三衞歷史沿革

建州三衞發展

自正統年間至明末,建州三衞基本上定居於渾河上游蘇子河流域,其活動地區東北至圖們江流域,西南至鴨綠江下游,西至開原至遼東邊牆一線。初隸屬於奴兒干都司,但實際上多受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其首領受明政府冊委,領奉誥印、受冠帶襲衣;晉升官爵、更換書,遷徙住牧地區,都須呈報明政府批准;其軍隊聽從明廷徵調;各級首領每年都至京師(北京)朝貢,據《明實錄》記載:三衞的最後一次朝貢,時間是萬曆二十三年(1594)。
努爾哈赤原屬建州左衞,在其起兵前一年即萬曆十八年,還曾至京師朝貢。三衞還通過互市,以其馬匹、人蔘、貂皮、松子等土特產換取內地的服飾、糧谷、鐵鍋以及耕牛、農具等。天順八年(1464)明政府設撫順關,專待建州三衞及依附於三衞的毛憐衞交易。
建州三衞會,以狩獵為主要生產部門,仍保持着血緣的氏族組織哈(姓),但地緣組織如嘎珊(村寨)已很普遍。明季,女真人內部發生階級分化,出現由平民下降為屬民的諸申和奴僕(阿哈),氏族貴族已擁有拖克雷(田莊),役使擄掠來的漢人和朝鮮人從事農業生產。明政府於成化三年(1467)、十四年,兩次徵調朝鮮軍隊與明軍夾擊建州三衞,使其遭受嚴重的挫傷。其後約六十年間,建州三衞對明保持着朝貢與互市
三衞首領的世代承襲,大體為父死子繼。嘉靖二十年(1541)前後,羣雄爭長。先是王杲自稱建州右衞首領,以古勒寨(今遼寧新賓縣古樓)為中心,統治三衞,遭到明軍的攻擊。萬曆三年被擒,死於京師。同時王兀堂自稱建州左衞首領,崛起於今桓仁一帶,其統轄之地北至清河,南抵鴨綠江下游。

建州三衞結束

萬曆元年,明朝邊將李成梁展築寬奠六堡(今遼寧寬甸一帶),危及建州女真的生計,招致王兀堂掠邊。八年,為李成梁擊敗。十年,王杲子阿台重據古勒寨,數次犯邊,翌年又被李成梁擊殺,努爾哈赤的祖父、父均死於該役。同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於萬曆四十四年建立金,史稱後金國,建州三衞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