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祥村

鎖定
延祥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泉上鎮,處於寧化、明溪、清流三縣結合部,是泉上鎮一個行政村,與泉上鎮、清流嵩溪鎮及林畲鄉所在地均相距30華里;與寧化湖村鎮、明溪蓋洋鎮所在地亦相距40華里。
延祥地處高山,有五里橫排十里嶺之稱。羣山聳立,路隘林深,村所在地海拔690米。境內千米以上高峯有三座(酒罈寨1084米、石壁嶺1112米,蓮花掌1120.5米),有700至900米的山峯四座(松磔坳864米、九龍寨816米、超香嵊843米、淺迎寨700米)。延樣本村是羣山環抱之中5平方公里的山谷盆地,不僅環境幽美、資源富庶,而且是儒家風範、薪火相傳的文化之鄉,保存着豐富、珍貴的古文物、古建築和古勝蹟。
延祥共有十個自然村,居住着劉、官、楊、熊、邱、管、周、王、黃、謝、林、陳、胡、温、朱、吳、丁、藍、蘇等19個姓氏,以楊、官、劉三姓為主。
2016年11月,延祥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1] 
中文名
延祥村
行政區類別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泉上鎮
所屬地區
寧化、明溪、清流三縣結合部
郵政編碼
365402
屬    性
泉上鎮一個行政村
特    徵
地處高山

延祥村行政區劃

宋天聖年問(1023--1031年),有江西瑞州高安劉凝之後裔劉東昇,原居南劍州沙縣徐蘭角里,時值國勢不定,民不聊生,劉東昇學武射獵,攜家眷避亂遊山到延祥地,闢土墾荒,建家立業,居地取名劉源。後隨着人口的發展,又開闢了酒羅坑、東坑兩村。劉氏在延祥已繁衍了四十多代。
延祥開村的第二姓為楊氏,亦是延祥得名之祖。宋朝龍圖閣直學士、著名理學家楊時,字中立,號龜山,諡號文靖,其四世孫楊萬福,原居將樂,時官宣教郎,因國家大亂,寇匪屢掠將樂地,而避居九龍玉華大鋪上。宋仁宗皇祐末年(1053年)父子遷居今延祥鷂子窠。延祥楊氏房譜尊楊時為一世祖,通公為二世祖,森公為三世祖,萬福為四世即延祥開基祖。萬福有七個兒子。其二子安淳生一子念四。念四有子四:伯義、麟賜、六二、五九。
延祥原名丁貴坊,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楊萬福曾孫楊五九見今延祥村址有瑞雞、玉兔出現,認為是吉祥風水好地方,乃架屋而居,以應其祥,因而取其地為"延祥",沿襲至今。楊氏遷居延祥歷時已九百多年,最盛時繁衍達三百九十多户。清咸豐八年(1858年)遭劫,民國甲子年(1924年)下村土堡被土匪攻破,遭殺戮十九人,被抓去二百多人,絕户者達二十餘户,從此楊氏紛紛外遷,至今已繁衍三十三世,共五百一十三人。
延祥官坑村為官氏開發。官統五子虞郎,元泰定甲子(1324年)由泉上新坊遷居虞欽,二傳五二郎徙居延祥官坑,七傳顯郎擇上村山背築堡而居(現稱出土樓),最盛時發展到八十餘户。咸豐八年(1858年)遭劫被屠七十餘人,剩下十八户搬遷青山墟,再遷上村。民國七年(1918年)和民國十年(1921年)又連續兩次遭受匪劫,今官姓僅有六十九户,三百三十九人,為延祥村第二大姓。此外,官統長子新郎,新郎之次子義郎還開闢諶家地,五四郎還開闢鐵爐村,其後裔在鐵爐村繁衍三十餘代。
延祥村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自北宋天聖以後,劉、楊、官、曾四姓的陸續遷入,經過先人數百年辛勤開墾,把荒野闢為良田。到了清代雍正至道光期間,延祥已成為遠近聞名美麗富饒的山村。相傳當時各姓人口約達四千多人,佔有山場七、八萬畝,耕地四千多畝。鄰近寧、明、清三縣轄地內都有延祥人的土地、山林。從數量上計算,在外村佔有的土地約為本村所有土地的一半還多。古時延祥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靠山營林,全村總面積41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三萬四千多畝,木竹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71%,大量杉木通過蓋洋、嵩溪水運至南平、福州等地銷售,山上還有諸多的林副土特產品;二是在封建社會里,土地都掌握在少數地主、富農手中,而在延祥楊姓之中,雖有少數人佔有大量土地,個別還成為萬户之家,但後來又把大部分土地納入宗祠公堂所有,成為全族人人有份的公產。楊氏各公堂在青瑤、國母洋、石獅嶺、庵背、樓下、澎坡等地建有農莊十四所;在嵩溪、林企、泉上有商店五座,如楊希曾大公堂每年可收租米、租谷各百餘石。楊恩佛公堂每年可收租谷百石。楊氏各宗祠共有大小公堂百餘個,楊希孟公下佔有公堂最多,除本村外,寧、明、清三縣轄地都有其公堂及房地產。三是清順治四年(1647年),南明永寧王彭妃在九龍寨集眾二千多人舉行反清武裝起義,失敗後,彭妃被殺,其所帶來的大部分資財均遺留在祥民間。四是建村之後,各姓居民恪守先人之道,重禮重教,潛學於家,修身勤仕,奮發農桑,人口繁盛,人才輩出,特別在明、清時期,私塾廣佈,僅延樣本村便有正義堂、新竹第、詒 堂、朱文公祠、半畝、一鑑堂、畊豐樓、守素堂、畊餘堂、彭湖等私塾學堂十所。此外,鐵爐坑、諶家地、上村、謝厝坑、番仁壠、瓦子窠、石獅嶺、庵背、當坑等自然村都有私塾學堂。這些學堂都延請秀才、貢生和學識淵博者為塾師。明、清二代,全村有功名者二百二十餘人,其中進士、舉人三人、職官者六十人。民國時期泉上鎮第一位大學生便是延祥村人氏。由於村中居民文化素質普遍較高,外仕人員多,他們見多識廣,促進農、林、牧、副各業同時發展。
延祥自古就有"詩書之邦"和"文化之鄉"的美譽,至今還保存着豐富的古文物、古建築、古勝蹟。村貌古樸典雅,全村道路均用花崗條石鋪設路心,大部分房屋均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雕窗畫棟,雄偉壯觀。尤其下村坪上排數卜户人家,便有三棟百間大屋。村舍中,無論大庭小院,結構講究,清潔衞生,擺設典雅,名家字畫、古董文物,名花奇石,隨處可見,一派書香氣韻。三棟百間大屋中,現存最為完整的是楊鼎銘故居,建於清乾隆末年(1795年),磚木結構樓房,房宇四周磚牆包圍,僅前後兩門進出,佔地面積1900平方米。屋宇設計屬殿堂式風格。大門外第一坪為下馬落轎處;第二坪是主人接賓送客處;圍牆內是第三坪;進第一大門則是第四坪,然後進入前下廳。大廳有前、後、上、下四廳。每個大廳左右均設有會客廳。左邊有橫屋三排計35間;右邊有橫屋二排共28間。整棟屋除四個大廳外,共計99間、"天井"16 口,屋後有花台,房前有花圃。"天井"中裝有花架,奇花異草,鮮豔芬芳。地面全以條石、磚塊鋪設、古樸雅緻。其前上廳懸掛有清道光年間學院李嘉端贈給楊封的"學紹金華"金字匾額,三幅半圓形金字楹聯,多幅名人字畫。後上廳掛着"敬義堂"大橫匾。
古建築還有:宋德祐元年(1275年)建的古墓,有南宋時興建的社壇(里社壇),宋至明代先後興建、完善的新林寺、元未興建的德馨祠(奉祀天妃聖母),還有明、清時期興建的東嶽廟、崇福堂、連豐祠、楊三五大厝、詒毅堂、楊念四祠、聚族堂、中園戲台、文峯塔等十八處古建築。
延祥村現存的文物、古玩也十分豐富。有栽種二百餘載的牡丹,它是清乾隆間邑庠文學生楊葵(大宗)從外地選回,經精心培植至今,最茂盛時株達十餘枝,最高株達1.1米,圍徑15公分,每當鮮花盛開之時,花朵伸出牆外,相傳有鳳凰降此翔欣。還有清代千絲靜盆、青花雙喜字靜盆、蘭花瓷靜盆、鑄銅水牛、鑄鐵大鐘、明代釉花大瓷缸、玉面花盆、玉靠背石椅等古玩精品。此外,延祥還有"獅象交牙"、"文峯古塔"、"五馬落槽"、"羣池映翠"、"百腳巨石"、"北水朝塘"、"石水牛"、"九龍寨"、"酒罈寨"、"蓮花峯"等十處勝蹟。 "獅象交牙",在延祥村口,有兩座低山對峙,左山名魚形崗,似獅;右山名跑馬崗,如象。兩山之間是溪峽,正面還有文塔山,三山鼎立。傳説古時倘逢吉日良辰,左右兩山的峽窄處交合一起,成為"獅象牙齒"相合,使延祥溪水倒流。"百腳巨石",亦在村口東寨嶺頂大路旁,有個頂天立地的巨石,外表呈黑色,石面上有各種走獸的足跡,故名"百腳石"。有的勝蹟雖然已毀,但遺蹟仍存。居民家中還珍藏有大量名人書畫。共中有清代"揚州八怪"黃慎的國畫真跡、清代書法家伊秉綬的楹聯、王方元的國畫、清康熙年間楊大翔家書、清同治朝福建提督孫毓汶(後升清廷軍機大臣)為楊雁賓八十壽慶所贈"杖朝元老"匾額等等。注:資料來自《延祥村史志》及劉善羣《寧化縣延祥村》。

延祥村建築特色

延祥村 楊鼎銘故居簡介
這棟百間大屋,建於清乾隆末年(1795年),磚木結構樓房,房宇四周磚牆包圍,僅前後兩門進出,佔地面積1900平方米。屋宇仿照宮廷園林設計,屬殿堂式風格。大門外第一坪為下馬落轎處;第二坪是主人接賓送客處;圍牆內是第三坪;進第一大門則是第四坪,然後進入前下廳。大廳有前後上下四廳。每個大廳左右均設有會客廳。左邊有橫屋三排計35間;右邊有橫屋二排共18間,正廳兩邊18間;左外側有書樓(俗稱走馬樓)上下二層共28間。整棟屋除四個大廳外,共計99間,大小長短不一的“天井”16口,屋後有花台,房前有花圃,天井內設有花架,奇花異草,鮮豔芬芳。地面全以條石、磚塊鋪設,古樸雅緻。其前上廳靜靜地懸掛着清道光年間學院李嘉端贈給楊封的“學紹金華”金字匾額,兩側平騎柱上掛着木製金字柱聯:“世澤啓銜環,永念陰功燕翼。家聲傳立雪,毋忘理學淵源”。三幅半圓形金字楹聯,多幅名人字畫。後上廳還有“敬義堂”大橫匾。我感興趣的是客房裏其中的一幅對聯:“師門三尺雪,相府四知金”。上聯贊宋代楊時尊師好學精神,史稱“程門立雪”;下聯頌漢代楊震為官清廉,暮夜辭金,拒賄之美德。蹀躞於這歷經雨雪風霜200多個春秋的百間大屋內,一種古樸滄桑之感油然而生。同時,讓人強烈地領略到建屋主人楊鼎銘先生那種心胸開闊的豪邁氣概。滿眼是過去歲月的碎片,這裏的每一片瓦礫,每一塊青磚,每一塊條石,好似都在向人們訴説着它們的興亡成敗和風風雨雨。這裏處處已顯出蒼老,但蒼老而風骨猶在,古韻依存。那洋溢着濃濃書香氣息的楹聯匾額讓人凝神遙想,我好像看見當年學識淵博的私塾先生身着素潔的青色長衫,手握一本線裝的《三字經》正在此屋講學,耳畔彷彿傳來“人之初,性本善……”琅琅的讀書聲,眼前彷彿出現了莘莘學子“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的喜人情景。
上村 上村
歷史
下村 下村
延祥花燈 延祥花燈
延祥花燈 延祥花燈
延祥花燈 延祥花燈
延祥鄉圖 延祥鄉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