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廬州路

鎖定
廬州路,轄合肥縣梁縣舒城縣和州(轄含山縣烏江縣)、無為州(轄無為縣、廬江縣巢縣)、 六安州(轄六安縣英山縣),韓宋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改為廬州府 [1-2] 
中文名
廬州路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江北行省
下轄地區
三個縣、三個州,州又各轄八個縣
政府駐地
合肥縣
人口數量
229457 人

廬州路歷史沿革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屬廬州,為州治;大業初,改廬州為廬江郡,屬廬江郡,為郡治。
唐朝時改廬江郡為廬州,先後屬廬州、淮南道廬州、廬江郡。
後梁、後唐時屬吳國廬州。後晉、後漢時屬南唐廬州。後周時屬後周廬州。
北宋時先後屬淮南道淮南路淮南西路
南宋時,廬州曾為金佔領,寄治巢縣,旋即收復,仍為州治。
蒙元時,先後屬淮西道廬州路、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
韓宋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改廬州路為廬州府 [1]  [2] 

廬州路行政區劃

縣三、州三。州領八縣。
合肥縣,級別是上縣,路政府駐地
梁縣,是中縣
舒城縣,是中縣
和州,是中州,唐代改歷陽郡,後仍改為和州。宋代隸屬淮南西路1276年,蒙元置鎮守萬户府。明年,改立安撫司。又明年,升和州路。1291年,降為州,隸廬州路。舊設錄事司,後入州自治。和州領三縣:歷陽縣,是上縣,州政府駐地。含山縣,是中縣。烏江縣,是中縣。
無為州,是中州。唐初隸屬光州。宋代開始在城口鎮設置無為軍,思與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1277年,蒙元升為無為路。1291年,降為州,罷鎮巢州為縣以屬焉。領三縣:無為縣,是上縣,州政府駐地。廬江縣,是中縣。巢縣,是下縣。
六安州:是下州。唐以霍山縣霍州,後州廢仍為縣。後梁改灊山縣。宋改六安軍1275年被蒙元佔領,1291年降為縣,隸屬廬州路,後升為州。領二縣:六安縣,是中縣。英山縣,是中縣。 [1]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五十九》:廬州路,上。唐改廬江郡,又仍為廬州。宋為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設淮西總管府。明年,於本路立總管府,隸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軍為縣來屬,後升六安縣為州。户三萬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七。領司一、縣三、州三。州領八縣。 錄事司。 縣三: 合肥,上。倚郭。梁縣,中。舒城。中。 州三: 和州,中。唐改歷陽郡,後仍為和州。宋隸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置鎮守萬户府。明年,改立安撫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為州,隸廬州路。舊設錄事司,後入州自治。領三縣:歷陽,上。倚郭。含山,中。烏江。中。 無為州,中。唐初隸光州。宋始以城口鎮置無為軍,思與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八年,降為州,罷鎮巢州為縣以屬焉。領三縣:無為,上。倚郭。廬江,中。巢縣。下。 六安州:六安州,下。唐以霍山縣置霍州,後州廢仍為縣。梁改灊山縣。宋改六安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二十八年降為縣,隸廬州路,後升為州。領二縣:六安,中。英山。中。
  • 2.    歷史沿革  .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2023-06-15[引用日期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