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饒關帝廟大殿

鎖定
廣饒關帝廟大殿,坐落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城西北的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院內,原名無考,明清時稱關帝廟, [12]  始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用來祭祀關羽的廟宇,因而又稱“南宋大殿”。 [7] 
廣饒關帝廟大殿飛檐翹角,歇山頂式,全木結構。殿面闊三間,坐北面南,長12.63米,進深10.75米,台基高1.12米,殿高10.39米,其構架方式為六架椽屋,與宋《營造法式·廳堂建築》所載相同。廣饒關帝廟大殿是山東省最早也是現存唯一的宋代木構殿堂,為研究中國古代木構建築技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0] 
1977年,廣饒關帝廟大殿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1996年11月21日,廣饒關帝廟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廣饒關帝廟大殿
地理位置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
所處時代
南宋 [4]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建立時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4-0106-3-28 [4] 

廣饒關帝廟大殿歷史沿革

廣饒關帝廟大殿 廣饒關帝廟大殿
據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樂安關帝廟碑》記載,廣饒關帝廟大殿始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1]  [10] 
承安泰和年間,該殿首次被維修。 [14] 
成化二十年(1484年)重修,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新鑄關羽銅像,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建“三義堂”於大殿後,隆慶、萬曆年間大殿被重修後建“鐘樓”於二門左。明萬曆時期,廣饒關帝廟大殿被作為名勝古蹟載入了《樂安縣誌》。 [14] 
清康熙、雍正年間,廣饒關帝廟共拓地28畝,於“三義堂”後建“春秋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後殿暨觀劇台,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春秋樓”。 [1] 
清末民初,大殿前後的配套建築漸趨廢毀。到“文革”後期,配套建築“春秋樓”、“三義堂”等被拆除殆盡。 [1] 
1991年,以南宋關帝廟大殿為依託,在其前側中軸線和右側共建有3個院落。1992年,整個建築羣體完工,並定名為廣饒縣孫武祠。 [2] 
1993年和2005年,廣饒縣政府對關帝廟進行了配套設施建設。 [5] 
2012年,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積極申請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進行修繕。 [6] 

廣饒關帝廟大殿建築特點

廣饒關帝廟大殿現僅存正殿三間。原廟南北長130米,東西寬76米,有春秋樓、三義堂、東西廂房和戲樓,現存正殿大殿高10.38米、東西闊12.63米、進深10.70米、月台高0.73米。 [11]  為全木結構,硬脊、歇山、單檐、雕甍綠瓦。其結構形式為六架椽屋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用材按宋為六等材。室內四椽栿為撤上露明造,原室外乳栿當心間為藻井,次間為平棋,斗拱重昂五鋪作。 [13] 
廣饒關帝廟大殿構架方式為明間六架椽屋,乳袱對四椽袱,用三柱,斗拱重昂五鋪作。檐柱間有側角升起,鬥棋鋪作前檐與兩山相同,後稽略有變化,前檐五鋪作重棋出雙下昂,裏轉五鋪作重棋出雙抄。後檐外轉五鋪作重棋出單抄單下昂,當心間用度斜出補間鋪作一朵。搏縫結點間使用蜀柱、叉手、託腳、丁華抹頰拱,合槽等唐宋建築形式的構件。梁袱卷剎規整,具有明顯而獨特的早期木構建築特徵。 [9] 
廣饒關帝廟大殿正面 廣饒關帝廟大殿正面

廣饒關帝廟大殿文物價值

廣饒關帝廟大殿結構形式接近宋代《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建築規範。 [6]  廣饒關帝廟大殿是山東省最早也是現存唯一的宋代木構殿堂,為研究中國古代木構建築技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 
廣饒關帝廟大殿側面 廣饒關帝廟大殿側面 [6]

廣饒關帝廟大殿文物保護

1977年,廣饒關帝廟大殿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96年11月21日,廣饒關帝廟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廣饒關帝廟大殿

廣饒關帝廟大殿旅遊信息

廣饒關帝廟大殿地理位置

廣饒關帝廟大殿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城內西北隅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院內。 [3]  [8] 

廣饒關帝廟大殿交通指引

東營市人民政府距離廣饒關帝廟大殿59.3千米,駕車約1小時11分鐘可到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