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福禪寺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廣福禪寺)

鎖定
廣福禪寺,位於今江蘇省海安市城東北郊的明道村,始建於唐朝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主其事者為鄂公尉遲恭之子,曾於江北鎮守海防的尉遲寶琳將軍。 [2]  宋代景定年間擴建,清代康熙年間浙江提督學府陸舜重修。 [1] 
中文名
廣福禪寺
地理位置
江蘇南通海安明道村 [2] 
古    名
廣福教寺
俗    稱
東寺
始建時間
646年 [2] 
創始人
尉遲寶琳 [2] 

廣福禪寺寺院簡介

廣福禪寺 廣福禪寺
廣福禪寺,古名廣福教寺,俗稱東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廣福禪寺,坐落於江蘇省海安市城東北郊的明道村。寺院南臨新通揚運河,西南倚鳳山及韓國鈞先生的墓區,西側是規劃中佔地數十畝的鳳山公園,東北近秀麗的紫石中學,東為寬闊的鳳山大道,加之聞名的海安十景之一“鳳山早”,寺院內莊嚴的晨鐘暮鼓,幽雅別緻的周邊環境,使得廣福禪寺成為海安一處極好的風水寶地。

廣福禪寺歷史淵源

廣福禪寺
廣福禪寺(30張)
廣福禪寺原位於韓國鈞公館北側,並與其息園毗鄰。據史料記載,該寺始為唐代鄂國公尉遲恭之子尉遲寶琳將軍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建。宋代景定年間擴建,清代康熙年間浙江提督學府陸舜重修,與西街的祇樹禪林(西寺)同為泰州東鄉聞名的叢林古剎。
民國35年(1946年)因戰事,部分廟房被拆,但大雄寶殿仍存,建國後,一度為海安縣中學圖書館。
20世紀80年代,海安縣人民政府為加強對古建築的保護,將大雄寶殿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2年為廣福禪寺重新規劃新址,同時撥出巨資,由無錫市古建築公司承建,將大雄寶殿原拆原建於現址。

廣福禪寺規劃設計

廣福禪寺
廣福禪寺(30張)
按統一規劃設計,分期實施到位的原則,將這一歷經滄桑的古寺廟重建成目前在蘇中地區仍具相當規模的一方名剎。使國家宗教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重建的廣福禪寺山門門額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白礬石上面個裱金大字爍爍閃光,堪為鎮寺之寶。
佛法僧三門兩側斜向的土黃色大牆上,海安縣佛教協會會長王天祥手書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使山門顯得莊重、森嚴。
廣福禪寺,山門內供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抱柱書聯“暮鼓晨鐘驚醒多少山河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無邊苦海夢中人”。

廣福禪寺建築風格

廣福禪寺廣福禪寺
廣福禪寺廣福禪寺(23張)
步入丹墀,只見東鐘樓、西鼓樓相對而立,鐘樓供地藏菩薩,鼓樓供伽藍菩薩(即關雲長)。
鐘樓、鼓樓均繫上海龍華寺蔭遠法師引薦,香港陳漢初居士等募捐60萬元所建。第二進殿宇為天王殿,中央面南供千手觀音,背面供護法韋馱,兩側端坐高大雄偉的四大天王,寓“風調雨順”之意。
香港陳婉芬居士全家捐資30萬元建造此殿。
過天王殿,一座3層萬年寶鼎立於甬道中央,古樸而又精巧,由善信姚金波全家出資8萬元於1996年鑄造。

廣福禪寺佈局結構

沿8級台階而上即是飛檐翹角、雙層大屋頂的大雄寶殿,殿房呈正方形,佔地250平方米。殿額出自已故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寺方丈茗山大師之手。
廣福禪寺
廣福禪寺(5張)
大殿中有粗壯的圓木柱12根,其中6根為珍貴的楠木,柱底均用白石鼓支墊。殿內中央供奉華嚴三聖,中毗盧佛,東文殊菩薩,西普賢菩薩。兩側塑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
大殿抱柱書聯“華藏莊嚴不生不滅等虛空而無外,昆盧性海無去無來遍法界以為家”,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大師題寫。
華嚴三聖背面垂直塑有“海島觀音”羣像,當中觀音菩薩手持淨瓶楊柳,立於鰲魚頭上,雲氣撥浪,騰空而起,氤氲繚繞,九曲盤旋。上百尊惟妙惟肖的仙佛塑像,分列於海島各處,裱金貼翠,光彩照人。
第四進為藏經樓,鎮江金山寺方丈慈舟題匾額。樓上存放佛經若干,其中有珍貴藏經一部,並供香港西方寺永惺法師贈送的釋迦牟尼坐像玉佛一尊。東側一排廂房設玉佛殿,供奉緬甸居士贈送的一尊卧姿玉佛,並設觀音殿、唸佛堂、客房等。西側廂房設地藏殿、功德堂、上客房及海安縣佛教協會辦公室等。
在寺內東北隅,開掘了約兩畝水面的放生池,曲橋迴廊,池中造亭,池畔綠化已在規劃建設之中。
放生池之南,有三合廂設五觀堂與供僧眾餐繕、住宿用房。整個寺廟確為佛家子弟修行,善男信女瞻仰的極佳所在。

廣福禪寺寺內高僧

自古名剎出高僧,當年妙一、廣衍、戒心等法師,曾先後在廣福禪寺住持過。一代高僧、原新加坡菩提閣住持松年法師,16歲即依妙一為師在此修行,1950年旅馬來西亞後在新加坡定居。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訪日,贈送給裕仁天皇、中曾根首相的國禮巨幅“壽”字,即出自松年法師的手筆。鄧小平亦收藏其墨寶,並贊其真乃“千古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