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銀幣

鎖定
廣東銀幣,讀音為 guǎng dōng yín bì, 又稱廣東省造銀元。泛指廣東鑄錢廠生產的各種面值銀元。廣東鑄錢廠原為廣東錢局,後改為户部轄度支部造幣廠廣東分廠。由光緒年間開始生產銀幣一直到民國年間生產了數十種不同面值的銀元銀幣
中文名
廣東銀幣
外文名
KwangtungSilveycoin
錢局名稱
廣東錢局
錢局地址
廣州大東門外
督造官吏
蔡錫勇、薛培榕
年    份
清代

廣東銀幣歷史背景

廣東銀幣 廣東銀幣
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1890年(光緒16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銀幣。十五世紀末銀元開鑄於歐洲。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開始流入中國。但獲得廣泛流通則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從通商口岸流佈於內地各省。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以西班牙銀元佔主要地位,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墨西哥銀元起而代之。清朝官鑄銀元始於1890年的廣東省,1893年後,湖北、江蘇、福建、直隸奉天和吉林等省先後仿效廣東鑄造銀元。1910年9月,清政府度支部奏定,發佈“幣制則例”,規定了以銀元(含銀七錢二分)為國幣。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因當時國內流通銀兩成色不佳,這2100萬元採用了廣泛流通的西班牙銀元來支付。

廣東銀幣簡介

廣東銀幣 廣東銀幣
【詞 目】:廣東銀幣【拼 音】:guangdongyinbi
【英 文】:〔KwangtungSilveycoin〕
【錢局名稱】:始為廣東錢局,後改為户部轄度支部造幣廠廣東分廠。
【錢局地址】:廣州大東門外
【督造官吏】:蔡錫勇(候選知府)、薛培榕(候補知縣)
【鑄幣簡介】:1886年(光緒十二年),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朝廷,主張在廣州設置錢局,得到允准。
1887年(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又向朝廷上了“奏請仿鑄銀元折”,即刻獲准設立廣東造幣廠。
同年,英國喜敦造幣廠為廣東省試鑄七錢三分反版銀幣和喜敦樣幣各一套。
1889年(光緒十五年),廣東錢局開始鑄造銀元。
1910年(宣統二年),廣州造幣分廠生產廣東銀幣等銀幣。
辛亥革命勝利後,廣東造幣廠生產了一系列民國廣東省造銀幣和代鑄袁像銀幣、孫像銀幣。

廣東銀幣廣東省造銀幣

廣東銀幣清代

序號
名稱
年號
發行時間
備註
珍惜程度(一星至五星)
1
三分六釐五
光緒
1889
喜敦版樣幣
五星
2
七分三釐
光緒
1889
喜敦版樣幣
五星
3
一錢四分六釐
光緒
1889
喜敦版樣幣
五星
4
一錢四分四釐
光緒
1889
喜敦版樣幣
五星
5
三錢六分
光緒
1889
喜敦版樣幣
五星
6
七錢二分
光緒
1889
喜敦版樣幣
五星
7
七錢三分
光緒
1889
喜敦版樣幣
五星
8
三分六釐
光緒
1890-1905
-
二星
9
七分二釐
光緒
1890-1900
一星
10
一錢四分四釐
光緒
1890-1908
一星
11
三錢六分
光緒
1890-1905
三星
12
七錢二分
光緒
1890-1908
二星
13
一錢四分四釐
宣統
1909-1911
一星
14
七錢二分
宣統
1909-1911
二星

廣東銀幣民國時期

面值
曾經發行年份(民國紀念)
備註
珍惜程度
壹毫
元年
背雙旗圖案
孤品
壹毫
二年、三年、十一年
背數字圖案
十一年二星、其他一星
貳毫
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
背數字圖案
四年二星、其他一星
貳毫
十三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
背孫中山像
十三、十七年三星、十八年一星、十九年五星
[1] 
參考資料
  • 1.    Krause publications.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Coins.美國:Krause publications,2013:1800-1900、1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