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

鎖定
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創校於1945年秋,是一所既培訓商船駕駛、輪機管理、造船、港務和管理,又培訓水產捕撈、養殖、加工製造等各方面專門人才的綜合性大專學校。1950年2月, 學校奉令結束停辦。 [1] 
中文名
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
成立於
1945年
性    質
綜合性大專學校
培    訓
商船駕駛、輪機管理、造船等
停辦時間
1950年

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辦學規模

一九四五年春,根據國民黨教育部的規劃,為培養恢復和發展沿海國民經濟所急需的大量航運、水產人材,決定分別在適當地區設立海事專門學校,以適應在抗戰勝利以後,發展海上事業上的需要。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即電召當時現職在任廣東省政府諮議兼廣東省立汕尾高級水產職業學校校長姚煥洲兼程至省府所在地的韶關,聽取他關於創建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的設想和規劃,旋即委派姚氏為校長,負責進行籌劃。
學校舊址 學校舊址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以後,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在汕頭籌備成立,並附設原有汕尾高級水產職業學校。旋奉指令分辦。 廣東省立汕頭海事專科學校規劃開設航運及水產等多種學科,開辦初期,先招收漁撈(海洋捕撈)、航海駕駛、輸機等三系各一班,每班40人,並於十月間開課,校址設在汕頭市中馬路已關閉的原日本人經營的西木願寺小學舊址。當時,為了適應光復初期漁業及航運事業急速發展的需要,該校附設了“海事深造班”一班,招收原廣東省立汕尾高級水產職業學校在抗戰期間歷屆畢業而尚未就業的學生三十多人,進行短期培訓,然後介紹到上海招商局、上海中華漁業公司、台灣省漁業公司,聯合國救濟總署上海漁業物資管理局等機構上船實習或供職。
一九四六年,學校遷到廣州西村,更名為“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並增招漁撈、航海駕駛、輪機及製造(水產品加工)等四個系一年級新生各一班,在校學生,總共二百餘人。一九四七年七月姚煥洲辭職, 遺缺由徐沛接任,到一九四九年秋季,全校共有四個科系,1至5年級在校學生十個班共280 餘人。

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師資力量

先後在本校擔任領導和教課的,有本省知名的專家、學者和教授如姚煥洲、徐沛、熊大仁、葉經華、趙卻民、劉鴻、岑藻芬、鄧柱燊、伍景英、胡應球、鄧熙霖、潘炯華、高鴻藩、李擎友、柳永康、馬小驥、程達羣、李家楝等。

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後續歷史

一九四九年十月廣州解放,廣州市軍管會派軍代表鍾傑明對學校進行軍管,一九五0年二月,學校奉令結束。
學校停辦以後,軍管代表為在校的教職員工、學生的出路進行了安排,除了大部份教職員工安排到廣東省各高等院校及新建制的廣東省水產局和所屬廣東省水產企業公司供職外;全部學生,按下述三個方向安排:1.參加海軍,到將要改編為海軍建制的廣東軍區江防司令部入伍(這批同學一共四十人);2.去交通廳;3.去水產局;上述第2、3兩項,後來由於形勢發展的需要,其中一部份同學,又轉去廣東省支前司令部(共三十餘人)。此外,還有已畢業或學科結業的學生十多人,亦先後參加到上述兩個司令部工作,還有一些學生則自行找其他單位參加工作,或轉他校升學。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教辦公室批准備案,廣東省海事專科學校校友會在廣州成立。
一九八五年,遵照中央農牧漁業部指示、原廣東省立海專科學校在一九五O年因機構調整合並宣佈結束,提前離校安排職業的一部份學生,由湛江水產學院代發畢業證書。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根據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校友會的調查統計,建校四年多以來,本校應屆畢業及提前結業從事各項工作的學生,極大部份先後在省內外的水產、航運、港務及科研等部門擔任港務監督、建港指揮部指揮長、引水公會主席、引水、遠洋及沿海商船船長、高級船員、高級驗船師、高級工程師、教授、港務局、航運局及救撈局等廳局級領導幹部、水產企業部門經理、各級主管及各級技術、行政骨幹等;在與校友會保持有聯繫的近二百多名海專學生中,據不完全統計,評定各種職稱者有:高級工程師26人,工程師34人,助理工程師3人,高級經濟師1人,經濟師、會計師、審計師8人,助理經濟師1人,大學副校長1人,副教授3人,高級講師3人,中學高級教師2人,高級體育教練1人,對祖國的交通航運、水產等建設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九九一年,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校友會歸口中共廣東省委高校工委領導,並經廣東省民政廳註冊登記為合法社團。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經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校友會理事會通過,徵得湛江水產學院同意,確認湛江水產學院為母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