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

鎖定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 [1]  是廣東省科技廳於2009年批准立項創建的重點研究基地。
中文名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
成立時間
2009年
類    型
重點研究基地
依    託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地質學科
委員會主任
翟明國院士
實驗室主任
周永章教授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概 況

主要依託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2]  地質學科,並整合校內相關力量而建成。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翟明國院士,實驗室主任周永章教授。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定位與研究方向

重點實驗室緊扣礦產資源的探查增儲和綠色礦業開發兩大主題,立足能源金屬礦牀、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牀及綠色礦業技術重點方向,以礦產資源形成的重大地質事件-關鍵地質過程、成礦系統的時空結構、資源環境效應及探查評價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內容,致力於廣東優勢礦產資源和戰略礦產資源的探查增儲和綠色礦業發展,提高廣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和能源保障能力。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

(1)能源金屬礦牀成礦機理、預測與定量評價。
(2)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牀成礦模式、預測與定量評價。
(3)礦業綠色技術與可持續發展。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成果

實驗室現有研究基礎以及長期累計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在礦牀成因、成礦動力學及大型礦集區識別標誌體系、定量定位成礦預測模型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累計發表論文300餘篇,僅2002年以來就有50餘篇論文被SCI,EI和ISTP檢索收錄。專家評價該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在整體上居國際先進水平。2006年,陳國能和Rodney Grapes教授合作出版英文專著“In-situ Melting:Granite Genesis and Crustal Evolution”(Springer Press出版),提出了有顯著創新性的花崗岩成因與成礦理論。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重點實驗室以實驗平台建設為基礎,主要通過承擔科研任務和培養人才來推動實驗室發展。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圍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開展,並與中山大學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博士學科建設充分結合起來。實驗室首批固定研究人員包括地球科學系所有現職教師,以後根據實際需要適當擴充和調整。現有科技隊伍30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22人,27人擁有博士學位,5人有國外攻讀博士研究生的經歷,5人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職務。在重點實驗室下的各研究團隊實行“教授(PI)管理,科學問題引導,研究團隊配合,技術員支持,博士、碩士研究生積極參與”的運行模式。使實驗室成為廣東省最主要的礦產資源探查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約50人每年。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開放與交流

與國內同行有很好的學術交流。周永章教授擔任中國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會理事、礦牀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國能教授擔任廣東省核工業核鈾資源保障工程技術專家;多名教授擔任《礦牀地質》、《現代地質》、《礦物岩石》、《礦產與地質》等學術刊物編委。堅持舉辦“地球科學系論壇”,曾先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陳毓川、翟裕生、歐陽自遠、翟明國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領導柴育成、姚玉鵬等著名同行學者和業務主管部門領導做專題報告。
本重點實驗室涵蓋的實驗室面積3100平方米,主要位置在中山大學地環大樓C座1-5層,專門化的實驗室和麪向全校的公共實驗平台。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實驗中心是本重點實驗室的主要依託。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下轄有巖礦偏光顯微鏡鑑定實驗室、實驗地球化學實驗室、包裹體實驗室、寶玉石鑑定實驗室、微體古生物實驗室、磨片與樣品處理實驗室、離子色譜實驗室、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原子吸收光譜實驗室等。C座2層在現有基礎上即將配置超淨實驗室以及ICP-MS分析儀,在地球化學分析實驗室基礎上添置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儀2台。且已經建立了礦牀三維計算機模擬實驗室,即將購置礦牀三維數字模擬軟件包。本重點實驗室面向全校開放,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專管共用,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平台。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近期目標

1.建設成果:建設成為廣東優勢礦產資源和戰略礦產資源探查開發研究的專門創新平台,實驗室成為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先進實驗室。
2.團隊優勢:投入建設經費20%左右引進數名高水平學術帶頭人,聚集一批優秀人才,包括30人左右的固定研究人員及一定規模的流動研究人員隊伍,形成 3 個團結合作、富有創新精神的科研團隊。
3.研發能力:建立以地質地球化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信息系統,大幅提高廣東礦牀學理論研究和勘查技術研究的綜合能力,能為發現和評價礦產資源基地提供科技保障,為廣東經濟建設,國土資源合理、有效開發,社會發展遇到的礦產資源及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提供數據基礎、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4.科研成果:在廣東優勢礦產資源和戰略礦產資源形成的關鍵地質過程、增儲探查評價及綠色開採的理論和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預測一批大型礦牀成礦遠景區、找礦靶區,建立若干綠色礦山示範基地。每年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不少於 80 篇,其中,SCI 和 EI 刊物收錄論文不低於 20%。具有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標誌性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獎勵。
5.人才培養:成為廣東省最主要的礦產資源探查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約 50 人/年,本科生 100 人/年,其中,博士與碩士比例約為 1:2。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中長期目標

1.實驗室運行狀態良好,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專業實驗室,在涉及的研究領域學術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承擔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和廣東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成為我國礦產資源綜合探查研究的主要科技創新中心之一。
3.成為礦產資源綜合探查研究領域內具有國際視野和影響力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
4.在礦產資源綜合探查領域,為政府科學決策以及廣東礦產資源勘查技術隊伍和礦山企業把業務拓展到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新增礦產資源儲量成為廣東資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簡介

周永章,1963年6月生,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地球科學系副主任、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學士(1982),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碩士(1987),加拿大Quebec大學博士(1992)。曾赴美國Stanford大學、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等機構從事合作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礦牀地球化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山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先後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科技部 973 項目)專題、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廣東省攻關等 40 多項課題研究。獲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1993)、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侯德封獎(1994)、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勵(1995)、國際數學地質學會主席獎提名獎(1995)、 “廣東省青年科技標兵”稱號(1997)、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負責,2005)、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參加,2005),入選國家教育部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2000)、廣東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2002)、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001;2004 年整合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目前兼任中國科學院礦牀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評獎委員會(IAMG Awards Committee)委員、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牀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數學地質與地學信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廣東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礦牀地質》、《礦物岩石》、《礦產與地質》、《現代地質》等多個學術刊物編委。自 1993 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以來,先後招收和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 60 多人。主要研究領域:礦牀地質模型、金屬成礦元素分散-富集機理與環境地球化學
代表性研究成果:
(1)粵西河台金礦田的地質地球化學:出版英文專著《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Hetai Gold Field, Southern China》,獲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華南古海洋熱水沉積體系及成礦作用:發表在國際 SCI 等學術刊物上,獲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3)含硫化物金屬礦山污染及環境地球化學效應: 獲廣東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支持;
(4)元素沉積非線性地球化學動力學過程的重建:發表在國際SCI 等學術刊物上;
(5)地質域中微量元素遷移的的分維級序路徑及共軛地球化學異常:發表在國際 SCI 及《中國科學》等學術刊物上;
(6)西藏南部伸展與拆離系統貴金屬和稀有金屬成礦作用: 獲國家科技部 973 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