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鎖定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School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GDUT)是廣東工業大學的二級學院。
1958年,廣州工學院創辦機械工程系;2004年,工業工程系正式成立;2015年,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調整至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8] 
截至2020年5月,學院設有6個系、1個實驗中心、1個研究所,有6個本科專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有教職工238人,專任教師191人,其中教授68人、副教授64人、博士生導師32人,碩士生導師118人;有在校學生4361人,其中博士生117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066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96人、本科生3049人,另有33名在站博士後 [3] 
中文名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GDUT
創辦時間
1958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廣東工業大學
現任領導
張永康(院長)
現任領導
唐建偉(黨委書記)
本科專業
6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院系設置
6個教學系
地    址
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外環西路100號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歷史沿革

學院風采
學院風采(5張)
1958年,廣州工學院創辦機械工程系 [3] 
1964年,學校成立汽車專業。
“文革”後期,汽車專業被調整到華南理工大學。
1985年,學校包裝工程專業開辦。
1988年,學校包裝工程專業開始本科招生。
1990年,學校復辦了三年制的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大專)。
1993年,機械電子工程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5年,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學科被批准建立碩士點。
1996年,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
1996年,機械電子工程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
1998年,機械電子工程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經廣東省教育廳批准設立工業工程專業,開辦測控技術與儀器本科專業。
1999年,工業工程專業開始招生。
2002年,學校開始招收車輛工程本科生。
2003年,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學科被國務院學術委員會批准設立博士授予點;同年,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學科被批准設計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建立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現代產品設計與製造技術實驗室。
2004年,工業工程系正式成立。
2005年,機械工程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工業工程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
2006年,車輛工程同時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7年,該學科獲得工業工程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車輛工程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 [7] 
2015年,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調整至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8]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辦學條件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系專業

截至2020年5月,學院設有6個系,6個本科專業 [3] 
教學系:機械電子工程系、製造工程系、工業工程系、汽車工程系、測控技術系、包裝工程系
本科專業:智能製造、機械電子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工程、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參考資料 [6-7]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0年5月,學院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個、廣東省攀峯重點學科1個、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1個,廣東省重點學科3個 [3]  [7]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儀器科學與技術
廣東省重點學科: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及自動化、車輛工程
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機械工程
廣東省攀峯重點學科:機械工程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機械工程
參考資料 [3]  [7]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5月,學院教職工238人,專任教師191人,其中教授68人、副教授64人、博士生導師32人,碩士生導師11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84%,具有海外經歷教師比例51%;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廣東省本科教學團隊4個,雙聘院士3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1人,亞太材料科學院副院士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海外高層次人才7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珠江學者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2人,廣東省引進領軍人才3人,廣東省教學名師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師6人 [3]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林華泰(雙聘)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張宏(雙聘)
國家級本科教學團隊: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陳新
全國模範教師:郭鍾寧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黃國全
廣東省本科教學團隊:機械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機器人項目課程教學團隊
廣東省“創新團隊”帶頭人:李榮彬
珠江學者:黃國全、王啓民
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王成勇
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閻秋生、魏昕、陳慶新、高向東、何漢武、陳新度、張永俊、楊海東
南粵優秀教師:何漢武
廣東省教育名師:王成勇、郭鍾寧等
教師名單不全,參考資料 [5]  [10]  [15]  [18]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學建設

  • 學生成績
截至2020年5月,學院本科生參加省部級以上競賽獲獎925人次,國家級以上獎項320人次。三大特級競賽成果顯著,2015年、2017年連續兩屆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上榮獲特等獎;2018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斬獲金獎2項;連續五屆“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進入全國總決賽,並獲得銀獎3項、銅獎3項。2名本科生分別獲得第十屆和第十一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名博士研究生獲得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特別獎 [3] 
  • 質量工程
截至2020年5月,學院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廣東省重點專業1個,廣東省名牌專業3個;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8門,廣東省協同育人中心1個,承擔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 [3] 
級別
類別
項目名稱
獲得時間
國家級
線下一流課程
機械製造基礎
2020年
國家級一流專業
機械電子工程
2020年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2019年
特色專業建設點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2007年
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工程訓練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07年
精品資源共享課
工程製圖
2007年
省級
系列在線開放課程
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
2020年
機械設計基礎
2020年
課程思政示範課程
機械製造基礎
2020年
線下一流課程
機械製造基礎
2020年
創新方法
2020年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機械設計
2020年
精品視頻公開課
漫談測試技術
2017年
漫談數字動畫
2016年
在線開放課程
機械設計系列課程
2017年
精品資源共享課
機械製造裝備設計
2016年
創新方法
2015年
機電傳動控制
2015年
逆向工程技術
2015年
走進虛擬現實
2014年
液壓與氣壓傳動
2014年
機械設計基礎
2013年
機械製造基礎
2013年
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
廣東工業大學-琺瑪珈(廣州)包裝設備有限公司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2015年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萬和電氣有限公司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2015年
廣東工業大學數控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實踐基地
2014年
廣東工業大學-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2012年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巨輪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2013年
重點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2011年
特色專業
工業工程
2010年
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機械設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07年
精品課程
工程製圖
2004年
機械設計基礎
2005年
機械製造基礎
2005年
液壓與氣壓傳動
2014年
創新方法
2014年
逆向工程技術
2014年
傳感器技術與應用
2014年
資源庫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資源庫
2007年
參考資料 [10]  [16-17] 
  • 教學成果
成果名稱
獲獎等級
獲獎時間
面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協同育人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第八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
2017年
地方工科院校機械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第七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
2014年
培育信息測控類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特色專業建設
第七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
2014年
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多樣性本科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與實踐
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4年
地方工科院校實驗課程化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9年
地方工科院校機械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第七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4年
大規模本科教育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第七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4年
校企協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構建與運行實踐
第七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4年
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工程訓練教學改革與實踐
第七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4年
機械類專業創新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
第六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0年
以就業為導向,創建有區域特色的機械工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
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6年
《工程製圖》創新教學模式
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6年
參考資料 [9]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所獲榮譽

2015年2月,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1] 
2021年6月21日,中共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委員會被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廣東省教育廳確定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 [2]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術研究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5月,學院擁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廣東省國際合作基地1個、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實驗室1個、廣東省高校產學研基地2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1個 [3] 
等級
平台類別
機構名稱
成立時間
國家級
國家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精密電子製造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9年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製造物聯網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2013年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省部共建3C電子產品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2015年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機械裝備製造及控制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7年
省部級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計算機集成製造重點實驗室
1996年
廣東省微納加工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
2011年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綠色製造能效優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5年
廣東省虛擬現實及可視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6年
廣東省印製電子電路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6年
廣東省金屬薄板節材精密分切技術工程技術中心
2017年
廣東省焊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
廣東省高技術陶瓷精密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
廣東省國際合作基地
粵港製造物聯網聯合實驗室
2010年
廳局級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工業大學現代產品設計與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2004年
廣東省高校產學研基地
廣東高校機電產品自動化與信息化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
2007年
廣東高校高性能數控裝備及關鍵功能部件技術與產業化產學研結合示範(暨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
2010年
廣州市重點實驗室
廣州市非傳統制造技術及裝備重點實驗室
2016年
參考資料 [12-14]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5月,學院累計承擔科研項目1000餘項,學院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其中2019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7項,其中2019年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4項、廣東省專利獎金獎3項 [3] 
獲得獎項
獲獎項目
獲獎者
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高端電子製造裝備高速高精點位操作的關鍵技術與典型應用
陳新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端印製電路板高效高可靠性微細加工技術與應用
王成勇
參考資料 [21-22]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文化傳統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院標識

  • 院徽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徽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徽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標識整體以抽象的字母“SEME”為核心創作元素,有機的融入了抽象的字母“GD”、廣東省省花“木棉花”、疊加的“書籍”和建院年數“1958”等設計元素 [23] 
字母“GD”分別為“廣東”的拼音首寫字母,其與廣東省省花“木棉花”的相融合,直接點出了其地域特徵與人文特點;字母“SEME”為“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英文縮寫,疊加的“書籍”代表着知識與博學,以上完素的相結合,突出了其行業主旨與品牌特徵;建院年數“1958”則更顯現了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厚重歷史文化底藴,提升了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知名度與美譽度,拉動了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的凝聚力與影響力,增強了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廣大師生和校友的認知感與自豪感 [23]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文化活動

截至2019年6月,學院設有ME-x創客空間等學生組織,舉辦菁英大講堂等學生活動 [19-20]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張永康
黨委書記
唐建偉
黨委副書記
沈彬
副院長
紀軒榮、 尹自強、鄭李娟
教學副院長
傅惠
參考資料 [4]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知名校友

陳達枝
陸錦裳
邢增毅
周強
王春桐
陸酉教
陳銘波
參考資料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