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鎖定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1]  位於石岐南偏東11公里、距鎮政府6.5公里的檳榔山村古氏宗祠,原是鄉紳古騰芳兄弟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為紀念開村先祖古琪勝而捐資興建,光緒癸未年(1883年)重修。
2020年9月1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2] 
中文名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地理位置
石岐南偏東11公里
佔地面積
1062 m²
建築面積
360 m²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基本簡介

宗祠為硬山式頂,前進為磚木結構,中間天井,兩邊有迴廊連接。後進為台梁式木架構。祠堂兩旁有偏殿,為兩進三間佈局,祠堂門前有大塊空地和池塘,佔地面積1062平方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兩旁偏殿後因蟲蛀蝕嚴重已倒塌。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歷史背景

1941年9月,中共南番中順中心縣委作出“發展中山,經營番禺”的決定,決定開闢五桂山區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部隊,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1943年2月,為加強對各地游擊隊的領導,成立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指揮林鏘雲,政治委員羅範羣,副指揮謝立全,副指揮兼參謀長謝斌,政治部主任劉向東(後劉田夫)。1943年9月,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從禺南轉移到五桂山區,指揮部設在檳榔山村。1944年1月23日,指揮部在古氏宗祠召開軍事會議,針對日軍準備向五桂山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制訂“全面牽制,殺敵要害,攻其一路,動搖敵陣”的應戰策略。1944年10月1日,省委、省軍政委員會在古氏宗祠召開幹部會議。林鏘雲、羅範羣、劉田夫、謝立全、謝斌和珠江、粵中、西江3個特委的領導梁嘉、謝創、馮燊參加了會議。會上羅範羣傳達中央指示和省委土洋會議精神,研究部隊挺進粵中的行動計劃和準備工作。並宣佈成立中區縱隊,司令員林鏘雲,政治委員羅範羣,副司令員謝立全,參謀長謝斌,政治部主任劉田夫,副主任劉向東。1944年10月20日,中區縱隊領導率機關和挺進粵中主力大隊近500人告別五桂山區,向粵中挺進。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中區縱隊主力挺進粵中後,經中共中央批准,將原中區縱隊一分為二,在珠江地區的部隊成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1945年1月15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以下簡稱為珠江縱隊)在五桂山區正式公開宣佈成立,司令員林鏘雲,政治委員梁嘉,副司令員謝斌,參謀長周伯明,政治部主任劉向東。司令部設在古氏宗祠,縱隊向外界發表了《珠江縱隊成立宣言》,縱隊政治部發布了《中國共產黨在珠江三角洲敵後前線地區實施各項政策問題》的通告。珠江縱隊成立後,統一領導和指揮珠江三角洲的抗日遊擊戰爭。珠江縱隊下轄第一、第二支隊和獨立第三大隊。第一支隊是在原義勇大隊的基礎上改編,活動在中山,支隊長歐初、政委梁奇達、副支隊長羅章有、政治處主任楊子江,支隊下轄10箇中隊和政治處及後勤單位。
1980年後,中山縣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古氏宗祠進行修繕,並在室內陳列中山縣革命鬥爭歷史資料。1984年,被列為中山市革命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95年3月,確立為中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6月,古氏宗祠全面修葺完畢,新設“中山人民抗日鬥爭展覽”,並定為中共中山市黨史教育基地。每年均有不少的黨團員和學生及各界人士到此瞻仰,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