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鎖定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外環東路232號廣州中醫藥大學內。 [7]  館舍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2萬平方米,附屬室外藥用植物園區面積達5.5萬平方米。是綜合類中醫藥學專題國家二級博物館。 [2]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前身為廣州中醫藥大學於1956年建設的中藥標本室、藥圃及1996年建設的醫館。2001年,整合為“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博物館”。2006年7月,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原“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物館”基礎上,正式成立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正處級單位)。2008年,正式成立為獨立法人,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內設機構變更為直屬機構(正處級公益一類)。 [1-2]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館藏文物萬餘件,5931件文物收入國家文物數據庫,中藥標本2000多種、1萬多瓶(份),室外藥圃栽種中草藥2200多種。 [2]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先後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等30餘項基地稱號。 [2] 
中文名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外文名
Guangdong Chinese Medicine Museum
地理位置
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外環東路232號廣州中醫藥大學內
佔地面積
約 5000 m²
類    別
綜合類中醫藥學專題博物館
景點級別
國家二級博物館
投用時間
2006年7月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六9:00—16:45,週日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 [13] 
現任館長
藍韶清
建築面積
14200 m²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歷史沿革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前身為廣州中醫藥大學於1956年建設的中藥標本室、藥圃及1996年建設的醫館。
2001年,整合為“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博物館”,原址於廣州市機場路12號廣州中醫藥大學三元里校區內。
2006年7月,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原“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物館”基礎上,正式成立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正處級單位)。館址由廣州中醫藥大學三元里校區遷至大學城區博物館大樓,建築及展覽面積大大增加。
2008年,正式成立為獨立法人,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內設機構變更為直屬機構(正處級公益一類)。 [1-2]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場館佈局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綜述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館舍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2萬平方米,附屬室外藥用植物園區面積達5.5萬平方米。 [2]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大樓1樓架空;2樓設臨展展廳、辦公區、服務區等;3樓設中國醫學史展廳、廣東中醫藥發展成就展廳、嶺南醫學展廳等;4樓設中藥展廳、中成藥展廳、嶺南藥材模擬生態區等;5樓設針灸養生展廳、科普園地、校史展廳及儲藏室等。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基本陳列

《中國醫藥史展》:以中國醫藥發展史為線索、醫史文物展覽為主題,展示館藏醫史文物和文獻,分為醫藥創始、體系形成、晉唐醫學、宋金元醫學、明清醫學、近代醫學、現代中醫藥七大部分。
《中藥標本展》:分前言、中藥歷史展區、中藥來源展區、中藥採集展區、中藥炮製及飲片展區、中藥流通展區、中藥使用展區、中藥養護展區、中藥資源保護展區、中藥人文展區等。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專題陳列

《廣東中醫藥發展成就展》:廣東中醫藥採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深深紮根於廣大人民羣眾之中,在廣東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廣東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廣東要在中醫藥大省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成為中醫藥強省,並且出台了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推動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的進行。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史展》:2006年廣州中醫藥大學50週年校慶之際舉辦該展覽,分為大事記、今日寫照、歷任領導、歷史回眸、領導關懷、名醫名師、前身回溯、桃李芬芳、校史舊影、院所風采等篇章,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歷史與成果。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醫史館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醫史館以中國醫藥發展史為線索、醫史文物展覽為主題,展示原始社會至現代的醫史文物和文獻2000餘件,分為醫藥創始、體系形成、晉唐醫學、宋金元醫學、明清醫學、近代醫學、現代中醫藥以及嶺南醫學發展八大部分,展現中醫藥學發展歷史軌跡和嶺南醫學的獨特成就。
在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醫史館內,獨家館藏醫史文物有清代王晉繪《名醫葉天士遺像》、現存最早刻有“疾”字字樣的甲骨片、洛陽龍門石窟藥方洞明拓片、清代十二時辰藥瓶與十二生肖藥瓶等。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中藥館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中藥館主要展出常用中藥、道地藥材、珍稀中藥、嶺南中草藥、海洋藥及常用中藥劑型等標本2000餘件,介紹藥材真偽鑑別、中藥防病治病等應用知識和中藥的歷史文化。館藏的珍稀中藥標本有特大野生人蔘浸製標本、鹿茸標本、百年油桂等。中藥館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中藥標本中心。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中藥館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中藥館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標本展區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標本展區貫通3個樓層,展出以嶺南中草藥為主的600瓶藥用植物原色浸製標本。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嶺南中草藥液浸標本牆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嶺南中草藥液浸標本牆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室外展區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室外展區與博物館同步的室外展區有"嶺南名醫壁"、"醫聖張仲景雕像"、"藥王山"、"時珍山"、"榕園"、"同心園"、"《神農本草經》摘要園"以及"香樟路"等6條藥化綠化道。它們是極具中醫藥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豐富了博物館遊覽觀光點。 [8]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建築特色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標誌性建築,與大學正門、中心廣場形成校區中軸線,外觀立面設計採用嶺南民居風格,平面佈置為工字型,中間6層,兩邊翼樓為5層。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館藏文物

  • 綜述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館藏文物萬餘件,5931件文物收入國家文物數據庫,中藥標本2000多種、1萬多瓶(份),室外藥圃栽種中草藥2200多種。 [2] 
  • 藏品來源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以收藏中醫藥文物、珍稀中藥標本,突出嶺南中醫藥文化為館藏特色。館藏醫史文物主要來自廣東籍著名醫史專家宋大仁先生的畢生收藏捐贈其他人士捐贈和廣州中醫藥大學歷年蒐集積累;中藥標本主要源於廣州中醫藥大學歷年收集採購和校友、社會各界捐贈。 [1] 
  • 重要藏品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重要藏品有清代王晉繪《名醫葉天士遺像》、廣州三元宮《越秀山煉功碑》拓片、洛陽龍門石窟藥方洞明拓片、刻有“疾”字字樣的甲骨、明代藥聖韋慈藏像、清代十二生肖藥瓶與十二時辰藥瓶、清代“御製天下第泉記”瓷壇等。
其中洛陽龍門藥方洞拓片明代拓本,載方二百餘首,字跡清晰,其上記載的“葱管導尿術”比西方的導尿術早了三百多年。該拓片對於研究藥方洞碑文和古代醫藥文獻具有極高的史學文獻價值,記載的治療方藥、方法至今還具有相當的臨牀應用價值。
清代王晉《名醫葉天士遺像》,是難得的名醫畫像。葉天士是清代創立温病學派的傑出臨牀醫學家和理論奠基人,《清史稿卷五百二·列傳二百八十九·藝術一》載:
“桂(葉天士)神悟絕人,貫徹古今醫術——而大江南北,言醫輒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原藏者宋大仁曾遍邀醫藥界、藝術界名人如於右任、劉海粟、葉恭綽、馬敍倫、陳邦賢、丁福保等16位名人題詠,其墨寶及題詞內容都有重要的意義,堪稱人傑、字精、畫稀之品。
館藏清代粉彩十二生肖及十二時辰藥瓶各1套,為國內罕見的完整收臧,它們體現了中醫時間醫學的觀念。其他各類醫史器具實物如瓦當、藥盒、藥缽、砭石、藥用葫蘆、拓片、薰爐、陶俑、醫用仕女像和醫藥廣告等,都是古代中醫藥活動的實物見證館藏珍稀中藥標本有特大野生人蔘浸製標本、鹿茸標本、百年油桂、大如籃球的茯苓、長達2米多的甘草等。
其中野生人蔘浸製標本有50多年參齡,長48釐米,花、葉、參體同株,呈人字形,形態優美,宛如少女翩翩起舞。該野生人蔘為原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副總理轉贈,經培養後在離土環境下繼續生長並長葉開花,甚為奇特。 [1] 
  • 藏品保護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重視文物、標本的儲藏、保護,有專門的文物儲藏室,配有空調、抽濕機、濕温度計、消毒櫃等,通風設施完好,採用物理、化學消毒滅菌措施,確保文物、標本的儲藏安全。此外,為規範藏品信息管理,博物館還引進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開發的博物館藏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文化活動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學術研究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有專業技術人員12名,其中研究員/教授1名,副研究員2名,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5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3人,學士學位1人。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以館藏資料為依託,開展了多項中醫藥文化研究課題,近3年來承擔省市及部委的科研課題9項(共47萬研究經費),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主編、參編、出版學術專著、從書8部。
博物館承擔的各項課題中,“古代醫療技術及診治保健器具發明創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子項目“古代醫療技術及診治保健器具發明創造項目研究規劃(2009-2015)及實施方案研究”為國家文物局2007年度重點課題:《中國防疫史》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2005-2008)項目。
編撰、出版的著作有《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中國醫學文物圖譜》《嶺南中醫》《常用中草藥真偽對照鑑別圖譜》《中草藥與驗方》(六冊)《中草藥彩色圖冊》(六冊)《通俗中醫藥從書》(一套六冊)《藥苑薈萃》等。其中《通俗中醫藥從書》在海內外公開發行,第二版已正式發行面市。該從書的出版,得到了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原廣東省委書記)的高度讚揚,認為這是廣東建設中醫藥強省的首批成果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該叢書在廣州市第二屆優秀科普作品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合作辦展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不斷加強與外單位合作辦展,2006年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廣州中醫藥大學、澳門中醫藥學會聯合主辦,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承辦的《第四屆澳門常用中藥常識展覽》。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宣傳活動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創作中醫藥文化宣教、科普系列,包括有《通俗中醫藥從書》(一套五本)《藥苑薈萃》《中藥圖譜》等書籍;《感受中醫望診》《岐黃科普報》等科普讀物養生保健氣功“八段錦”教學光盤等。上述科普作品均免費向市民、青少年派發。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利用媒體進行宣傳。通過南方電視台、廣州電視台廣州電視台英語頻道等,以及中國中醫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廣東科技報等眾多媒體,宣傳、介紹廣東中醫藥博物館的館藏精粹、舉辦的展覽、講座、免費鑑定、文物徵集、全年免費參觀等信息。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合作交流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重視行業間的交流合作,加入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協、廣東省科協、廣州市科協、廣州地區旅遊景區協會等組織,參與高校博物館年會、“廣州科技論壇”、“廣州科技沙龍”系列活動、行業博物館間的聯誼活動等,與各高校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科普基地、科普旅遊景點單位等建立了良好的協調、聯絡、交流機制和共建關係。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立足於自身特色和優勢,積極主辦、承辦各種展覽和學術會議,曾先後4次承辦“澳門常用中藥常識展”,1998年,原中藥館承辦全國中藥標本館會議;2003年,原醫史館承辦廣東省醫史學術會議。此外,利用自身技術力量,廣東中醫藥博物館為潮州衞校中藥標本館建設、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中醫藥展覽館建設、深圳市寶安中醫院的醫院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重要活動

2005年,張德江同志在視察廣州中醫藥大學時專門參觀了我館前身——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博物館,明確指示辦一箇中醫藥博物館,很可能就形成全社會對中醫藥的重視和對中醫藥的利用,從而有助於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形成"蝴蝶效應"。
2006年12月11日,美國加州參議員餘胤良一行8人,在省人大、省外事辦的陪同下參觀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2007年5月30日,德國漢堡州科技部長Dr.Roland Salchow到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參觀。
2007年6月22日,世界衞生組織基礎藥物與傳統醫學技術合作司司長Ms. Malebona Matsoso到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參觀。
2007年7年18日,教育部高教司石鵬建副司長到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參觀。
2007年8月30日下午,廣州市政府台灣事務辦羅文森副主任,率領枱灣到會的義守大學、義大醫學院、輔英科技大學、高雄海洋大學等8所大學的校長和校管理人員參觀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2013年3月13日,內蒙古民族大學考察團15人蔘觀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2013年3月21日,泰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梅碧珍女士一行參觀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2013年3月27日,美國中西部東方醫學院院長一行參觀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9]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所獲榮譽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為中國首座中醫藥綜合類國家二級博物館,並先後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示範點、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分基地、廣州市科普經典遊推薦景點、廣州濱海金遊廊示範景區、廣佛肇同城旅遊一卡通觀光站、廣東省首批國民旅遊休閒示範單位,2010年廣州地區首屆"最受市民歡迎的科普基地"、2009—2010年度"十佳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等30餘項基地稱號。 [2] 
2022年3月30日,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12]  [10]  [11] 
2022年9月,被認定為“廣州市第二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 [14] 
2023年10月,入選為第十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5]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榮譽稱號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榮譽稱號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機構設置

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
單位性質: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經費主要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撥款;省、市政府及省、市科技廳(局)下撥的建設和科研經費;社會資助等。
機構設置:辦公室、展品部、科普宣教部、學術部。
人員編制、組成現有科普專職工作人員16名,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6人;擁有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8人。 [2] 
現任領導
孫曉生:現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書記,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主管校領導,教授。
藍韶清:現博物館館長,研究員,主任醫師。
張書河:現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
歷任領導:
鄭洪:原博物館副館長,教授,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3] 
服務觀眾項目:免費為觀眾提供講解、導覽機鑑定中藥材及健康諮詢等服務。
觀眾接待:自2007年建館以來,接待觀眾人數飛速增長,由2006年的0.7萬,倍增至2007年的1.2萬,2008年達到2.93萬,2009年上半年已達2.45萬,觀眾來自國內外、港澳台,包括政界要員、機關幹部、學術團體、民間組織、旅遊團體以及大、中、小學學生等。 [1]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外環東路232號廣州中醫藥大學內。 [7] 
  • 交通指引
乘公交車大學城1、3線直達廣中醫站(大學城2線,86路直達廣中醫總站),或搭乘地鐵4號線或7號線進入大學城,再轉乘公交車到達廣中醫。自駕:南沙港快速路或官洲隧道大學城出口,至外環東路廣州中醫藥大學。 [7] 
  • 開放時間
室內展館:週一至週六9:00—16:45,週日閉館。
室外展區:藥王山、時珍山、名醫壁全年開放。學生團體參觀須提前一週預約。 [4] 
  • 門票
免費參觀。 [5] 
  • 導覽服務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實行實名入館參觀,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內師生可憑校園卡入館。另外,由於疫情防控需要,博物館參觀預約管理系統已於2021年1月5日上線,校外人員須遵守廣州中醫藥大學現行防疫規定,提前預約。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