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州國際創新城

鎖定
廣州國際創新城,經《廣州國際創新城南岸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規委會全票通過。大學城南擴,南岸起步區面積10平方公里,暨南大學和廣州醫學院已進駐。廣州將在北至侖頭水道,東、南至金山大道、西至南沙港快速的73平方公里範圍內打造一個集高教研發、科技服務、創新產業於一體的國際創新城。
廣州國際創新城,10平方公里的起步區是廣州大學城的延伸區,未來將有暨南大學和廣州醫學院進駐,使得進駐大學城的高校達到12所。
中文名
廣州國際創新城
面    積
73 km²
核    心
大學城
入駐高校
暨南大學和廣州醫學院

廣州國際創新城地域簡介

廣州國際創新城,北至侖頭水道,東、南至金山大道、西至南沙港快速,面積73平方公里。位於廣州市都會區中部,番禺區東北部,距離珠江新城17公里、白雲機場43公里、南沙中心約30公里、廣州南站10公里、中新知識城25公里。
大學城發展軸 大學城發展軸
整個創新城包括北翼的生物島、核心的大學城和南翼的南岸起步區、南村地區、化龍地區、國際展貿城,在空間結構上形成了“一核兩翼”。目前,大學城已基本建成,生物島正在啓動建設,而南岸起步區發展相對滯後,仍保留較多村莊和工業用地。根據規劃定位,廣州國際創新城將被打造成國家現代服務業國際創新園,廣州市“2+3+9”戰略性發展平台之一;以高教研發、科技服務、創新產業為主導功能;發展為國際科技產業孵化基地,全球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一流的高等教育集聚區。

廣州國際創新城區域發展

南岸起步區改造涉及番禺11村,除了已建好的大學城和正在建設的生物島,國際創新城內首先要啓動建設的將是南岸起步區。南岸起步區範圍東至新化快速,北至瀝滘水道,南至興業大道,西至市新路,面積10平方公里。
由於與大學城僅一江之隔,南岸起步區將承接大學城輻射,引領區域發展,其定位為:大學城延伸區,廣州與高校協同創新示範基地,廣州國際科技合作交流重要基地。據悉,南岸起步區範圍涉及新造鎮、南村鎮2個鎮11個村,總人口約2.2萬。近期發展的重點項目包括33.1公頃的廣醫校區、64.6公頃的暨大校區、4.9公頃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中心、170.5公頃的新造新城、38.3公頃的南大幹線以及13.3公頃的新造保障房。
南岸起步區規劃居住人口規模8.5萬人,規劃了6個“3R社區”,即融居住(Residence)、研發(Research)、休閒(Recreation)於一體的現代社區。醫療教育設施彌補大學城不足,大學城建成後,公共設施配套不足的問題日益突顯,此次國際創新城的規劃將盡力避免這一弊端再次出現。

廣州國際創新城功能佈局

據瞭解,國際創新城將新增科研用地159公頃;新增高校兩所,117公頃;新增居住用地73公頃。同時,將延伸、提升配套服務功能。
規劃街道級以上配套設施共26處,獨立佔地設施用地面積33.5公頃。將有綜合醫院1處,殘疾人建復中心1處,養老院1處,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處,成人與業餘學校1處,中學2處(96班),小學5處(162班),幼兒園8處(112班),肉菜市場4處,老年人服務中心1處,綜合管理用房1處,派出所1處,街道辦事處1處,社區服務中心1處、文化活動中心1處,羣區性體育運動場1處。在醫療、老人服務、教育、社區服務設施方面彌補了大學城、南村等地區控規設施的缺口。

廣州國際創新城建設規劃

大學城中軸線南延 節約土地低碳節能
空間結構上,國際創新城規劃將考慮與大學城塑造創新型新城的“一軸、雙廊、兩帶”空間特徵。
大學城與創新城 大學城與創新城
“一軸”即把大學城中軸線南延,延長後的中軸線總長約7.3公里。而在中軸線上,還將打造一個“黃金長廊”,“黃金長廊”中將包括嶺南會酒店、華工禮儀莞城、嶺南印象園、濱江濕地公園、廣美雕塑園、歡樂旅遊海岸、風情休閒碼頭、浪漫沙灘、水上劇場和科技創意綠帶。“雙廊”即構建兩條創新城內部與珠江的綠色生態通廊,體現園區的生態特色;“兩帶”則是兩條濱水休閒帶,國際創新城的建設中,將通過多種方式來節約土地,其中包括:利用地形,機動車道上蓋蓋板,形成大面積架空平台,建地面花園和建築物,蓋板下是停車場、道路和設施,形成完全人車分流系統,營造人車分離的宜人創新空間。
另外,國際創新城的建築也將採用低碳節能的方式來落實“低碳廣州”的戰略。所有建築將採用綠色環保材料、節能的外牆維護體系、玻璃幕牆則採用低輻射中空玻璃。設置空中屋頂花園及綠化平台,作為雨水收集與降温系統。

廣州國際創新城市長建議

陳建華:中小學可以整合集中
公租房將能根本解決大學城老師的住房問題
在規委會上,有專家表示,大學城最缺教師住房,造成師生分開居住,不符合現在的教育模式。既然是大學城的延伸區,居住用地應該更傾向於為教師建房。
不過,也有規委會委員質疑,從南岸起步區的用地類型佈局看,居住用地佔兩成多,不算太高。但這裏邊大部分地是南岸地區農民復建房,還在新造地鐵站附近規劃了一個佔地13.3公頃的保障房項目,“還有多少地可以用於建設高科技人才的住宅?”對此,陳建華表示,該保障房項目規委會討論時已經定下來的,面積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但相當一部分提供給大學老師作為公租房。陳建華還表示,在大學城提升計劃中,中大、華工、華農各約有一兩千老師沒有房,大概需要10萬平方米的住宅才能解決,“如果在老城區解決2/3,大學城裏建一批公租房,多的學校就是3萬~5萬平方米就夠了,少的一兩萬就夠了,保證在大學城裏住了大批的老師。再加上國際創新城再解決一部分,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12所大學裏老師的住房問題。”
在教育配套方面,陳建華提出,創新城裏的中小學數量比較多,基本按照行政村來配置,“是否需要整合?規模可以稍微大一點,相對集中,不要佔那麼多地。24個班的可以搞到32個班,也便於管理。暨大附中,可以搞到90個班,名校名中學,社會效益也好。幼兒園也一樣,可以引進幾個比較好的幼兒園。隨着人口的相對集中,學校也可以相對集中。”

廣州國際創新城專家意見

避免“只見大學不見城”
大學城自從2004年建成以來,已經有10所高校進駐,成為廣東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但隨着不斷髮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功能單一、主題缺失、創新集聚效應尚未形成。高校用地佔大部分,科研、商業、國家交流、居住用地少(大學城高校用地比例41%、科研用地2%,商業用地1%,居住用地1%)。在大學城規劃中,居住人口的數量是零。此外,大學城中心區已建部分所佔比例約58%,多為居住房地產開發項目,尚未形成中心集聚功能。各高校符合規劃尚未建的建築面積僅有76.39萬平方米,主要用於保證高校未來新增教學需求,高校的居住、公寓、科研發展需要新的空間。而且“只見大學不見城”,醫療、老人服務、教育、社區服務設施方面建設滯後。
在昨日規委會的討論中,不少專家對國際創新城的配套問題表示擔憂。有專家指出,大學城將公共配套放在了中心區域,但實際上很多配套設施並未建,大學城內的服務功能很大一部分都是附近的村提供的。該專家認為,國際創新城的配套不應再放在中心地區了,中心區應用來建科研設施,而服務配套應建到江邊。
市規劃局局長李明表示,與大學城的規劃相比,國際創新城的規劃亮點之一便是對綜合配套的加強。

廣州國際創新城交通樞紐

是過江隧道還是橋樑未定,國際創新城未來或可水路直達香港
記者從昨日獲市規委會通過的《廣州國際創新城南岸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獲悉,為了解決即將建設的大學城延伸區——南岸地區與大學城的連通問題,未來將在新造修建一條過江通道,直達大學城。但究竟是修過江隧道還是建橋樑目前暫未確定。而南岸地區未來也有望通過水路連接白鵝潭,並將可以直達香港。
規劃7條主幹道2條高快速路
在昨日的規委會上,有專家指出,快速便捷的交通是創新城能否吸引人和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現在的交通條件不是很好,主要是對外聯繫的交通問題,新化快速在建,濱河路打通,南沙港快速立交在建,如何促進延伸區的快速發展需要研究。”國際創新城的交通規劃考慮了快速路、主幹道、軌道、水上交通等多種方式。其中,規劃建設快速路兩條,長度共7.3公里,分別是在建的新化快速,以及正在做前期工作的南大幹線。據悉新化快速有望建成通車。
主幹道方面,規劃了7條,長度共20.1公里,分別是:興業大道、濱河路、市新路、南村大道、新造路、金光西大道、金光東大道。次幹道8條,長度共16.1公里,規劃幹道網密度為1.1公里/平方公里。
軌道交通方面,規劃了3條地鐵線(4號線已建、還包括規劃的地鐵7號線和地鐵8號線),規劃地鐵站6處(官洲站、大學城北站、大學城南站和新造站已建,還有在建的南村站和規劃中的展貿城站)。
水上交通方面,則規劃了4處碼頭,分別是永大碼頭、新造碼頭、廣醫校區碼頭和港監碼頭。據介紹,碼頭建成後,水道將一直連接至白鵝潭,未來或可通過水路直達香港。
預計建隧道比建橋貴一倍
如何解決南岸地區與大學城的連通問題最值得關注。規劃中提出,要在新造修建一條過江通道,直達大學城。但該通道究竟是修隧道還是建橋樑,昨日的規委會上並未達成一致意見,將在繼續研究和論證之後再決定。
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建橋樑的優點是:造價相對較低,建設週期短,實施快捷,維護費用低,施工難度低。缺點是:對濱水景觀有一定影響,新造水道航道等級高,橋樑引橋長,對沿線地塊影響大,運營受氣候影響大。
而隧道的優點是:對沿江景觀、生態幾乎沒有影響;對出入口沿線地塊影響小。缺點是:造價高、建設週期長、維護費用高、施工難度高。
規劃中估計,建橋樑需要6億元,而建隧道則要12億元。對此,市長陳建華表示:“建隧道還是橋樑今天不定,但這個通道非常重要,汽車、自行車和慢行系統都要靠這個,會更加便捷。”地鐵4號線新造站正好位於創新城南岸起步區的中央,對此,陳建華建議,應把新造站做成一個起步區的交通樞紐,“有了這個樞紐,就可以作為商業配套中心。”他還表示,政府將在國際創新城內建設綠道和慢行系統,將整個園區打造成“綠色園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