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域紅外探測器

鎖定
廣域紅外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簡稱:(W ISE)是美國新一代的探測望遠鏡。於2009年12月11日黎明前從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它可用紅外光束掃描整個太空,搜尋那些人類未知的小行星彗星恆星和星系,主要任務就是列出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天體。這項工程由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總造價大約為3.2億美元。主要研究員、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萊特博士表示,這項計劃旨在尋找無數的“不可見”天體。
中文名
廣域紅外探測器
外文名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簡    稱
WISE
釋    義
是美國新一代的探測望遠鏡

廣域紅外探測器升空 觀測

廣域紅外探測器於2009年12月11日搭載一枚“德爾塔II”運載火箭進入地球軌道。科學家預測,廣域紅外探測器掃描整個太空大約需要6個月的時間。 [1] 
廣域紅外探測器
廣域紅外探測器(8張)
廣域紅外探測器在距離地球325英里(約合523公里)的軌道上運行,每天圍繞地球運行15圈,並拍攝多達7500張圖像。它掃描整個太空,大約需要6個月的時間,並記錄下所有近地天體的具體位置和大小等數據。廣域紅外探測器可以偵測到發出紅外光或熱的物體,因為那些普通光學望遠鏡無法看到的天體在遇到紅外光之後就會“原形畢露”。 [2] 
2010年4月廣域紅外探測器發現了多個非常暗淡的小行星隱藏在地球軌道附近。由於它們發出的可見光非常微弱,而且軌道傾斜,因此躲過了其他一些探測器的搜尋。廣域紅外探測器已經發現了16個先前未知的小行星。其中,55%的小行星只能反射不到10%的陽光,因此可見光望遠鏡很難發現它們。還有一顆小行星瀝青一樣漆黑,只能反射不到5%的陽光。
2012年9月廣域紅外探測器發現數百萬個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大量新星系,其中包括迄今(2012年)為止發現的亮度最大的星系。這些星系環境極端,放射出紅外線,被稱之為“炙熱的塵埃遮蔽星系”。 天文學家利用WISE發現大約250萬個“進食”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超過100億光年。 [3] 
紅外天文衞星 紅外天文衞星
項目負責人稱,探測器會比它的前身“紅外天文衞星”更加敏感。1983年1月25日,荷蘭、美國和英國合作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紅外天文衞星”。10個月後,它因液氦致冷劑消耗殆盡而停止工作。這顆衞星發現了6顆新彗星,以及在行星際空間裏飄遊的巨大塵埃雲。  [4] 

廣域紅外探測器形態結構

2010年4月廣域紅外探測器發現了多個非常暗淡的小行星隱藏在地球軌道附近。由於它們發出的可見光非常微弱,而且軌道傾斜,因此躲過了其他一些探測器的搜尋。廣域紅外探測器已經發現了16個先前未知的小行星。其中,55%的小行星只能反射不到10%的陽光,因此可見光望遠鏡很難發現它們。還有一顆小行星像瀝青一樣漆黑,只能反射不到5%的陽光。
起源演化2012年9月廣域紅外探測器發現數百萬個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大量新星系,其中包括迄今(2012年)為止發現的亮度最大的星系。這些星系環境極端,放射出紅外線,被稱之為“炙熱的塵埃遮蔽星系”。 天文學家利用WISE發現大約250萬個“進食”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超過100億光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