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河新屋

鎖定
廖河新屋祖堂坐落於宿松縣廖河村,由廖河廖氏第十四世祖廖文彬、廖文英主持修建,聘請江西工匠歷時三載,落成於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正堂高懸時任宿松縣令鄒傑所贈的牌匾,鐫有“松竹同永”四個大字。合抱之木數櫞,兩隻鰲魚尾拖住五架樑。正堂兩邊均為“蒙(音們)鼓壁”(全木製牆),房舍達三十餘間。兩個大天井,十二個小天井。房舍之多,面積之大,運用木材之多,是宿松罕見的古建築,標誌着廖河廖氏的繁榮昌盛,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它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廖河戲台相近,又一重要明清古建築。
中文名
廖河新屋
建造者
廖文彬、廖文英
建造時間
嘉慶十六年(1811年)
建造風格
明清徽派古建築
地理位置
皖宿松縣北浴鄉廖河村新屋組

目錄

廖河新屋簡介

廖河新屋祖堂是由宿松廖河廖氏第十四世祖 [1]  廖文彬、廖文英主持修建,聘請江西工匠歷時三載,落成於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
正堂高懸時任宿松縣令鄒傑所贈的牌匾,鐫有“松竹同永”四個大字。右邊起書:恭賀廖文彬、廖文英崑玉大廈落成之喜。左起書:嘉慶十六年辛未歲仲冬月轂旦立。闔族拜贈。轂旦:“轂”通“谷”,意為好日子,吉祥日子,多見於建築屋樑、牌匾、碑記中。
合抱之木數櫞,兩隻鰲魚( 中國老百姓習慣的把大地上發生的地震等怪異現象,稱之為“鰲魚轉側”。他們認為地球是由鰲魚的四隻腳頂着的)尾拖住五架樑,取穩固的寓意。正堂兩邊均為“蒙(音們)鼓”(全木製牆),在大的木柱下均精細石雕墊腳。房舍達三十餘間,兩個大天井,十二個小天井。它的兩側的馬頭牆及兩個大天井側壁黑墨描筆畫依稀可見。整體外牆用“火磚”(青磚)以防水,使其經久;內部廂房壁多為“土磚”,以節約成本。
松竹同永 松竹同永
馬頭牆 馬頭牆
廖河新屋航拍圖 廖河新屋航拍圖
鳥瞰廖河新屋堂前 鳥瞰廖河新屋堂前
正堂鐫有精美的木雕,尤其是中門兩側,兩隻喜鵲報喜,運用了鏤空浮雕等雕刻方法。中門上便是戲樓,供族人賞戲。戲樓與兩側連通,稱之“通馬樓”。中門兩側房舍有精美雕花窗,東邊雕有婦人教子,右側則為老爺過堂場景(已經被毀)。
喜鵲報喜
正堂兩側為弄堂,設置了多個小天井以採光通風之用。文革前正堂共掛有牌匾十三塊(晚輩為長輩做壽賀匾,現僅存松竹同永一匾額),四個雕有人物的精細木雕“缽碗”(臉盆般大小木製人物雕)高掛門楣,稱之為“橫直”(宿松話意為本事,能力。它是衡量一個家族地位的。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門當户對户對)。廳堂內有楊泗將軍像,祭祀器件、雕刻精細的案几,太師椅、賴凳等坐具眾多,可惜失落不知所蹤。

廖河新屋現狀

現如今幾乎沒有人住,人們都遷入了新居。有些房屋已倒塌,
下雨的天井 下雨的天井
亦有許多房屋面臨坍塌危險。時有縣,市,省各級相關單位工作人員拍照。無奈祖堂西邊“門面房”(東邊也有損毀)在九十年代倒塌,屋主不聽老人勸告,在此上蓋了樓房,與整個祖堂格格不入,難以安置房主,結果不了了之。如今也沒有申請到任何相關保護。
參考資料
  • 1.    廖河廖氏.廖河宗譜:不詳,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