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

鎖定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是廈門大學下轄學院。 [1] 
2022年11月14日,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成立。 [2] 
中文名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
現任領導
張侃
本科專業
歷史學,考古學 [5] 
碩士點
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 [5] 
博士點
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 [5] 
地    址
中國福建省廈門市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歷史

廈門大學於1921年創校以來,歷史學一直是學校文科的傳統優勢學科,1923年,成立歷史社會學系。 [5] 
1930年春,成立歷史系。 [5] 
1934年,歷史系與社會學系複合為歷史社會學系。 [5] 
1937年,廈大由私立改為國立。內遷長汀辦學後,成立歷史系。 [5] 
1981年,中國經濟史、中國古代史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5] 
1982年,創辦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是建國後國內第一份經濟史研究專業雜誌。 [5] 
1988年,專門史(經濟史)入選國家重點學科。 [5] 
1994年獲批建設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歷史學)。 [5] 
2000年後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正式成立。 [6] 
2020年獲批教育部“強基計劃”(歷史學)。 [5] 
2021年獲批建設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2.0基地(歷史學、考古學)。 [5] 
2022年11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宣佈撤銷,將原人文學院下設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系調整為學校直屬教學科研單位,在原歷史系的基礎上成立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 [1] 
2023年4月,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揭牌。 [4] 
截至2023年,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歷史學)、國家教學團隊(中國通史)、國家級一流專業(歷史學)、國家級一流課程、教育部虛擬教研室等教學平台。 [5]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辦學條件

學院有在職教師55人,教授19人(博導11人),副教授22人(博導6人),助理教授14人(博導1人)。教師中擔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首批 “跨世紀優秀人才”2人。 [3] 
截至2023年,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下轄歷史學系、考古學系,擁有歷史學、考古學兩個本科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截至2023年特色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社會經濟史、海洋史、海關史、民間歷史文獻學、歷史人類學、環境史、閩台區域史、華人華僑史、美國史、海洋考古、民族考古學、陶瓷考古等。獲批建設和培育兩個文科全國性科研平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其他科研平台還包括: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心、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美國史研究所、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閩商研究中心、海洋文明與戰略發展研究中心、考古人類學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科技考古實驗室、海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修復研究中心等。 [5]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學院領導

陳錦華:中共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委員會委員、書記。
張侃: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院長、中共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委員會委員、副書記。
張晗:中共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委員會委員、副書記。
李莉張聞捷: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 [2]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特色研究方向

社會經濟史研究方面,專門史(經濟史)在1988年入選國家重點學科。依託歷史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心、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以經濟制度史、區域社會經濟史、中國海關史等重點領域迴應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問題,形成了“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取得驕人的科研成績。《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榮獲2023年“郭沫若史學優秀期刊提名獎”。 [5] 
探究中華文明起源方面,考古系主持發掘福建平潭西營史前遺址考古發掘,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該研究對於闡釋中國南方族羣的起源、發展,證實大陸、台灣屬於同一族羣方面有着重大意義。考古人類學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科技考古實驗室致力於跨學科合作,運用科技手段,重建華南史前人類的經濟生活。 [5] 
中國海洋史研究方面,學院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海洋文明與戰略研究中心和閩商研究中心的學術團隊長期深耕,在海洋強國建設與中國海洋文明研究方面,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 [5] 
民間歷史文獻學方面,民間歷史文獻中心的學術團隊常年深耕於鄉土大地,以田野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民間歷史文獻為研究資料,重視在實踐中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於鄉村的歷史實際闡釋中國的發展歷程,形成了廈大特色的“田野學派”。 [5] 
閩台族羣文化研究方面,中華民族研究中心立足福建、涵蓋台灣、面向海外,以史料為依託論述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福建篇章,以學理為基礎凝聚兩岸同胞共同推進統一的精神力量,助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研究體系。獲批國家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2023-2025年週期),將努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貢獻廈大智慧和力量。 [5] 
革命歷史文化研究方面,中國近現代史學術團隊在閩西革命根據地史、蘇區經濟史、入閩南下幹部、革命文物的協調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果。學院和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聯合申報的“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獲批為培育單位,列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單位)。 [5] 
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文物修復研究中心的學術團隊長期運用現代物理化學學科各項方法,對古代的彩繪文物、壁畫等開展分析與研究,獲批“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證書;2023年,朱展雲當選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會士,這是中國學者第三次當選。 [5] 
歐美史研究方面,美國史是廈門大學在我國世界史領域知名度最高的研究方向,以美國城市史研究見長,明顯注重史學研究的現實意義;歐洲史偏重近代早期歐洲軍事史、歐洲思想史,其中歐洲軍事史在國內獨樹一幟。 [5] 
亞非史研究方面,以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區域為研究核心,展現該校傳統優勢方向東南亞史,尤其東南亞華人華僑研究在國內領先地位,形成了田野調查與文獻相結合的特色研究方法。 [5] 
考古學研究方面,持續關注中國東南區史前考古、民族考古、海洋考古、陶瓷考古、禮制考古等研究方向。通過對中國東南地區重要考古遺址開展系統的調查、發掘與多學科合作研究,探索中國東南地區文明起源與演進的模式和獨特路徑。在福建浦城與平潭分別建立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主持葫蘆山、馬道坪等遺址發掘獲得福建省十大考古發現。 [5] 
海洋考古研究方面,海洋考古學術團隊在海洋考古理論與技術、海洋聚落與港市、外銷瓷與海交史蹟、古代沉船與航路、海防史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是國家海洋考古理論研究與水下考古實踐協作的重要學術平台。已初步建成在國內高校首創的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洋考古學教學體系,為我國水下考古事業輸送了眾多優秀人才,成為我國海洋考古人才培養和教學研究的重鎮。 [5] 
參考資料